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農機行業的出路在哪裡?農機生產廠家、經銷商、農機戶如何生存?2018年改行?

農機行業黃金十年已經過去,如抛物線般,全農機行業開始下滑,加上今年的國三正式開始銷售,從生產廠家到經銷商,在到購買農機的農民,都是一籌莫展。2017已經過去一半了,

從上半年看,悲鴻遍野。

一、生產廠家庫存大,產能過剩:

如東方紅、福田等廠家,庫存較去年都大幅增加,過多看好了2017上半年的市場,導致備貨過多,實際經銷商提貨卻不多,而這兩年經銷商也學聰明了,在進貨、備貨方面更加謹慎和保守,任你生產廠家的業務人員如何威脅壓貨、政策引誘備貨等,就是不大量進貨,不見兔子不撒鷹。不壓貨,還能活著,壓貨,很可能就死了!

怎麼辦?跟著市場走,充分瞭解市場,生產出市場需要的產品。有了市場需要,才有生產的需求。

二、經銷商資金受限,墊補過多:

都知道墊補風險大,年初各家經銷商都信誓旦旦的表示一分不墊,一分不賒,經過半年的時間,有的經銷商扛不住了,開始洩洪,從交50%貨款提貨到近期的交30%貨款提貨,

甚至有的經銷商打出1萬元提1204拖拉機的廣告,經過小編瞭解,確實1萬可以提1204,沒有融資公司擔保,一紙合同就實現了銷售。然後,前車之鑒,這類經銷商將陷入無盡的追款討債的深淵中!

怎麼辦?與其冒險賒銷,不如多花精力多尋找有購機需求的優質客戶,

同時增加代銷的產品。

三、農機戶買農機還能不能賺到錢

農機補貼確實提高了農機購買的數量,提高了農作物的綜合機械化率,但是淘汰率和報廢率遠遠低於購買率,導致農機市場整體區域飽和,尤其是拖拉機和收割機,過多的農機導致部分地區的農機保有量過高,有的地區出現了惡性的跨區域壓價搶活,導致糾紛,甚至打架至傷的情況。

買還是不買,買的農機多久能回本,成了農機戶心頭的憂慮。

怎麼辦?精耕細作!優質的作業品質能帶來更多的回頭客,同時,瞭解周邊市場,更新換代,集中化農機作業

最終一句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較發達歐美國家,我們的農業機械化還有很長的路,

瓶頸總會回去,相信農業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