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養殖大換血:規模養殖場毀滅性打擊的背後,有一缺陷難克服!

國民一年要吃掉五千萬噸以上的豬肉,我國因此成為豬肉消費、進口第一大國。環保風盛行之前,偌大的豬肉消費大國需要龐大的生豬產業支援。大小不一的生豬產業有4000多萬戶,

其中有90%的養殖戶每年能夠出欄的生豬不足50頭。環保風氣盛行,產豬少、污染嚴重的養殖戶被迫退出養殖業。

養殖補貼有意扶持規模養殖場建立,補貼要求年出欄量達到500頭。在政策支援下,規模養殖場發展順風順水。對於糞汙處理認識不高,技術有限,

資金缺乏的散養戶,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將會更大。飼料大企轉戰養豬行業,瘋狂佈局養豬計畫。前一陣生豬價格暴跌,也與大企源源不斷向市場出欄生豬有一定關係。

大多數的規模養殖場,思想還是停留在養豬家庭副業的意識上,盲目追趕市場價格。

沒有制定合理的管理經營計畫,難以根據市場價格變化調節與靈活運用生豬、仔豬的比例結構。盲目進行資金投入,短期內資金周轉回籠困難,入不敷出。

規模養殖場勢頭正勁,然而自身的缺陷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無形顯露出的管理經營的風險逐漸瓦解規模養殖場。

養豬業本身就是一項“低利潤”的養殖業,前期投資至後期回收過程異常緩慢,也就意味著規模越大,投資越大,而生豬在生長過程中,飼料成本高、開支大。衛生、消毒意識薄弱。傳染病盛行,對規模養殖場是難以克服的毀滅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