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黛玉葬花」以王國維美學思想透視《葬花吟》

作者 劉聰兒

王國維是我國近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他的著作《人間詞話》、《紅樓夢評論》用西方康得、叔本華的美學思想來評析中國古典文學,頗具藝術價值。本篇文章將借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的美學思想來分析《葬花吟》這首詩作。

一、“境界說”

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且看黛玉的《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景與情相交融,黛玉的感情已完全融入到景物中去了。真乃謂黛玉心中一境界乎!這種感情,這種景物,是由自己的內心而發,故成黛玉自己的境界。境界並非單獨指景物,喜怒哀樂也是人內心中的一種境界。黛玉寫出了自己的悲、自己的苦,因此是帶有真景物、真感情的詩,正是這種詩,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使人為之動容。黛玉的悲、黛玉的苦,是感歎生命易逝、人生無常的淒涼,
但由這位花季少女說出來,頓使人感到心腸易碎,悲慟難奈。而躲在山坡後的寶玉聽到正是這種感想。黛玉的境界是如此地淒婉動人。

二、赤子血淚論

《人間詞話》雲:“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

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故不同矣。”說黛玉有一顆赤子之心,這沒人敢否認吧!黛玉的赤子之心,表現在她對生命的執著上。黛玉雖然孤苦伶仃,多愁善感,但是她熱愛生命,心地純潔善良。從她愛惜落花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而如此說,毋寧說黛玉視純潔的美高過一切。她在《葬花吟》裡唱道:“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
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泥溝。”她視落花純潔的美為少女純潔的美,並拿此作對比。她對生命、落花的熱愛甚至捨不得這些東西逝去。當美好的事物漸趨於無,這是一件多麼令人傷感的事啊!黛玉的赤子之心可見於此。再來談談黛玉的閱世之淺,處於深閨的花季少女黛玉,自然沒有經歷過太多的人事,這雖造成了她的單純,卻也保留了她的性情至真。
她至真至美的性格,甚至容不得寶玉不為她開門,僅此一件小事就使她陷入了深深的誤會之中,由此引發了她對落花易逝、人生無情的感慨。只有至真的個性,才會如此執著。再來看“血書論”,王國維說李後主的詞是血書,難道黛玉的詩就不是血書嗎?李後主的詞是家國人生的血書,而黛玉的《葬花吟》就是她那脆弱的愛情與脆弱的生命的血書。一字一句,飽含著對生命的執著,對純潔的美的執著。不僅如此,我還要改王國維經常為人詬病的“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為黛玉有釋迦、基督的情懷。試想想,有誰會整天沒事去思考花鳥蟲魚的生命如何,誰會怕落花被玷污,誰會想到紅顏易老、生命易逝?誰會戚戚于這些與財富名利無關的東西?聖人乎!而聖人就是釋迦、基督的另一種稱呼。黛玉的情懷、黛玉的境界、黛玉的思想,可見之高、之聖。

三、“隔”與“不隔”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如是說:“白石寫景之作······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景如此,方為不隔。”王國維所謂的不隔是指感情上自然流露,情景交融,寫景上運用典故較少,使人容易讀懂,再一個是寫景寫物多用白描的手法,使景物如在眼前,不用人去想像。而黛玉的《葬花吟》多為借景直接抒發感情,如“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雪痕”,“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上黛玉做到了不隔。再看景物的描寫:“遊絲軟系飄香榭,落絮輕沾撲繡簾”、“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柳絮、遊絲的樣子如在眼前,對於事件的描寫“掩重門”的景象也是清晰可見。在描物上黛玉既沒有用艱澀生僻的典故,也沒有給讀者留下太多的對景物的再次想像空間。黛玉的《葬花吟》做到了不隔。如此不隔的詩作,清新自然,玲瓏剔透,蘊藉著對生命的無限深情。怪不得後人將《葬花吟》時時地背誦,朗讀。於塵世中朗讀這一詩作,使人不禁對生命的透視更加朗徹。

四、對宇宙人生的態度

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以花鳥共憂樂。”黛玉的《葬花吟》顯然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典範。比如黛玉能夠細緻地觀察一鳥一木的情態,並把它們的樣子鋪展在詩作中去,這是入乎其內的反映。又比如黛玉站在人生、生命、宇宙的宏觀角度上來看待花朵的凋零、生命的逝去,並為此而哀歎,這何嘗不是出乎其外的反映。因此,黛玉的《葬花吟》又有寫景描物的生氣,也有詩人哲人的高致。黛玉有了輕視外物之意,因此她能夠以宏觀的視角去看待生命宇宙,黛玉又有重視外物之意,因此她又能夠與花鳥共憂樂。花鳥的哀也成了她的哀,這是多麼細膩的一份情思啊!對於宇宙人生的這樣一種宏觀的態度不僅影響著黛玉,更是《紅樓夢》整本書的主旨:“假到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紅樓夢》整本書不僅能出乎其外,也能入乎其內,又有細節處每個人物性格的生氣,又有整個宏觀大局內涵的高致。這樣一部傳世之作,無論用哪一種文學理論來解釋都是解釋得通的。

五、小結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一篇重要的詩作,它暗示著紅樓夢中眾多女子的最終命運,也暗示著人類的普遍命運。花開花落,燕來燕去,生命反反復複,輪回不迭,這正是人生的規律。但是如果在一個花季的年齡品味出這一點,想到自己老死時的情狀,焉能不使人心中一痛!《葬花吟》以其重要的美學價值、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影響著世世代代的紅樓讀者,使人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反思人生,忘卻暫時的蠅營狗苟,去暢想生命,去記得那些詩和遠方。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對純潔的美的執著。不僅如此,我還要改王國維經常為人詬病的“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為黛玉有釋迦、基督的情懷。試想想,有誰會整天沒事去思考花鳥蟲魚的生命如何,誰會怕落花被玷污,誰會想到紅顏易老、生命易逝?誰會戚戚于這些與財富名利無關的東西?聖人乎!而聖人就是釋迦、基督的另一種稱呼。黛玉的情懷、黛玉的境界、黛玉的思想,可見之高、之聖。

三、“隔”與“不隔”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如是說:“白石寫景之作······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景如此,方為不隔。”王國維所謂的不隔是指感情上自然流露,情景交融,寫景上運用典故較少,使人容易讀懂,再一個是寫景寫物多用白描的手法,使景物如在眼前,不用人去想像。而黛玉的《葬花吟》多為借景直接抒發感情,如“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雪痕”,“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上黛玉做到了不隔。再看景物的描寫:“遊絲軟系飄香榭,落絮輕沾撲繡簾”、“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柳絮、遊絲的樣子如在眼前,對於事件的描寫“掩重門”的景象也是清晰可見。在描物上黛玉既沒有用艱澀生僻的典故,也沒有給讀者留下太多的對景物的再次想像空間。黛玉的《葬花吟》做到了不隔。如此不隔的詩作,清新自然,玲瓏剔透,蘊藉著對生命的無限深情。怪不得後人將《葬花吟》時時地背誦,朗讀。於塵世中朗讀這一詩作,使人不禁對生命的透視更加朗徹。

四、對宇宙人生的態度

王國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以花鳥共憂樂。”黛玉的《葬花吟》顯然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典範。比如黛玉能夠細緻地觀察一鳥一木的情態,並把它們的樣子鋪展在詩作中去,這是入乎其內的反映。又比如黛玉站在人生、生命、宇宙的宏觀角度上來看待花朵的凋零、生命的逝去,並為此而哀歎,這何嘗不是出乎其外的反映。因此,黛玉的《葬花吟》又有寫景描物的生氣,也有詩人哲人的高致。黛玉有了輕視外物之意,因此她能夠以宏觀的視角去看待生命宇宙,黛玉又有重視外物之意,因此她又能夠與花鳥共憂樂。花鳥的哀也成了她的哀,這是多麼細膩的一份情思啊!對於宇宙人生的這樣一種宏觀的態度不僅影響著黛玉,更是《紅樓夢》整本書的主旨:“假到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紅樓夢》整本書不僅能出乎其外,也能入乎其內,又有細節處每個人物性格的生氣,又有整個宏觀大局內涵的高致。這樣一部傳世之作,無論用哪一種文學理論來解釋都是解釋得通的。

五、小結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一篇重要的詩作,它暗示著紅樓夢中眾多女子的最終命運,也暗示著人類的普遍命運。花開花落,燕來燕去,生命反反復複,輪回不迭,這正是人生的規律。但是如果在一個花季的年齡品味出這一點,想到自己老死時的情狀,焉能不使人心中一痛!《葬花吟》以其重要的美學價值、思想價值、藝術價值影響著世世代代的紅樓讀者,使人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反思人生,忘卻暫時的蠅營狗苟,去暢想生命,去記得那些詩和遠方。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