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華給甘肅殘障考生的這碗雞湯,我並不想喝

在你身邊有沒有這麼一種神奇的現象:本來是事件的受害者,卻要在承擔傷害的同時,向大家低聲下氣卑微地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真的非常非常對不起。

比如最近火爆一時的……呃,

這兩天刷屏的甘肅殘障考生致清華的公開信。

事件回顧

高三考生魏祥,來自“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他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內囊腫,出生後雙下肢運動功能喪失,更不幸的是下崗多年的爸爸又早逝,只有堅強的媽媽陪著殘疾但優秀的兒子一路求學,

直至今年六月考上清華!確認成績後,魏祥致信清華,希望學校幫助母子倆解決住宿問題,在網上引起熱議。

堅強偉大的媽媽在悲痛欲絕的日子裡,不但沒有放棄過對我細心無微的照顧,反而更加疼愛我,竭盡全力為我付出,並省吃儉用,除供我上學之外,她將少得可憐的工資多一分都捨不得花積攢下來,為我治病。于2008年6月,媽媽再次背著我踏上了北去的火車,尋求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

為我實施第三次手術治療。1個多月的住院治療,我和媽媽相依為命,身心深受煎熬,我的身體幾經折磨,痛不欲生,媽媽的精神頻臨奔潰,孤零零的她沒了爸爸的陪伴和支撐,可憐無比,更使我再次深感媽媽的艱辛不易與偉大。可是不爭氣的我,3次手術都未能改善我的身體狀況,殘疾依舊,且隨著年齡增長殘疾日趨嚴重。

......

今有幸遇見舉世聞名的清華大學老師,

且有意備錄我圓大學之夢,得此喜訊,我母子倆狂喜之餘,又新添愁雲,由於我的身體原因,無論我走到哪裡,這輩子都離不開親人的隨身陪護,以照顧我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媽媽為了陪我上學無奈放棄工作,僅有的經濟來源將要斬斷……在此,我懇切希望貴校在接納我的同時,能夠給我母子倆幫助解決一間陋宿,僅供我娘兒倆濟身而已,學生我將萬分萬分感謝!!

——摘自魏祥致清華的公開信

6月27日,清華覆信表示,將為魏祥提供一切盡可能的資助。

親愛的魏祥同學

見字如面

首先恭喜你即將來到清華大學,繼續你的學習和生活。我們看到了你寫給清華大學的文章《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相信你早已具備了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質,我們代表清華園歡迎來自甘肅定西的你!

《繁星·春水》中有這樣一首小詩:“童年啊,是夢中的真,

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想來這句話應該符合你的童年記憶吧。在夢一般的年華里,卻要承受含淚的記憶,這淚水不包含歡喜,不代表留戀。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悲苦。但萬幸的是,你在經歷疾病和喪親之痛後,依然選擇了堅強和努力,活成了讓我們都尊敬和崇拜的樣子。

你說“一個多月的住院治療,我和媽媽相依為命,身心深受煎熬,我的身體幾經折磨,痛不欲生,媽媽的精神瀕臨崩潰,孤零零的她沒了爸爸的陪伴和支撐,可憐無比。”隻言片語,我們知曉你母親道阻且長的育子之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你作為兒子對母親深沉的愛和歉疚。但正如你所說,今日以高分佳績考入清華,就是給了媽媽一份殷殷的報恩之禮!

邱勇校長在201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曾說:“我是1983年進入清華的。我知道,無論那時還是現在,能夠來到清華上學都是不容易的,你們在成長過程中一定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同樣,對於你來說,來路或許不易,命運或許不公,人生或許悲苦,但是請你足夠相信,相信清華,相信這個園子裡的每一位師生,因為我們都在為一種莫名的東西付出,我想這應該就是情懷。

黨委書記陳旭老師也曾寄語自強計畫的學生:“自強就要做到自主,大學能收穫什麼取決於自己怎麼去努力。”所以也請你相信自己,可以在清華園裡找到熱愛,追求卓越。

現在,你的情況受到了清華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昨天深夜,邱勇校長專門打來電話,關心你的錄取情況和入校後的生活安排情況;陳旭老師也請學生部門第一時間對接,妥善安排解決你的後顧之憂。清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老師也極力配合,在你被確認錄取後會立刻開始資助。清華大學多位元校友也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主動提出資助和協助你治療的意願,後續學校相關部門都會跟進落實。請你相信,校內外有足夠多的支持,清華不會錯過任何一位優秀學子!

冰心贈葛洛的一首詩中說“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在清華園裡的所有學子,無論是生活困頓,抑或身體抱恙,都會有“愛” 與“情” 相伴。相信未來的你,也會和活躍在各領域的清華學子們一樣,穿花拂葉,除卻一身困頓,成就自己的不同凡響。

感謝社會各界人士對魏祥同學和我校本科招生工作的關注和關心。在此,我們想對在求學路上荊棘叢生的學子們說: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

2017年6月27日

魏祥的這封信言辭懇切,清華的回復也皆大歡喜,但身為一名殘障人士、公益宣導者,我在這其中更深切的感受是遺憾——

第一,魏祥本不必用這種方式懇求清華;

第二,清華回了一碗雞湯,也不在該回應的點兒上,看得我一臉尷尬;

第三,清華之所以選擇這種回應方式,也確實引來了公眾的紛紛點贊,只能說,我們社會整體在多元平等、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意識觀念,還有很大欠缺。

魏祥本不必如此卑微

魏祥寫這封信的很多字眼,看得我很痛心。比如:“不爭氣的我,3次手術都未能改善我的身體狀況,殘疾依舊,且隨著年齡增長殘疾日趨嚴重。”

為什麼要用“不爭氣”形容自己?你已經很棒了好不好!殘障是你的過錯嗎?不是!

我相信能考上清華的魏祥,平時不會覺得自己“不爭氣”,只是為了懇求而表現出的低姿態。但在現實中,的確有很多殘障人士,一直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小心翼翼地活著,好像自己犯了什麼錯誤,自己不應該存在在這個世上。你出不了門、你上不了學、你無法工作,誰讓你是個“殘廢”呢?不怪你怪誰?

正是這樣的思想,讓“接納殘障人士上大學”似乎變成了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善舉。我要說的是,接納殘障人士上大學,恰恰應該成為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倘若有學校拒錄考進該學校的殘障人士(而這在國內並不鮮見),倒是應該聲討。

殘障絕不是殘障人士的過錯,也不應成為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的阻礙。一個公平正義的現代文明社會,社會環境需要保障每一個個體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也理應對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環境,從而保障他們能和其他人一樣學習、工作、融入社會。

我們國家呢?拿教育來說,我們國家對殘障學生的受教育權,在制度上的建設遠遠不夠,但有了基本保障。這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修訂後今年5月1日開始實行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還有2003年開始實行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這兩個法規其實問題多多,但現階段也可以保證殘障學生挺直腰板參加高考,“憑本事考進的學校,憑什麼不讓我上?”按合理流程考入某所高校,如果拒錄,是違法的。

魏祥向清華要求“一間陋室”,過分嗎?當然不過分,但這就看出《殘疾人教育條例》的一大問題了——只有框架,內容太粗,沒有提及學校針對不同障礙、不同身體情況的學生應該怎麼辦。魏祥的這種情況,屬於需要一位元陪護來完成學業的,如果在西方,學校會安排個人助理;在我國,也可以因地制宜,允許學校為其提供合理便利,比如這“一間陋室”就是合理便利。

當然,看魏祥的身體情況,我相信他來到北京,可以逐漸擺脫這種狀態:“由於我的身體原因,無論我走到哪裡,這輩子都離不開親人的隨身陪護,以照顧我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切實的例子,我患有成骨不全症,跌倒可能會骨折,基本無法走路,上大學前,我們家人滿腦子想的是如何陪護我,大一時我爺爺陪護我一年,從大二到研三畢業,我有了一輛電動小車,配合拐杖輪椅,有同學説明,就完全不需要家人陪護了,一個人在校園裡暢行無阻,如今北漂,也隻身一人離家在外,和同事朋友合租得不亦樂乎。

清華的這封回信,讓我好生失望

萬萬沒想到,面對這封信,清華兩用冰心,表示了對他的接納之後,收尾在“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煲了一碗雞湯!

我希望看到的,不僅是清華接納這位考生的決心,而是清華校內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情況,和為殘障學生改善無障礙設施的決心。看到這一事件,我腦子裡首先反應的就是,清華校內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得怎麼樣?

比如對輪椅學生而言,有沒有足夠的電梯、無障礙衛生間、坡道?對視障學生而言,有沒有足夠的盲文指示、語音播報設施? 對聽說障礙者、重度殘障者,有沒有配備個人助理的制度?

感謝知乎上@王瑞恩 的回答,介紹了清華大學的現狀:

教室沒有按電鈕就能打開的自動門,部分教學樓沒有殘疾人衛生間,老宿舍樓沒有電梯,談不上殘疾人專用車位,很多樓梯旁邊都沒有斜坡。我無法想像,對身患殘疾的同學來說,想去上個課,聽個講座,吃頓香鍋等小事,又該面臨怎樣的艱辛。

這在國內,也不算丟人,其實是許多大學的現狀,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殘障考生走進大學,我希望各高校重視起無障礙環境的建設。讓一個個案帶動環境的改變,從而包容更多殘障個體,不需要再搞特殊化的照顧就能接納其正常就讀,是我們的目標。

清華的回信稱:

邱勇校長專門打來電話,關心你的錄取情況和入校後的生活安排情況;陳旭老師也請學生部門第一時間對接,妥善安排解決你的後顧之憂。清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老師也極力配合,在你被確認錄取後會立刻開始資助。清華大學多位元校友也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主動提出資助和協助你治療的意願,後續學校相關部門都會跟進落實。

不客氣地說,這裡的視角,仍然是一種將殘障者視為“弱勢群體”從而需要“救助”的視角。但殘障人士之所以是“失能”的、是“弱勢”的,不在於他們自身,而在於沒有足夠支持他們成長的環境。人都是需要工具的動物,舉個例子,在國際會議上需要同聲傳譯,如果一個人沒有戴耳機,你不會覺得“這個人好弱勢好可憐啊我們要幫幫他吧”,你只是會直接送上一個耳機,讓他趕緊戴上就完了。

對輪椅使用者而言,宿舍樓、教室、食堂沒有坡道、電梯、無障礙廁所,進入這些地方無異於跨越天塹,這時你好像是一位“弱勢群體”,但有了這些設施,殘障是個問題嗎?根本不是!那時殘障只是一種狀態,和高矮胖瘦一樣,大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便利無阻地進行學習。殘障考生會擔心自己被拒錄嗎?也完全不需要。

從清華大學已經招錄的殘障考生來看,無障礙設施應該在逐漸完善中。既然如此,為啥不在信中體現出來呢?只是送上一碗雞湯,感動之後,如何解決殘障學生在這裡求學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我想這才是魏祥最想知道的答案,也是每一個想要上大學的殘障學生想讓大學給自己的答案。

如果清華的回應是:

我們的教學樓、宿舍樓、食堂的無障礙設施情況是怎樣的,我們哪裡還不夠好,但你儘管來吧,我們會根據你的實際“體驗”來進行完善。

這就是從維護殘障人士的基本權利出發的視角,也是旨在解決根本問題去的姿態。可惜,現在還沒有從清華的回應中看到這些,我期待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回應。

多元平等的理念何時能深入人心

清華的回應方式讓大家紛紛點贊,說明,比起硬體設施的完善,讓多元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加任重道遠。

這兩封信問世後,目之所及,全是大家的讚美,如果你看完我前面的探討,應該不難揣測我當時的感受:孤獨。沒有人指出清華的回應有什麼問題,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似乎大家都覺得,清華做得好,沒有人發現這封回信的重點完全偏了。

希望未來,魏祥這樣的情況,根本不需要發什麼公開信,有足夠的制度與環境支持他完成學業;學校不會把這件事兒當成什麼重點情況去解決,大家也不再有什麼大驚小怪,因為這本就是“常態”。

殘障人士需要的不是關愛,而是環境和人心層面實實在在的接納,不把你當成一個“特殊物件”,你也完全可以靠個人的奮鬥取得相應的成果,那才是我們想要的歷史進程。

媽媽的精神瀕臨崩潰,孤零零的她沒了爸爸的陪伴和支撐,可憐無比。”隻言片語,我們知曉你母親道阻且長的育子之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你作為兒子對母親深沉的愛和歉疚。但正如你所說,今日以高分佳績考入清華,就是給了媽媽一份殷殷的報恩之禮!

邱勇校長在201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曾說:“我是1983年進入清華的。我知道,無論那時還是現在,能夠來到清華上學都是不容易的,你們在成長過程中一定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同樣,對於你來說,來路或許不易,命運或許不公,人生或許悲苦,但是請你足夠相信,相信清華,相信這個園子裡的每一位師生,因為我們都在為一種莫名的東西付出,我想這應該就是情懷。

黨委書記陳旭老師也曾寄語自強計畫的學生:“自強就要做到自主,大學能收穫什麼取決於自己怎麼去努力。”所以也請你相信自己,可以在清華園裡找到熱愛,追求卓越。

現在,你的情況受到了清華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昨天深夜,邱勇校長專門打來電話,關心你的錄取情況和入校後的生活安排情況;陳旭老師也請學生部門第一時間對接,妥善安排解決你的後顧之憂。清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老師也極力配合,在你被確認錄取後會立刻開始資助。清華大學多位元校友也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主動提出資助和協助你治療的意願,後續學校相關部門都會跟進落實。請你相信,校內外有足夠多的支持,清華不會錯過任何一位優秀學子!

冰心贈葛洛的一首詩中說“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在清華園裡的所有學子,無論是生活困頓,抑或身體抱恙,都會有“愛” 與“情” 相伴。相信未來的你,也會和活躍在各領域的清華學子們一樣,穿花拂葉,除卻一身困頓,成就自己的不同凡響。

感謝社會各界人士對魏祥同學和我校本科招生工作的關注和關心。在此,我們想對在求學路上荊棘叢生的學子們說: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

2017年6月27日

魏祥的這封信言辭懇切,清華的回復也皆大歡喜,但身為一名殘障人士、公益宣導者,我在這其中更深切的感受是遺憾——

第一,魏祥本不必用這種方式懇求清華;

第二,清華回了一碗雞湯,也不在該回應的點兒上,看得我一臉尷尬;

第三,清華之所以選擇這種回應方式,也確實引來了公眾的紛紛點贊,只能說,我們社會整體在多元平等、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意識觀念,還有很大欠缺。

魏祥本不必如此卑微

魏祥寫這封信的很多字眼,看得我很痛心。比如:“不爭氣的我,3次手術都未能改善我的身體狀況,殘疾依舊,且隨著年齡增長殘疾日趨嚴重。”

為什麼要用“不爭氣”形容自己?你已經很棒了好不好!殘障是你的過錯嗎?不是!

我相信能考上清華的魏祥,平時不會覺得自己“不爭氣”,只是為了懇求而表現出的低姿態。但在現實中,的確有很多殘障人士,一直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中小心翼翼地活著,好像自己犯了什麼錯誤,自己不應該存在在這個世上。你出不了門、你上不了學、你無法工作,誰讓你是個“殘廢”呢?不怪你怪誰?

正是這樣的思想,讓“接納殘障人士上大學”似乎變成了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善舉。我要說的是,接納殘障人士上大學,恰恰應該成為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倘若有學校拒錄考進該學校的殘障人士(而這在國內並不鮮見),倒是應該聲討。

殘障絕不是殘障人士的過錯,也不應成為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的阻礙。一個公平正義的現代文明社會,社會環境需要保障每一個個體生存與發展的權利,也理應對殘障人士提供無障礙環境,從而保障他們能和其他人一樣學習、工作、融入社會。

我們國家呢?拿教育來說,我們國家對殘障學生的受教育權,在制度上的建設遠遠不夠,但有了基本保障。這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修訂後今年5月1日開始實行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還有2003年開始實行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這兩個法規其實問題多多,但現階段也可以保證殘障學生挺直腰板參加高考,“憑本事考進的學校,憑什麼不讓我上?”按合理流程考入某所高校,如果拒錄,是違法的。

魏祥向清華要求“一間陋室”,過分嗎?當然不過分,但這就看出《殘疾人教育條例》的一大問題了——只有框架,內容太粗,沒有提及學校針對不同障礙、不同身體情況的學生應該怎麼辦。魏祥的這種情況,屬於需要一位元陪護來完成學業的,如果在西方,學校會安排個人助理;在我國,也可以因地制宜,允許學校為其提供合理便利,比如這“一間陋室”就是合理便利。

當然,看魏祥的身體情況,我相信他來到北京,可以逐漸擺脫這種狀態:“由於我的身體原因,無論我走到哪裡,這輩子都離不開親人的隨身陪護,以照顧我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切實的例子,我患有成骨不全症,跌倒可能會骨折,基本無法走路,上大學前,我們家人滿腦子想的是如何陪護我,大一時我爺爺陪護我一年,從大二到研三畢業,我有了一輛電動小車,配合拐杖輪椅,有同學説明,就完全不需要家人陪護了,一個人在校園裡暢行無阻,如今北漂,也隻身一人離家在外,和同事朋友合租得不亦樂乎。

清華的這封回信,讓我好生失望

萬萬沒想到,面對這封信,清華兩用冰心,表示了對他的接納之後,收尾在“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煲了一碗雞湯!

我希望看到的,不僅是清華接納這位考生的決心,而是清華校內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情況,和為殘障學生改善無障礙設施的決心。看到這一事件,我腦子裡首先反應的就是,清華校內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得怎麼樣?

比如對輪椅學生而言,有沒有足夠的電梯、無障礙衛生間、坡道?對視障學生而言,有沒有足夠的盲文指示、語音播報設施? 對聽說障礙者、重度殘障者,有沒有配備個人助理的制度?

感謝知乎上@王瑞恩 的回答,介紹了清華大學的現狀:

教室沒有按電鈕就能打開的自動門,部分教學樓沒有殘疾人衛生間,老宿舍樓沒有電梯,談不上殘疾人專用車位,很多樓梯旁邊都沒有斜坡。我無法想像,對身患殘疾的同學來說,想去上個課,聽個講座,吃頓香鍋等小事,又該面臨怎樣的艱辛。

這在國內,也不算丟人,其實是許多大學的現狀,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殘障考生走進大學,我希望各高校重視起無障礙環境的建設。讓一個個案帶動環境的改變,從而包容更多殘障個體,不需要再搞特殊化的照顧就能接納其正常就讀,是我們的目標。

清華的回信稱:

邱勇校長專門打來電話,關心你的錄取情況和入校後的生活安排情況;陳旭老師也請學生部門第一時間對接,妥善安排解決你的後顧之憂。清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老師也極力配合,在你被確認錄取後會立刻開始資助。清華大學多位元校友也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主動提出資助和協助你治療的意願,後續學校相關部門都會跟進落實。

不客氣地說,這裡的視角,仍然是一種將殘障者視為“弱勢群體”從而需要“救助”的視角。但殘障人士之所以是“失能”的、是“弱勢”的,不在於他們自身,而在於沒有足夠支持他們成長的環境。人都是需要工具的動物,舉個例子,在國際會議上需要同聲傳譯,如果一個人沒有戴耳機,你不會覺得“這個人好弱勢好可憐啊我們要幫幫他吧”,你只是會直接送上一個耳機,讓他趕緊戴上就完了。

對輪椅使用者而言,宿舍樓、教室、食堂沒有坡道、電梯、無障礙廁所,進入這些地方無異於跨越天塹,這時你好像是一位“弱勢群體”,但有了這些設施,殘障是個問題嗎?根本不是!那時殘障只是一種狀態,和高矮胖瘦一樣,大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便利無阻地進行學習。殘障考生會擔心自己被拒錄嗎?也完全不需要。

從清華大學已經招錄的殘障考生來看,無障礙設施應該在逐漸完善中。既然如此,為啥不在信中體現出來呢?只是送上一碗雞湯,感動之後,如何解決殘障學生在這裡求學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我想這才是魏祥最想知道的答案,也是每一個想要上大學的殘障學生想讓大學給自己的答案。

如果清華的回應是:

我們的教學樓、宿舍樓、食堂的無障礙設施情況是怎樣的,我們哪裡還不夠好,但你儘管來吧,我們會根據你的實際“體驗”來進行完善。

這就是從維護殘障人士的基本權利出發的視角,也是旨在解決根本問題去的姿態。可惜,現在還沒有從清華的回應中看到這些,我期待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回應。

多元平等的理念何時能深入人心

清華的回應方式讓大家紛紛點贊,說明,比起硬體設施的完善,讓多元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加任重道遠。

這兩封信問世後,目之所及,全是大家的讚美,如果你看完我前面的探討,應該不難揣測我當時的感受:孤獨。沒有人指出清華的回應有什麼問題,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似乎大家都覺得,清華做得好,沒有人發現這封回信的重點完全偏了。

希望未來,魏祥這樣的情況,根本不需要發什麼公開信,有足夠的制度與環境支持他完成學業;學校不會把這件事兒當成什麼重點情況去解決,大家也不再有什麼大驚小怪,因為這本就是“常態”。

殘障人士需要的不是關愛,而是環境和人心層面實實在在的接納,不把你當成一個“特殊物件”,你也完全可以靠個人的奮鬥取得相應的成果,那才是我們想要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