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明一部挺好的架空歷史劇,幹嘛非掛靠三國呢?

給騰訊大家寫的

1

中國歷史題材改編劇,多是創作者承史冊,搜故事,立人物而成。所以實在是英雄史觀。霍去病橫絕大漠而壯年夭逝,楚霸王縱橫秦末而自決烏江,始皇帝掃清六合鞭撻宇內,

高長恭勳高顏美而飲鴆自盡:這樣的傳奇,免不了會招惹作者們來寫,甚或為他們添加些紅顏知己,江山美人呢。

但三國題材,又自不同。

我遇到過一位某謀士愛好者。對話如下:

我:為什麼喜歡某謀士呢?

彼:好帥啊!

我:……某謀士的容貌?哪裡記載的?

彼:《三國演義》有吧?歷史書有吧?

我:《演義》和正史裡,除了說他英年早逝,並沒有他容貌的記載。荀彧和程昱倒是一個美男子一個高個子美鬍子酷大叔,

正史都說了。

彼:那……反正就,很帥吧?

我:好吧……

當然不難理解。這位元愛好者,多半是受了其他周邊作品的影響:動漫啦,遊戲啦,卡牌啦,古風小說啦,諸如此類。

這是個典型案例:三國正史人物,到了《三國演義》裡是一番模樣,到了二次元又是一個模樣,於是,終於到了如今的地步。

三國比其他歷史,真正特殊處,大概便是,其他歷史人物,多以史傳為據;而三國題材太傳奇,

話本、戲劇、小說,尤其是《三國演義》,幾乎永久性地改變了大眾對三國的印象。

比如,諸葛亮在正史,實為苦心孤詣的賢相。《三國演義》還加上了其他屬性:鶴氅羽扇、能掐會算,魯迅先生所謂“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張飛在正史,實為愛敬君子不恤小人的猛將,對讀書人客客氣氣。《三國演義》又加了其他屬性:永久地將一個大鬍子黑臉漢子形象給鎖定了。

魯肅在正史,實為大局觀出眾、性格剛毅大膽的軍官。

《三國演義》裡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寬厚到呆萌的君子,被諸葛亮來回涮。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當然,這些改動非一日而成。歷代話本評書,包括著名的《全相三國志平話》(裡頭虎牢關張飛勝呂布、長沙三將戰黃忠之類,《三國演義》愛好者看了要大跌眼鏡),《三國演義》也並沒大改。張飛是猛將,雖然加了豹頭環眼屬性,好歹沒成懦夫;諸葛亮是賢相,雖然多智而近妖,

好歹沒變成流氓。其他如曹操的奸雄、關羽的驕傲,都是因人設事,誇張了一點本身性格,但沒太出格。

好處自然有了:增加了戲劇性,讓大眾易於記住。

但後續許多事,歷代評書作者與羅貫中自己,大概也沒想到。

比如,趙雲形象的流變。

正史,趙雲為厚重謙謹的猛將。《雲別傳》說:“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漢尺一尺合如今23公分,那麼,趙雲是個一米八五左右,姿顏雄偉的河北大漢。

即便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也這麼說趙雲:“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

——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就是濃眉大眼,寬臉雙下巴。

所以,趙雲無論史實還是演義,都是高大雄偉、濃眉大眼、大臉雙下巴,而不是小白臉。武俠小說打個比方:他的容貌更接近蕭峰,而不是段譽。

白麵俊美的另有其人:“又見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白袍銀鎧,手執長槍,立馬陣前。”

可是後世評書,愛將趙雲說成白袍小將;終於一路沿革,漫畫、遊戲、二次元,以及《武神趙子龍》,將趙雲塑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的白麵小將軍——人家本該是堂堂一表的河北好漢嘛!

您大概看明白了:

三國正史固然傳奇,但大眾心目中的群英形象,大多還是來自《三國演義》。這本書將一些具體人物給偶像化、浪漫化了,以至於多少喧賓奪主。如今世界接受的三國設定,是一個混雜的設定:

有一點正史,有一點演義,有一點二次元改編,以至於大多數大眾,是不那麼分得清的。

也正因為這種斑駁多樣,提供了無數可以提供翻案的餘地。

比如,呂布形象的流變。

三國正史裡,呂布呂奉先,區區一個亂世軍閥而已。按其行事,則先後為丁原與董卓的部將,殺董卓後東奔出關,跟過袁紹,跟過張楊,趁曹操討伐徐州時偷了兗州,投奔劉備後又端了徐州,最後曹操圍下,投降身死。

如此而已。

時人評價,也高不到哪裡去。陳壽說:

“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然後呢?先是羅貫中 在《三國演義》中,將呂布描述成天下第一猛將,還對呂布容貌和身高大加誇讚,添加了諸如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之類的設定。正史無貂蟬與方天畫戟的記載,羅貫中都給加上了。結果便是:後世大多接受了呂布這個形象。許多評書、漫畫或遊戲,都愛將呂布往項羽方面靠,儼然呂布是項羽再世,仿佛呂布兵困下邳城白門樓,就是項羽垓下遭遇十面埋伏。

於是正史裡一個東奔西走的軍閥,變成了二次元的呂布了:五彩斑斕、天下無敵、懷抱美人、眾叛親離、孤膽英雄、無敵武者。

有兩個有趣的改編。一是早年陳凱歌電影《蝶舞天涯》,黃磊飾演的呂布是個不知人間法度的無敵勇者。韓國漫畫《蒼天航路》裡的呂布也秉承這一思路,包括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也在賣這個設定:絕對的武之象徵。

其二,便是香港漫畫《火鳳燎原》裡,特意為呂布添加了文武全才的屬性,製造了一個志勇雙絕的呂布,甚至還將他載於正史的反復無常、見利忘義,描繪成了特立獨行、逆天改命、不容於世俗、現實主義至上。

當然,《火鳳燎原》的改編,有一個狡猾的設定。他先規定了“歷史記載必然被對手歪曲”這一原則,然後開始各色自圓其說。趙雲原是刺客,張飛原是智者,郭嘉在徐州導演的慘劇實為先亂後治,甚至在最新章節裡,諸葛亮可以是個持錘殺人的軍師。

實際上,三國的讀者大多沒那麼苛刻,對待虛構作品,也沒那麼不通融:畢竟《三國演義》都七實三虛了嘛。

只要前提定得好,貼史實貼得妙,能自圓其說,也就好了。

所以許多改編接受度低,關鍵不是其改編幅度多誇張,而在於改得是否巧妙。

譬如《武神趙子龍》與《見龍卸甲》之類,為了強調英雄形象,沒問題;但強歪史實,離題萬里,就不大妙了。《武神趙子龍》裡頭,虛構人物反成主角,歷史人物反成配角,實在是改編的大忌。《見龍卸甲》則多少罔顧基本地理與年代常識,強行讓趙雲死在一次北伐,對手還是曹操的孫女,就實在品位不高。

相比起來,吳宇森導演的《赤壁》,雖有各色插曲,林志玲的戲份也未免過重,但大差不差,沒太出格,還是將正史與《演義》稍微揉搓了一下的。這大概是許多三國愛好者的共識:

“我們要看的是三國,所以吧,多少貼一點啊!可不是要看你們憑空編出來的什麼,掛了三國名字的玩意兒!”

所以呀,改編是好的;妙的是不脫離歷史主線,在歷史沒寫到的地方發揮想像力來改;拙的是強改歷史,強行立人物。

2

於是回到《軍師聯盟》。

平心而論,《軍師聯盟》這劇,製作甚精,表演甚佳。

若是一個架空歷史題材如《琅琊榜》般的作品,端的有趣。

但是一旦掛了史實,情況就不大妙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改些史實,比如,正史裡為了不服曹操稱公鬱鬱而終的荀彧,被平白續了命,還疑似跟曹操服軟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黑一點人物:曹彰平白無故就要謀反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移一點故事:司馬懿下東吳舌戰群儒,讓孫劉聯盟解體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編點兒東西:九品官人法,正史都知道,乃陳群所建,也塞給司馬懿為主了。

——為了湊合劇情,我們都看到啦:歷史上司馬懿沒立的功勞,都歸了他,還借陸遜等人之口各種誇飾,儼然他早早就是國之幹臣,中流砥柱似的。

哪位問了,司馬懿何等樣人?《晉書》有誇他的政治任務,卻還是說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雄略內斷,英猷外決。也平過孟達,也平過遼東,也扛過諸葛亮(雖然葬送了張郃,雖然自己人都吐槽他畏蜀如虎),但也算個好幹臣。但上頭這些功勞,連專門誇他的《晉書》都不好意思填給他。

本來嘛,他老人家也有機會成一代忠臣的。

可是啊,正始之變時,司馬懿趁天子在外,內起甲兵。他這一手,靠權謀變詐、不守信用,坑了曹爽,扶了門閥,還連帶坑了蔣濟。可以說,一生關鍵的一次得手,靠的是內亂,是陰謀,是失信。

當年曹丕曹睿,托孤給他,臨了他們司馬家弑君奪權,奪了魏國:實在不算光彩。

結果論者,自然會覺得司馬懿好些,厚黑嘛,狠辣嘛,能忍嘛。然而西晉享國不到四十年,還不如魏國呢。司馬懿靠權變忍耐、陰謀詭計、動輒夷滅三族,坑過來的天下,最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華夏塗炭。好像也不是什麼太光彩的人物。

當然了,您可以說:

世上的文藝作品裡,並不少黑暗反派。本來如司馬懿這麼一個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最後從忠臣變成篡權者的人物,他的黑暗內心,他的陰謀詭譎,實在是一個好題材,完全可以做成《星球大戰》系列裡達斯-維德那樣的黑暗英雄嘛!

然而《軍師聯盟》裡,偏要對司馬懿大加美化,仿佛他的殘忍、陰險和權變,都是不得已,甚至要扭曲荀彧、犧牲陳群,惡搞曹彰,弱化東吳,來給他塗脂抹粉,那就沒意思得很了。

如上所述,倘若這是部《琅琊榜》般的架空歷史劇,就隨意改;但既然掛了三國之名,似乎哪裡不太對?

哪位會問了:

不是說,三國人物都被各色二次元改得面目全非了嗎?還不興他們改一個?

的確如此。可以改。

但改得巧與拙,自有公論。

上頭說了,像《三國演義》,就是改編了正史。然而《三國演義》大致是踵事增華,歷史上有的人物性格就浪漫化一點,歷史上沒有的人物性格就巧妙地加上。如諸葛賢相、關羽傲將、曹操奸雄、劉備大義、張飛勇猛、趙雲謹厚、黃忠勇烈,都算一一還原,史實線沒變,細節添加了個人色彩,又不失人物本身性格光彩,這算是改得巧。

比如強改歷史主線,強行給主角塗脂抹粉,明明歷史上就是個受託孤之重,卻還回頭動輒夷滅三族、靠失信來篡權的鷹視狼顧之臣,非要給他合理化,給他一大堆歷史上沒立過的功勞,硬生生成為一個大魏砥柱、忍辱負重、目光高遠、最後不得不反的傑克蘇……這就屬於改得拙了。

可是後世評書,愛將趙雲說成白袍小將;終於一路沿革,漫畫、遊戲、二次元,以及《武神趙子龍》,將趙雲塑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的白麵小將軍——人家本該是堂堂一表的河北好漢嘛!

您大概看明白了:

三國正史固然傳奇,但大眾心目中的群英形象,大多還是來自《三國演義》。這本書將一些具體人物給偶像化、浪漫化了,以至於多少喧賓奪主。如今世界接受的三國設定,是一個混雜的設定:

有一點正史,有一點演義,有一點二次元改編,以至於大多數大眾,是不那麼分得清的。

也正因為這種斑駁多樣,提供了無數可以提供翻案的餘地。

比如,呂布形象的流變。

三國正史裡,呂布呂奉先,區區一個亂世軍閥而已。按其行事,則先後為丁原與董卓的部將,殺董卓後東奔出關,跟過袁紹,跟過張楊,趁曹操討伐徐州時偷了兗州,投奔劉備後又端了徐州,最後曹操圍下,投降身死。

如此而已。

時人評價,也高不到哪裡去。陳壽說:

“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然後呢?先是羅貫中 在《三國演義》中,將呂布描述成天下第一猛將,還對呂布容貌和身高大加誇讚,添加了諸如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之類的設定。正史無貂蟬與方天畫戟的記載,羅貫中都給加上了。結果便是:後世大多接受了呂布這個形象。許多評書、漫畫或遊戲,都愛將呂布往項羽方面靠,儼然呂布是項羽再世,仿佛呂布兵困下邳城白門樓,就是項羽垓下遭遇十面埋伏。

於是正史裡一個東奔西走的軍閥,變成了二次元的呂布了:五彩斑斕、天下無敵、懷抱美人、眾叛親離、孤膽英雄、無敵武者。

有兩個有趣的改編。一是早年陳凱歌電影《蝶舞天涯》,黃磊飾演的呂布是個不知人間法度的無敵勇者。韓國漫畫《蒼天航路》裡的呂布也秉承這一思路,包括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也在賣這個設定:絕對的武之象徵。

其二,便是香港漫畫《火鳳燎原》裡,特意為呂布添加了文武全才的屬性,製造了一個志勇雙絕的呂布,甚至還將他載於正史的反復無常、見利忘義,描繪成了特立獨行、逆天改命、不容於世俗、現實主義至上。

當然,《火鳳燎原》的改編,有一個狡猾的設定。他先規定了“歷史記載必然被對手歪曲”這一原則,然後開始各色自圓其說。趙雲原是刺客,張飛原是智者,郭嘉在徐州導演的慘劇實為先亂後治,甚至在最新章節裡,諸葛亮可以是個持錘殺人的軍師。

實際上,三國的讀者大多沒那麼苛刻,對待虛構作品,也沒那麼不通融:畢竟《三國演義》都七實三虛了嘛。

只要前提定得好,貼史實貼得妙,能自圓其說,也就好了。

所以許多改編接受度低,關鍵不是其改編幅度多誇張,而在於改得是否巧妙。

譬如《武神趙子龍》與《見龍卸甲》之類,為了強調英雄形象,沒問題;但強歪史實,離題萬里,就不大妙了。《武神趙子龍》裡頭,虛構人物反成主角,歷史人物反成配角,實在是改編的大忌。《見龍卸甲》則多少罔顧基本地理與年代常識,強行讓趙雲死在一次北伐,對手還是曹操的孫女,就實在品位不高。

相比起來,吳宇森導演的《赤壁》,雖有各色插曲,林志玲的戲份也未免過重,但大差不差,沒太出格,還是將正史與《演義》稍微揉搓了一下的。這大概是許多三國愛好者的共識:

“我們要看的是三國,所以吧,多少貼一點啊!可不是要看你們憑空編出來的什麼,掛了三國名字的玩意兒!”

所以呀,改編是好的;妙的是不脫離歷史主線,在歷史沒寫到的地方發揮想像力來改;拙的是強改歷史,強行立人物。

2

於是回到《軍師聯盟》。

平心而論,《軍師聯盟》這劇,製作甚精,表演甚佳。

若是一個架空歷史題材如《琅琊榜》般的作品,端的有趣。

但是一旦掛了史實,情況就不大妙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改些史實,比如,正史裡為了不服曹操稱公鬱鬱而終的荀彧,被平白續了命,還疑似跟曹操服軟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黑一點人物:曹彰平白無故就要謀反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移一點故事:司馬懿下東吳舌戰群儒,讓孫劉聯盟解體了。

——為了湊合劇情,自然得編點兒東西:九品官人法,正史都知道,乃陳群所建,也塞給司馬懿為主了。

——為了湊合劇情,我們都看到啦:歷史上司馬懿沒立的功勞,都歸了他,還借陸遜等人之口各種誇飾,儼然他早早就是國之幹臣,中流砥柱似的。

哪位問了,司馬懿何等樣人?《晉書》有誇他的政治任務,卻還是說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雄略內斷,英猷外決。也平過孟達,也平過遼東,也扛過諸葛亮(雖然葬送了張郃,雖然自己人都吐槽他畏蜀如虎),但也算個好幹臣。但上頭這些功勞,連專門誇他的《晉書》都不好意思填給他。

本來嘛,他老人家也有機會成一代忠臣的。

可是啊,正始之變時,司馬懿趁天子在外,內起甲兵。他這一手,靠權謀變詐、不守信用,坑了曹爽,扶了門閥,還連帶坑了蔣濟。可以說,一生關鍵的一次得手,靠的是內亂,是陰謀,是失信。

當年曹丕曹睿,托孤給他,臨了他們司馬家弑君奪權,奪了魏國:實在不算光彩。

結果論者,自然會覺得司馬懿好些,厚黑嘛,狠辣嘛,能忍嘛。然而西晉享國不到四十年,還不如魏國呢。司馬懿靠權變忍耐、陰謀詭計、動輒夷滅三族,坑過來的天下,最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華夏塗炭。好像也不是什麼太光彩的人物。

當然了,您可以說:

世上的文藝作品裡,並不少黑暗反派。本來如司馬懿這麼一個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最後從忠臣變成篡權者的人物,他的黑暗內心,他的陰謀詭譎,實在是一個好題材,完全可以做成《星球大戰》系列裡達斯-維德那樣的黑暗英雄嘛!

然而《軍師聯盟》裡,偏要對司馬懿大加美化,仿佛他的殘忍、陰險和權變,都是不得已,甚至要扭曲荀彧、犧牲陳群,惡搞曹彰,弱化東吳,來給他塗脂抹粉,那就沒意思得很了。

如上所述,倘若這是部《琅琊榜》般的架空歷史劇,就隨意改;但既然掛了三國之名,似乎哪裡不太對?

哪位會問了:

不是說,三國人物都被各色二次元改得面目全非了嗎?還不興他們改一個?

的確如此。可以改。

但改得巧與拙,自有公論。

上頭說了,像《三國演義》,就是改編了正史。然而《三國演義》大致是踵事增華,歷史上有的人物性格就浪漫化一點,歷史上沒有的人物性格就巧妙地加上。如諸葛賢相、關羽傲將、曹操奸雄、劉備大義、張飛勇猛、趙雲謹厚、黃忠勇烈,都算一一還原,史實線沒變,細節添加了個人色彩,又不失人物本身性格光彩,這算是改得巧。

比如強改歷史主線,強行給主角塗脂抹粉,明明歷史上就是個受託孤之重,卻還回頭動輒夷滅三族、靠失信來篡權的鷹視狼顧之臣,非要給他合理化,給他一大堆歷史上沒立過的功勞,硬生生成為一個大魏砥柱、忍辱負重、目光高遠、最後不得不反的傑克蘇……這就屬於改得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