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父母生育,中國父母養大——78歲松田桂子:到哈爾濱,我回家了!

編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侵略軍倉皇撤退,將大量的孤兒遺棄在中國。他們主要分佈在以黑龍江為主的東北三省等地,總人數約為4000人。這些孤兒被日本父母生育,
卻被中國父母養大,被稱為“日本遺孤”。

恰逢中日建交45周年,今年的6月22日、23日,101位遺孤代表從日本來到哈爾濱,祭拜“七三一”遇難者,祭拜去世的養父母。這群滿頭銀髮、步履蹣跚的老人們,平均年齡已經高達78歲。為了記錄他們的故事,記錄那段特殊的歷史,本報特別推出“日本遺孤”系列報導,聽這些老人們講述那段永生難忘的“東北往事”。

6月24日上午,幾十名日本遺孤代表前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祭拜遇難者。

在一眾站立著的遺孤中,坐在輪椅上的松田桂子特別顯眼。這位老人腰部受過傷,上車下車需要有人攙扶,長時間的行走更需要輪椅“助力”,即使這樣,78歲的她依然堅持從日本趕赴哈爾濱。她用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告訴本報記者:“回到哈爾濱,我是到家了。”6月25日,松田桂子老人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講述了自己的“遺孤”故事。

親生母親帶我討飯,

中國父母將我收養

我的中國名字叫劉桂芝,養母家的鄰居王嬸告訴我,1940年,我出生在日本,20世紀30年代末,父親作為“開拓團”的一員被日本政府派往中國東北,懷著我的母親被留在日本。當我2歲時,母親還沒有收到父親的消息,被逼無奈,她背著我漂洋過海來到哈爾濱。費盡周折之後,我們遇到一個日本老鄉,他告訴母親:開拓團的年輕人都去打仗了,據說全員戰死,沒人回來。

找不到丈夫,

語言又不通,我們很快陷入絕境,母親只好帶著小小的我開始沿街要飯。就在山窮水盡之時,我們遇到了蔡大爺,他是我養父雜貨店的幫工,還會日語。看到我們母女的境遇,蔡大爺跟母親說:你這小孩都快被餓死了,你願不願意跟我走,我幫你給孩子找個人家養活。就這樣,我們跟著蔡大爺來到了我的養父——劉福臣的家裡。

養父當時經營一家雜貨鋪。收養我那天,附近的嬸嬸都在他家打牌,

看到我們母女進來,鄰居王嬸還納悶:老蔡,你怎麼把一個日本娘們領進來了?蔡大爺來不及解釋:“趕快給她們娘倆兒找點吃的,孩子都餓壞了。”說來也巧了,幾位來串門的嬸嬸都沒有孩子,一聽說要養我,很多人都動心了。但我畢竟是日本人,大家也挺猶豫:“日本孩子咱哪能養活,還是送給別人吧。”

結果養母看不下去,她說:“孩子也沒犯罪,她也沒打仗欺負咱們,咱們就把她養大吧,讓她跟我們的姓,咱們好好教育。”聽到劉家願意養我,母親特別高興,然而分別之際,她還是拉著我的手捨不得。剛和母親分開時,我每天都閉著眼睛“噶桑、噶桑”地叫,養父母拿出牛奶、點心我都不吃。後來還是蔡大爺發現玄機,他說“噶桑”就是日語裡母親的意思,這孩子捨不得媽媽。然後蔡大爺安慰我:別哭了,媽媽走遠了,再哭也不能回來了,好好吃飯吧。”

從那時起,我開始吃飯,學著說話,重新“活”了過來,我也從日本的遺孤變成“劉家”的長女。養父母給我起了這個新名字,小名叫做“領弟”,一直沒孩子的父母希望能有一個兒子,幾年後他們真的生了一男兩女。

十二歲時父母去世,我替父母撫養弟妹

養父母去世前,他們從未透露我是被領養的,養母一直說,我就是她親生的,事實上,他們待我也像親生的一樣。自從我進入劉家,每逢過年、過節,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養父母都要給我做一身新衣裳。7歲時,養父就送我去上學,養母還特意給我縫了一個新書包,至於其他孩子喜歡的糖果、鞭炮,我更是一樣沒拉下。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五六歲的時候,姨媽說漏嘴了。周圍的小孩,也有人叫我“小日本”。

十幾歲開始,雜貨鋪的生意開始不如以前,再加上父親生病臥床,我們搬到了毛子兵營。剛搬家沒多久,母親生下了第二個小妹妹。然而生產後還沒幾天,她就和生病的養父商量,決定把小妹妹送人。那時候,父親已經臥床很久了,不僅要人餵飯,大小便也不能自理,母親住院生孩子時,都是我給父親端屎端尿。然而父母的福氣並不多,他們養了我十幾年,才被我伺候幾天就離世了。妹妹送走後的第四天,養父去世;兩三天后,坐月子的養母在床上哭暈過去,鄰居借了一個板車把她送去醫院,之後她就再也沒回來。

在太平間,我們看到了養母最後一面。弟弟妹妹還小,他們叫著養母的名字,拉著她的手想讓她醒過來,但我從那時就明白,從此以後,我是家裡最大的,養父母死了,我得代替他們照顧弟妹。父母剛走時,舅舅、姨媽都很照顧我們,但我們三個還是獨自生活了一年。那一年,最大的我12歲,弟弟6歲,妹妹才3歲。

每天,我都要起個大早,給弟弟妹妹洗臉、梳頭,再用小燜罐煮米飯、燉菜,衣服髒了,我放水裡洗兩把;沒吃的了,我們將土豆切片,放在爐子上烤片吃。白天還好,一到夜裡,弟弟妹妹就在被窩裡一邊流淚,一邊哭喊著要媽媽。我沒有辦法,只能緊緊地摟著他倆,三個人躺在被窩裡一起哭,一直哭到累了、睡著了才算完。那段時間,每天都是在“熬”日子,夜晚來臨時,我總想:媽媽你要活過來多好啊,我們得多高興啊!

雞咯咯,天明了,日本鬼子死淨了

1953年,養父的哥哥們將我們姐弟三人帶到山東,我和弟妹分別被大爺、二大爺和三大爺收養。三位大爺住在農村,村裡的人都知道,劉福臣的大女兒是被收養的“小日本”。

農村被日本侵略軍禍害得太多了,全村的人都恨日本鬼子,小孩都不例外。

也是在這裡,我第一次明白“日本人”意味著什麼。剛進入村裡的學校,同學們都排擠我,每天放學,站在我身後的小孩,不是這個推我一把,就是那個向我砸一塊小石頭,再罵一聲“日本鬼子”。他們用山東的方言編了一句順口溜,我到現在也忘不了:雞咯咯,天明了,日本鬼子死淨了。那時候我可委屈了,我也沒打仗,大家為什麼這麼對我?大爺也經常帶我去找老師:我家領弟沒搶過咱們的豬,也沒搶過咱們的糧食,孩子們怎麼能亂說,你們老師應該教育教育。

比這更讓人難過的是我的小妹妹。到三大爺家時,她才4歲,三大爺家住不下,孩子們將妹妹推到地下睡。後來家裡給她安排了地方,對面屋的門後有一個大灶坑,我小妹就在那兒睡覺。我從小把妹妹帶大,母親去了,她就找我。妹妹喊我:姐姐你咋不要我了呢,他們都打我!我聽了偷偷落淚,沒辦法,只能從我的口糧裡攢點吃的,從地裡偷一塊紅薯,給妹妹吃。就這樣,還要看著妹妹全部咽下去,帶回家被孩子看到,他們就要搶。讓嫂子看到更不得了,見到我就罵:你個死鬼,你個死丫頭蛋子,我們餓著她了,不行你就將她領回去!到最後,我也沒替媽媽保護好妹妹,妹妹5歲就去世了。

1959年,王震號召青年支邊下鄉,19歲的我報名了。因為我聽說支邊的地方是黑龍江,這不是我家嗎,我得回去。那時候我算一個勞動力了,家裡的人捨不得我走,我上交了布票和分得的30元錢,終於回到了黑龍江。先是去密山修水庫,住馬架子、挨蟲子咬;再到虎林制材廠當工人,被機器切斷了三根手指頭;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我還是挺幸運的,最後沒揪我也沒鬥我,只在廣場上,剪短了我的一根大辮子,可我不敢哭。

千里尋母,向溫總理《說句心裡話》

1962年10月,我和現在的老伴兒結婚了,此後我們一直住在虎林。直到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後,外事部的同志們開始詢問我的身世。不久,日本出臺了相關政策,只要確定遺孤身份,都可以回去尋親。1986年,我開始前往日本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有人告訴我,母親後來嫁給了一個中國人,並且生兒育女,一家人在50年代回到日本。可我找到時,她已經去世了。歷經周折,我找到母親的第二任丈夫,他證明了我的遺孤身份,但可能是家產太大了,他始終不承認我是母親的女兒,最後,還是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們將母親的照片、他們和母親的合影一一送給我。

隨後,我在日本正式“落戶”,全家人也跟隨我來到日本。日本政府給我們分配了一套房子,並贈送10萬日元當作“安家費”。從那時起,我和家人開啟了在日本的奮鬥生活。說起來也很可笑,當時最大的感受是“孤獨”。在中國,鄰居們說我是日本人;到了日本,工作一出問題,同事們就會將過錯推到我頭上,因為我是“中國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總詢問自己:我到底是哪裡人?哪裡才是我的家?

2009年,我終於攢夠了錢,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溫家寶總理親切地接見了我們。與總理見面之前,我給一位遺孤90多歲的中國媽媽唱了一首改編過的歌《說句心裡話》,等和總理見面時,有記者就詢問我,能不能給總理也唱一唱?“說句心裡話,我有兩個家,一個家在東瀛,一個家在中華;說句實在話,我也有恨,戰爭帶來的災難,永遠記住它……”一首歌唱完,很多遺孤都哭了,溫總理的眼中也含著眼淚,他跟我握握手說:“你唱得很好,發自肺腑唱出來的歌,我很感動。”

2009年回到日本後,一個意外讓我腰部受傷。即使這樣,聽說這次“探親”的機會,我還是想參加。在日本住了幾十年,但和中國的家人,我始終沒有斷聯繫。特別是舅舅家、姨媽家的幾位親人,心裡總是放不下。這次,我在時隔多年後回到哈爾濱,見到了小表妹,嘗到了記憶中的不老林,也見到了一個全新的哈爾濱。幾十年後,哈爾濱的改變讓我欣喜,也讓我遺憾,坐落在馬家溝河附近的老房子,居住多年的毛子兵營,這些我最想重遊的老地方,都已經無處尋覓了。(李熙爽)

咱們就把她養大吧,讓她跟我們的姓,咱們好好教育。”聽到劉家願意養我,母親特別高興,然而分別之際,她還是拉著我的手捨不得。剛和母親分開時,我每天都閉著眼睛“噶桑、噶桑”地叫,養父母拿出牛奶、點心我都不吃。後來還是蔡大爺發現玄機,他說“噶桑”就是日語裡母親的意思,這孩子捨不得媽媽。然後蔡大爺安慰我:別哭了,媽媽走遠了,再哭也不能回來了,好好吃飯吧。”

從那時起,我開始吃飯,學著說話,重新“活”了過來,我也從日本的遺孤變成“劉家”的長女。養父母給我起了這個新名字,小名叫做“領弟”,一直沒孩子的父母希望能有一個兒子,幾年後他們真的生了一男兩女。

十二歲時父母去世,我替父母撫養弟妹

養父母去世前,他們從未透露我是被領養的,養母一直說,我就是她親生的,事實上,他們待我也像親生的一樣。自從我進入劉家,每逢過年、過節,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養父母都要給我做一身新衣裳。7歲時,養父就送我去上學,養母還特意給我縫了一個新書包,至於其他孩子喜歡的糖果、鞭炮,我更是一樣沒拉下。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五六歲的時候,姨媽說漏嘴了。周圍的小孩,也有人叫我“小日本”。

十幾歲開始,雜貨鋪的生意開始不如以前,再加上父親生病臥床,我們搬到了毛子兵營。剛搬家沒多久,母親生下了第二個小妹妹。然而生產後還沒幾天,她就和生病的養父商量,決定把小妹妹送人。那時候,父親已經臥床很久了,不僅要人餵飯,大小便也不能自理,母親住院生孩子時,都是我給父親端屎端尿。然而父母的福氣並不多,他們養了我十幾年,才被我伺候幾天就離世了。妹妹送走後的第四天,養父去世;兩三天后,坐月子的養母在床上哭暈過去,鄰居借了一個板車把她送去醫院,之後她就再也沒回來。

在太平間,我們看到了養母最後一面。弟弟妹妹還小,他們叫著養母的名字,拉著她的手想讓她醒過來,但我從那時就明白,從此以後,我是家裡最大的,養父母死了,我得代替他們照顧弟妹。父母剛走時,舅舅、姨媽都很照顧我們,但我們三個還是獨自生活了一年。那一年,最大的我12歲,弟弟6歲,妹妹才3歲。

每天,我都要起個大早,給弟弟妹妹洗臉、梳頭,再用小燜罐煮米飯、燉菜,衣服髒了,我放水裡洗兩把;沒吃的了,我們將土豆切片,放在爐子上烤片吃。白天還好,一到夜裡,弟弟妹妹就在被窩裡一邊流淚,一邊哭喊著要媽媽。我沒有辦法,只能緊緊地摟著他倆,三個人躺在被窩裡一起哭,一直哭到累了、睡著了才算完。那段時間,每天都是在“熬”日子,夜晚來臨時,我總想:媽媽你要活過來多好啊,我們得多高興啊!

雞咯咯,天明了,日本鬼子死淨了

1953年,養父的哥哥們將我們姐弟三人帶到山東,我和弟妹分別被大爺、二大爺和三大爺收養。三位大爺住在農村,村裡的人都知道,劉福臣的大女兒是被收養的“小日本”。

農村被日本侵略軍禍害得太多了,全村的人都恨日本鬼子,小孩都不例外。

也是在這裡,我第一次明白“日本人”意味著什麼。剛進入村裡的學校,同學們都排擠我,每天放學,站在我身後的小孩,不是這個推我一把,就是那個向我砸一塊小石頭,再罵一聲“日本鬼子”。他們用山東的方言編了一句順口溜,我到現在也忘不了:雞咯咯,天明了,日本鬼子死淨了。那時候我可委屈了,我也沒打仗,大家為什麼這麼對我?大爺也經常帶我去找老師:我家領弟沒搶過咱們的豬,也沒搶過咱們的糧食,孩子們怎麼能亂說,你們老師應該教育教育。

比這更讓人難過的是我的小妹妹。到三大爺家時,她才4歲,三大爺家住不下,孩子們將妹妹推到地下睡。後來家裡給她安排了地方,對面屋的門後有一個大灶坑,我小妹就在那兒睡覺。我從小把妹妹帶大,母親去了,她就找我。妹妹喊我:姐姐你咋不要我了呢,他們都打我!我聽了偷偷落淚,沒辦法,只能從我的口糧裡攢點吃的,從地裡偷一塊紅薯,給妹妹吃。就這樣,還要看著妹妹全部咽下去,帶回家被孩子看到,他們就要搶。讓嫂子看到更不得了,見到我就罵:你個死鬼,你個死丫頭蛋子,我們餓著她了,不行你就將她領回去!到最後,我也沒替媽媽保護好妹妹,妹妹5歲就去世了。

1959年,王震號召青年支邊下鄉,19歲的我報名了。因為我聽說支邊的地方是黑龍江,這不是我家嗎,我得回去。那時候我算一個勞動力了,家裡的人捨不得我走,我上交了布票和分得的30元錢,終於回到了黑龍江。先是去密山修水庫,住馬架子、挨蟲子咬;再到虎林制材廠當工人,被機器切斷了三根手指頭;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我還是挺幸運的,最後沒揪我也沒鬥我,只在廣場上,剪短了我的一根大辮子,可我不敢哭。

千里尋母,向溫總理《說句心裡話》

1962年10月,我和現在的老伴兒結婚了,此後我們一直住在虎林。直到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後,外事部的同志們開始詢問我的身世。不久,日本出臺了相關政策,只要確定遺孤身份,都可以回去尋親。1986年,我開始前往日本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有人告訴我,母親後來嫁給了一個中國人,並且生兒育女,一家人在50年代回到日本。可我找到時,她已經去世了。歷經周折,我找到母親的第二任丈夫,他證明了我的遺孤身份,但可能是家產太大了,他始終不承認我是母親的女兒,最後,還是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們將母親的照片、他們和母親的合影一一送給我。

隨後,我在日本正式“落戶”,全家人也跟隨我來到日本。日本政府給我們分配了一套房子,並贈送10萬日元當作“安家費”。從那時起,我和家人開啟了在日本的奮鬥生活。說起來也很可笑,當時最大的感受是“孤獨”。在中國,鄰居們說我是日本人;到了日本,工作一出問題,同事們就會將過錯推到我頭上,因為我是“中國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總詢問自己:我到底是哪裡人?哪裡才是我的家?

2009年,我終於攢夠了錢,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溫家寶總理親切地接見了我們。與總理見面之前,我給一位遺孤90多歲的中國媽媽唱了一首改編過的歌《說句心裡話》,等和總理見面時,有記者就詢問我,能不能給總理也唱一唱?“說句心裡話,我有兩個家,一個家在東瀛,一個家在中華;說句實在話,我也有恨,戰爭帶來的災難,永遠記住它……”一首歌唱完,很多遺孤都哭了,溫總理的眼中也含著眼淚,他跟我握握手說:“你唱得很好,發自肺腑唱出來的歌,我很感動。”

2009年回到日本後,一個意外讓我腰部受傷。即使這樣,聽說這次“探親”的機會,我還是想參加。在日本住了幾十年,但和中國的家人,我始終沒有斷聯繫。特別是舅舅家、姨媽家的幾位親人,心裡總是放不下。這次,我在時隔多年後回到哈爾濱,見到了小表妹,嘗到了記憶中的不老林,也見到了一個全新的哈爾濱。幾十年後,哈爾濱的改變讓我欣喜,也讓我遺憾,坐落在馬家溝河附近的老房子,居住多年的毛子兵營,這些我最想重遊的老地方,都已經無處尋覓了。(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