華文網

王陽明格竹子為何七天七夜沒有收穫?

文/淩俊峰

王陽明(資料圖 圖源網路)

“格物”是早在《禮記》裡就提出的重要概念,

宋儒在談心性修養的時候把“格物”提到了極高的位置。“致知在格物”,獲取認識的方法就在於窮究事物之理。王陽明出生的時候,程朱之學是非常流行的。為了體認“格物致知”的感覺,王陽明決定親自一試,他對著庭院裡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結果卻一無所獲,最終還生了一場病,從此他就放棄了“格物”的學說,他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與宋學傳統開始了背離。
今天的人自然沒有像王陽明一樣充足的時間去靜坐七天七夜,只是為了研究格物學說,甚至我們可以說王陽明真傻,七天七夜毫無收穫還在堅持。但為什麼王陽明在這七天一無所獲呢?“格物”究竟是什麼意思?

近代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我們的學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西方學說的影響,比如說國學大師錢穆就說過,你想要格竹子,那就第一天拿一把尺子量一量它的長度,

過些天再拿尺子量一量,看看它長長了多少,這就是“格物”。錢穆一直是筆者極為敬佩的大師,然而面對這樣的學說,也不得不輕輕搖頭。中國的“格物”本與科學無關,若量量竹子長短就算“格”了竹子,儒學思想未免也太簡單了點。

王陽明對著院子裡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卻一無所獲(資料圖 圖源網路)

格物是一件與道德聯繫在一起的活動。在儒學的知識體系裡,“格物致知”的下一步就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這已經證明了“格物”本來就與道德緊密相連。《全唐文》解釋:“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通俗些理解,格物可以說是拿來某些東西與我們的內心參證。程頤說:“格物窮理,非是要盡窮天下之物;但於一事上窮盡,其他可以類推。

至如言孝,其所以為孝者為何。”我們可以通過思考“孝順”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做,想清楚了這個,就是“格”了孝。這套理論當然也可以用來“格”竹子,拿竹子的品德與我們的心溝通一番。

“未出土時已有節,到淩雲處尚虛心”。中國文人一直都格外喜歡竹子,因為它的挺拔、修長,四季青翠,風吹不倒,冰凍不壞,竹與梅、蘭、菊並稱“四君子”,它身上有些特性就是中國人喜歡的。它的挺拔,

激勵著人們應該像它一樣正直;它的有節,提醒著人們應該堅守道義,剖開它發現它的空心,告訴人們應該永遠謙卑,隨時接受新的知識。看竹子,不但是美的享受,也是一個用竹子激勵自己品格的方法,發現了竹子的特點並用它砥礪自己的品格,才可以算是“格”過了竹子。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就是孔子給耐寒的松柏賦予的道德內涵,人應該像松柏一樣頂風傲雪,笑對困難。我們不知道孔子有沒有提出過“格物”學說,但事實上從這句話就應該明白,孔子其實非常懂“格物”。我想孔子倘若看到了竹子,也一定會有類似的感慨。

朋友,你去看遠方的那片竹林了嗎?

笑對困難。我們不知道孔子有沒有提出過“格物”學說,但事實上從這句話就應該明白,孔子其實非常懂“格物”。我想孔子倘若看到了竹子,也一定會有類似的感慨。

朋友,你去看遠方的那片竹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