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豐子愷:做人得有點“童心”

做人得有點“童心”文/豐子愷

原本我們初生入世的時候,

最初並不提防到這世界是如此狹隘而使人窒息的。

我們雖然由兒童變成大人,然而我們這心靈是始終一貫的心靈,即依然是兒時的心靈,只不過經過許久的壓抑,所有的怒放的、熾熱的感情的萌芽,屢被磨折,不敢再發生罷了。這種感情的根,依舊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後的我們的心靈中。這就是“人生的苦悶”根源。

我們誰都懷著這苦悶,我們總想發洩這苦悶,以求一次人生的暢快。

藝術的境地,就是我們所開闢的、來發洩這生的苦悶的樂園。我們的身體被束縛于現實,匍匐在地上。

然而我們在藝術的生活中,可以暫時放下我們的一切壓迫與負擔,解除我們平日處世的苦心,而作真的自己的生活,認識自己的奔放的生命。我們可以瞥見“無限”的姿態,可以體驗人生的崇高、不朽,而發現生的意義與價值了。藝術教育,就是教人以這藝術的生活的。

知識、道德,在人世間固然必要,然倘若缺乏這種藝術的生活,純粹的知識與道德全是枯燥的法則的綱。這綱愈加繁多,人生愈加狹隘。

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把創作藝術、鑒賞藝術的態度來應用在人生中,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藝術的情味來。倘能因藝術的修養,而得到了夢見這美麗世界的眼睛,我們所見的世界,就處處美麗,我們的生活就處處滋潤了。

藝術教育就是教人用像作畫、看畫一樣的態度來對世界;換言之,

就是教人學做孩子,就是培養小孩子的這點“童心”,使他們長大以後永不泯滅。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

大人與孩子,分居兩個不同的世界。兒童對於人生自然,另取一種特殊的態度,即對於人生自然的“絕緣”的看法。哲學地考察起來,“絕緣”的正是世界的“真相”,即藝術的世界正是真的世界。

人類最初,天生是和平的、愛的。

所以小孩子天生有藝術態度的基礎。

世間教育兒童的人,父母、老師,切不可斥兒童的癡呆,切不可把兒童大人化,寧可保留、培養他們的一點癡呆,直到成人以後。因為這癡呆就是童心。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

我所謂培養,就是做父母、做老師的人,應該乘機助長,修正他們的對於事物的看法。要處處離去因襲,

不守傳統,不照習慣,而培養其全新的、純潔的“人”的心。

對於世間事物,處處要教他用這個全新的純潔的心來領受,或用這個全新的純潔的心來批判選擇而實行。

認識千古大謎的宇宙與人生的,便是這個心。得到人生的最高愉悅的,便是這個心。

赤子之心。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謂赤子之心,就是孩子的本來的心,這心是從世外帶來的,不是經過這世間的造作後的心。

明言之,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純潔無疵、天真爛漫的真心,使成人之後,“不為物誘”,能主動地觀察世間,矯正世間,不致被動地盲從這世間已成的習慣,而被世間結成的羅網所羈絆。

常人撫育孩子,到了漸漸成長,漸漸脫去其癡呆的童心而成為大人模樣的時代,父母往往喜慰,實則這是最可悲哀的現狀!因為這是盡行放失其赤子之心,而為現世的奴隸了。

◎本文選自豐子愷《活著本來單純》,文章原標題為《學會藝術的生活》,

明言之,就是要培養孩子的純潔無疵、天真爛漫的真心,使成人之後,“不為物誘”,能主動地觀察世間,矯正世間,不致被動地盲從這世間已成的習慣,而被世間結成的羅網所羈絆。

常人撫育孩子,到了漸漸成長,漸漸脫去其癡呆的童心而成為大人模樣的時代,父母往往喜慰,實則這是最可悲哀的現狀!因為這是盡行放失其赤子之心,而為現世的奴隸了。

◎本文選自豐子愷《活著本來單純》,文章原標題為《學會藝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