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氣象災害面前,我們需要空點兒時間來思考下我們本身的行為

中國是二十一世紀初期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然而由於在中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前三十年,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得中國自然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甚至是掠奪性的開發利用,

使得中國以水資源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出現緊缺的局面。降水的時空分佈特徵是影響水資源時空分佈特徵最關鍵的因素,也是引起洪水、乾旱等氣象災害的關鍵因素。

如今,中國中部和南方地區接連遭受暴雨襲擊,

隨之而至的洪水導致部分農作物被毀,數十萬人被迫從家中撤離。與此同時,中國北方卻在熱浪和乾旱中“枯萎”。這無疑是大自然對人類破壞環境的一種回饋。我們也是時候開始對科學技術的利用方式及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咯!

我們是不是過度放牧、粗放經營、盲目墾荒、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過度砍伐森林、不合理開礦等,

最終導致土地荒漠化?

我們是不是不合理開挖、棄土棄渣採石、濫伐亂墾山坡等,導致

泥石流現象發生,造成巨大生命或財產損失?

我們是不是由於長期使用氧化氮和鹵化代烴等氣溶膠污染物,加劇臭氧層空洞的速度?

我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嚴重的江河斷流和污染,

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激化,給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生物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物種的大量消失,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而且進一步削弱了工農業生產的原材料供給能力……這一切都與人類活動有著不可切分的關係。

文/小彭 審/任小東 責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