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世明的一句話或許能說明曹操為何沒能統一天下!

曹操一代霸主,三國時期雄踞北方,二十余歲時于征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征,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分析起來,

原因也是有很多。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曾對曹操作出這樣的評論“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這或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臨危制變,料敵設奇:就是說面臨危難時緊急應變以及軍事攻略方面還是不錯的。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就是說當一個將軍將領之類的還是可以的,"萬乘"就是皇帝,意思是說當皇帝還是不夠材料。

說到這裡就就得說一下領導能力,

西漢初年,劉邦和韓信交談,韓信說劉邦是統將之帥才,而韓信是帶兵的帥才,兩個人充當的角色完全不同。

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將才是負責一件事或一個方面,帥才則需要統籌權衡的各方面因素;將才偏重戰術層面思考,帥才則更多的要從戰略上的層面進行謀劃。

要注意的是,作為帥才,需要負責好人才的建設,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帥才和將才。

毛主席曾評價古今帝王的軍事才華時,李世民和朱元璋是前兩名,可想而知李世民的軍事才華是不比曹操的差,但是我們提起唐朝有名的軍事統帥時,往往最先想起的是李靖、李世績等人;而說起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軍事統帥往往最先想到的便是曹操,可想而知曹魏時期在軍事人才的梯隊建設上是有漏洞的。

曹操在世的時候,征伐二袁、遠征烏丸,赤壁之戰等,往往都是自己親自掛帥,他是曹軍唯一的元帥,其它將領都聽他一人指揮。這種偏向化的指揮體系,優點是效率高,但也蘊藏著危機——對於曹操過度的依賴,一旦曹操不在,軍隊誰有不聽從,失去戰鬥的目標。

長久以往曹操各事都是自己親自處理,也增加了管理上的風險,人才出現了斷層,像曹洪、曹仁、夏侯淵、夏侯惇、張遼、張郃等只能一直待在將軍的位置上,缺乏機會成長為能獨當一面優秀的三軍統帥。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善於用人的統帥,但縱觀歷史,與劉邦、李世民等相比,曹操不敢放權,雖善於用人,但都是某一方面的人才,

曹操的領導力還是有缺憾。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佔據了十三州的九州,是名副其實的第一霸主。當時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天下仿佛已囊中。曹操也算實際意義上的君主,本來縱觀全域,但是選擇自己親征,把自己放到一個軍事統領的位子上,有人會說,曹操手下沒有能夠堪當大任的帥才。實際上,曹操手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他沒放下權利,沒給部下指揮軍隊作戰的機會。

或許在當時的時期,爾虞我詐,曹操不敢輕信任何人,將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但要想成就霸王大業,就必須跨過這道坎,適當的放權才會把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捆綁到一起。固然放權會有風險,但是作為領導者,必須敢於承擔屬下的風險和過錯,並培養他們成長為國家棟樑。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赤壁之戰如果曹操沒親自掛帥,換張遼為主帥:

1、假如勝了,其餘將領都會爭先恐後,建立功勳,想做開國功臣;

2、如果敗了,曹操對他予以寬恕,後期仍舊重用,他將會戴罪立功,誓死效力;其餘將領也會躍躍欲試,爭立軍功,形成良性競爭環境,比起曹操自己打輸了的結局會更好一些。

總結起來,曹操在前期階段,必須是一名優秀的將領,統帥。但隨著北方安定,他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身份,做一個縱觀全域的領導者,該放權放權,培養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不是衝鋒在第一線!

或許在當時的時期,爾虞我詐,曹操不敢輕信任何人,將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但要想成就霸王大業,就必須跨過這道坎,適當的放權才會把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捆綁到一起。固然放權會有風險,但是作為領導者,必須敢於承擔屬下的風險和過錯,並培養他們成長為國家棟樑。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赤壁之戰如果曹操沒親自掛帥,換張遼為主帥:

1、假如勝了,其餘將領都會爭先恐後,建立功勳,想做開國功臣;

2、如果敗了,曹操對他予以寬恕,後期仍舊重用,他將會戴罪立功,誓死效力;其餘將領也會躍躍欲試,爭立軍功,形成良性競爭環境,比起曹操自己打輸了的結局會更好一些。

總結起來,曹操在前期階段,必須是一名優秀的將領,統帥。但隨著北方安定,他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身份,做一個縱觀全域的領導者,該放權放權,培養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不是衝鋒在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