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陽明格竹子為何七天七夜沒有收穫?

文/淩俊峰

王陽明(資料圖 圖源網路)

“格物”是早在《禮記》裡就提出的重要概念, 宋儒在談心性修養的時候把“格物”提到了極高的位置。

“致知在格物”, 獲取認識的方法就在於窮究事物之理。 王陽明出生的時候, 程朱之學是非常流行的。 為了體認“格物致知”的感覺, 王陽明決定親自一試, 他對著庭院裡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 結果卻一無所獲, 最終還生了一場病, 從此他就放棄了“格物”的學說, 他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 與宋學傳統開始了背離。 今天的人自然沒有像王陽明一樣充足的時間去靜坐七天七夜, 只是為了研究格物學說, 甚至我們可以說王陽明真傻, 七天七夜毫無收穫還在堅持。 但為什麼王陽明在這七天一無所獲呢?“格物”究竟是什麼意思?

近代西方科學傳入中國, 我們的學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西方學說的影響, 比如說國學大師錢穆就說過,

你想要格竹子, 那就第一天拿一把尺子量一量它的長度, 過些天再拿尺子量一量, 看看它長長了多少, 這就是“格物”。 錢穆一直是筆者極為敬佩的大師, 然而面對這樣的學說, 也不得不輕輕搖頭。 中國的“格物”本與科學無關, 若量量竹子長短就算“格”了竹子, 儒學思想未免也太簡單了點。

王陽明對著院子裡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卻一無所獲(資料圖 圖源網路)

格物是一件與道德聯繫在一起的活動。 在儒學的知識體系裡, “格物致知”的下一步就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 這已經證明了“格物”本來就與道德緊密相連。 《全唐文》解釋:“物者萬物也, 格者來也, 至也。 ”通俗些理解, 格物可以說是拿來某些東西與我們的內心參證。 程頤說:“格物窮理, 非是要盡窮天下之物;但於一事上窮盡, 其他可以類推。 至如言孝, 其所以為孝者為何。 ”我們可以通過思考“孝順”是什麼意思, 該怎麼做, 想清楚了這個, 就是“格”了孝。 這套理論當然也可以用來“格”竹子, 拿竹子的品德與我們的心溝通一番。

“未出土時已有節,

到淩雲處尚虛心”。 中國文人一直都格外喜歡竹子, 因為它的挺拔、修長, 四季青翠, 風吹不倒, 冰凍不壞, 竹與梅、蘭、菊並稱“四君子”, 它身上有些特性就是中國人喜歡的。 它的挺拔, 激勵著人們應該像它一樣正直;它的有節, 提醒著人們應該堅守道義, 剖開它發現它的空心, 告訴人們應該永遠謙卑, 隨時接受新的知識。 看竹子, 不但是美的享受, 也是一個用竹子激勵自己品格的方法, 發現了竹子的特點並用它砥礪自己的品格, 才可以算是“格”過了竹子。 孔子說:“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這就是孔子給耐寒的松柏賦予的道德內涵, 人應該像松柏一樣頂風傲雪, 笑對困難。 我們不知道孔子有沒有提出過“格物”學說, 但事實上從這句話就應該明白,
孔子其實非常懂“格物”。 我想孔子倘若看到了竹子, 也一定會有類似的感慨。

朋友, 你去看遠方的那片竹林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