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萬萬沒想到:“鬼”的本意是獼猴

又是週末,你是不是已經在夕陽下散發奔跑,來來來,送你仙風一陣,助你幻影移形、五體投床。寶寶乖,寶寶辛苦了。

今天為網友奉上傳統文化小餐點,重口味,趣閱讀——友情提醒:手機刷文,

注意眼睛。先來一副流傳於廣東地區的張天師符鎮樓,順祝萬事隨心,吉祥如意。

“鬼”在文字產生之初就已經存在,甲骨文中的“鬼”字形,上邊象一個大頭,下邊象人長跪之形,因此有人認為,最初的鬼,指的是一種類人的大頭生物。沈兼士先生在《鬼字原始意義之初探》中考證,

這種生物,可能屬於獼猴類。

同已經進化,直立行走,靠採摘、狩獵、耕種、畜牧而生的群居人類不同,“鬼”保持了更多野性的成分——醜陋多毛、身手矯健,常迅速出現,給人製造麻煩,然後又飄然遠去,不知所蹤,於是神秘感催生了敬畏心理。

然而也有典籍對鬼的形態有不同描述,《山海經·海內北經》有這樣的記載:“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鬼的外形似乎與人無異,只是少一隻眼睛,這種形象,恐怕比獼猴更讓人懼怕。

到了周代,“鬼”已經變成人類亡靈的代稱,《禮記·祭法》曰:“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

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在《禮記·祭義》中還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人類無法回避死後身體腐爛的事實,卻真誠地希望生命能夠延續,進而轉為信仰死後魂魄(氣)不散,即成為鬼。

鬼在當時地位非常高,幾乎等同於神。《周禮》中有一個高級官職叫“大宗伯”,他專門掌管“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人與天、地的地位等同,鬼也提升到和神一樣的高度。所以“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諸萬民,以致百物”就成為“大宗伯”神聖的使命,在《周禮》、《禮記》之中,“鬼”和“神”是常常這樣被一起提到的。

從大頭生物,到靈魂崇拜,中間的變化過程我們無從考證,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人類的畏懼心理在作怪。王充《論衡》中有一段關於鬼的評述非常到位:“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凡人不病則不畏懼。故得病寢衽,畏懼鬼至;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正因為鬼總是伴隨著黑暗的死亡以及與死亡極其接近的疾病而來,所以人們對鬼的想像日益帶上了邪惡的特徵。在很多故事中,鬼是報復的代名詞,《墨子·明鬼》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查閱。

當恐懼壓迫出敬畏,敬畏又催生想像力的突變,鬼便快速進化著,但不論他如何變異,只要我們心正意正,則百毒不侵。

正因為鬼總是伴隨著黑暗的死亡以及與死亡極其接近的疾病而來,所以人們對鬼的想像日益帶上了邪惡的特徵。在很多故事中,鬼是報復的代名詞,《墨子·明鬼》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查閱。

當恐懼壓迫出敬畏,敬畏又催生想像力的突變,鬼便快速進化著,但不論他如何變異,只要我們心正意正,則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