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共自行車與共用單車 哪個會成為人們最後的選擇?

共用單車成了當下最熱的詞彙之一,戴上互聯網的光環之後,

短時間內在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冒了出來。

用共用理念打造自行車慢行系統,在杭州已經走過了9個年頭,8萬多輛紅色的公共自行車和余杭區的服務點全天不打烊,統一服務時間為24小時。

有人說,這個“不打烊”的服務是公共自行車為應對共用單車的競爭而推出的。記者在採訪中得到了否定的答覆,杭州市公共自行車交通服務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整個2016年都在進行系統升級,

包括後臺系統和前端系統,推出24小時服務本來就是計畫中的事。

互聯網共用單車如何盈利,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杭州公共自行車因為前期為政府投入,杭州市公共自行車交通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只負責運營。自成立之初,杭州公共自行車就承諾“不花納稅人一分錢”,但要知道,這些走街串巷的小紅車每年的運營成本高達9000萬元,收入方面主城區亭棚廣告的收入佔據大頭,

輸出管理和培訓服務等也占一部分。

據有關機構統計,迄今為止,共用單車領域的總融資額已達70億元人民幣;而資本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造車競賽與城市擴張——這不得不讓人想到曾經同樣激烈的專車大戰。那麼,共用單車能不能跳出“燒錢買用戶”的互聯網創業怪圈?

和互聯網共用單車相比,又有哪些值得“出生”更早的公共自行車學習的呢?

陶雪軍沉思片刻,

說:“他們確實很能抓住人們的眼球,當前共用經濟是一個熱詞,儘管我們做得比他們早,也是用共用和分享的模式來推動的,但在和潮流熱點的結合上,他們走在了前面。”

他同時表示,也要學習互聯網企業的運營思維。“通過9年的運營,杭州公共自行車已經沉澱了大量資料,這些大資料的分析利用將被提上議程。”

陶雪軍最後說,杭州是一座創新活力之城,杭州公共自行車將會和共用單車互相學習,

借鑒對方的互聯網思維、車型等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公共自行車行業更好地向前發展。

(浙江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