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檔案》為何建國時沒有解放臺灣?一江山島戰役登陸為何在白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升旗儀式後的閱兵式上,參加閱兵的17架戰機中,有4架P-51型戰鬥機竟然全副武裝,帶彈飛行。這在世界閱兵史上沒有先例,也是絕對禁止的。

這4架飛機,還有飛行員,都是當時的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將軍親自到北京南苑機場挑選的。掛實彈其實是當時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中國還沒有全境解放。

這些飛機要隨時準備迎擊,可能從舟山起飛的國民黨空軍。

1949年4月,蔣介石敗逃臺灣後,

仍然佔據著舟山、大陳、金門等島嶼,叫囂“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從1950年開始蔣介石就派重兵把守大陳等沿海諸島,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隔海抗衡,並憑藉其海空軍優勢不斷騷擾大陸沿海地區。兩岸局勢十分緊張,戰爭蓄勢待發。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當年我們沒有一鼓作氣解放臺灣呢?想,非常想!

其實,中共中央軍委早就有解放臺灣的戰略意圖。1949年,一份進攻大陳的作戰方案就已經送到毛主席手裡了。不過,這一戰並不是想打就打,那麼簡單的!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動用海空力量,將80萬裝備精良的正規軍,搶運到東北、華北,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兵力部署,搶得內戰先機。

1948年10月,遼沈戰役,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圍,以大口徑艦炮向塔山陣地傾瀉炮彈,致使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慘烈的“塔山狙擊戰”,而在遼沈戰役的尾聲,國民黨營口的萬餘守敵,和葫蘆島的十二個師又在面臨被殲滅的時刻,搭軍艦從海上撤離。

對此,人民解放軍束手無策,只能是乾瞪眼。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方面,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優勢不如國民黨,

另一方面,長久以來的陸面作戰,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而在海戰方面,他們的經驗則是零。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場海戰都沒打過不說,連一條像樣的艦船都沒有。

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還有一個細節。當時按照國際慣例,閱兵要先出海軍。閱兵分列式開始,第一個通過城樓主席臺前的就是一百人海軍方隊。這是中國人民海軍的第一次公開亮相。然而,當時的中國人民海軍剛成立,還沒滿一年,

一艘具備戰鬥力的軍艦都沒有,所以並沒有展示海軍武器。

1949年4月23日,是中國人民海軍誕生的第一天,現在,在座的13位同志就是人民海軍第一批報到的成員。”

說這段話的人叫張愛萍,四川達縣人,被稱為“新中國海軍之父”。張愛萍這一年39歲,被中央軍委任命為新中國第一支海軍部隊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除了他,還有4名幹部,8名工勤人員,三輛吉普車,這就是當時海軍的所有家當。

兩軍實力懸殊,不過,大陳一戰勢在必行。因為解放軍此前攻打金門島和舟山群島的登步島,兩次渡海作戰中,連碰兩個釘子。單是進攻大金門,解放軍登陸金門的9000多名戰友和船工,在島上戰鬥三晝夜,無一幸還。

要想解放臺灣,大陳是最後的機會。

大陳列島位於浙江海門東南,距大陸7海裡,包括,上下大陳、南北一江山、南北麂山、披山,以及漁山列島。國民黨稱大陳島是臺灣的“北大門”,是臺灣的屏障。退守一隅的蔣介石,將大陳島及其周邊島嶼作為反攻大陸的最後一個據點,做足了準備,妄圖以此為跳板,反攻大陸。在感情上,大陳列島是蔣介石和家鄉最後的連結。海的對面就是蔣介石的老家——浙江寧波。蔣介石的母親去世後就葬在海的對面,敗退臺灣後,他已經5年沒有回家掃墓了。于情於理,蔣介石妄圖東山再起,則勢必要保住大陳島。

大陳一戰許勝不許敗,必須從長計議。

金門海戰是解放戰爭三年半中我軍遭受的最大失利,怎麼會這樣,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就在我軍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和戰鬥經驗,不懂得海軍,不知道用氣象、潮汐,不知道海上作戰,特別是登陸作戰強渡江河的特點。

1949年10月進攻大金門,就因為船隻數量不足而一再延後登陸,當時解放軍的航渡工具仍以木船為主。實際情況更嚴峻的是,和金門島不一樣,臺灣及其周邊附屬島嶼離岸距離遠,原本一批木船根本無用武之地,能打仗的只有少數幾艘從國民黨手裡繳來的土炮艇。張愛萍還想辦法用英國商船改造了兩艘艦艇,但也不是正兒八經的戰艦。

還有一個問題,解放軍方面的海軍戰士都是剛剛從陸軍轉為海軍,他們在海戰中使用的還是陸軍的打法。別人都是海軍陸戰隊,他們則是陸軍海戰隊。一些被俘的國民黨士兵說:海戰一般都是艦對艦、炮對炮,沒見過還丟手榴彈、還上船逮人的。

更要命的是,國名黨憑藉其空軍優勢,牢牢把握制空權,人民解放軍到了海上只有挨打的份。

中央意識到,要解放臺灣,必須建立一個陸海空三軍聯合的作戰體系。人民海軍的各項建設只爭朝夕。那時候朝鮮戰爭還沒爆發,毛主席希望把臺灣拿下來,統一中國。而這個天大的任務就放在了當時小小的華東海軍肩上,也就落到了張愛萍的肩上。

張愛萍是個特別會動腦子的人,而且不拘一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張愛萍遇到的頭等問題就是搞船。

剛剛創立的華東海軍明顯處於劣勢。從國民黨起義艦隊和上海等港口接收的一批艦船和小艇,僅僅在接收的十幾天裡,就接二連三地被國民黨空軍炸沉炸毀。國民黨司令桂永清揚言,絕不讓共產黨從他手裡得到一條船。

還有一個難題,船有了,還缺少懂操作這些鋼鐵戰艦技術的人。國外知名海軍的正式課程時間是8年零4個月,之後還有漫長的實習和見習期。

而我們的士兵不會開船,海圖也看不懂。在當時的艦船裡,經常能看到的都是老漁民在指揮操船。

等待就是死亡,張愛萍當機立斷,一手抓緊從全軍選調優秀的陸軍官兵,迅速接管國民黨的造船廠、碼頭、倉庫等,改裝炮艇。在現有的小噸位舊艦艇上,改裝上口徑大射程遠火力大射速快的火炮,彌補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不足。另一手則在報紙上玩起了時髦的招聘。

1949年6月12日的《解放日報》刊登了兩則通告(對鏡頭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海軍司令部政治部通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愛萍”、“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通告”“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二日”。這兩則通告的大意是:“為了創建人民海軍,廣為召集海軍人才,我們成立了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凡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務,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或階級高低,不論專業”,都歡迎加入建設人民海軍的行列……其他就是一些登記時間、地點之類的資訊了。

這樣大規模公開的求賢,求的還是國民黨方面的人才,在共產黨的建軍史上是頭一號,也是唯一的一號。到9月初,來自四面八方的國民黨海軍成員已經達到4000餘人。其中包括一批將校級軍官,乃至北洋時期薩鎮冰等元老級海軍人士。

張愛萍解釋說,撇開恩怨,愛國總是一家吧。在國民黨起義和流散的海軍成員中,有眾多是要洗雪甲午海戰的恥辱,為振興民族報效國家而到國外海軍學校學習的畢業生。他們後來對蔣介石的政權不滿,只是無力回天罷了。

事實上,要掌握現代化的軍艦,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術,而在當時的解放軍中,具備這種素質的士兵簡直是鳳毛麟角。吸納國民黨舊部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徐時輔,湖北天門人,畢業于青島海軍學校。1943年赴美國,先後入斯沃思莫爾大學、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研究院學習。1946年回國,曾任國民黨政府海軍“興安”號軍艦艦長、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室代主任。

這個徐時輔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前頭那個揚言“絕不讓共產黨從他手裡得到一條船”的國民黨司令桂永清的結拜兄弟。國民黨敗逃臺灣後,徐時輔躲了起來。當時《解放日報》上的招賢榜,他也看到了。不過他顧忌自己的身份,遲遲不敢露面。

張愛萍知道後,親自拜訪。有張愛萍的出面,徐時輔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1949年7月徐時輔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了海軍初創時期的一員猛將。

1949年8月15日,華東軍區海軍學校正式成立。張愛萍任校長兼政委,徐時輔則是技術教育科科長,教員由選調的原國民黨海軍擔任,首批學員包括從全軍選調而來的陸軍官兵和原國民黨海軍在內的3500多人。特別的是,這是一個速成培訓班,學期規定只有短短兩個月。教育訓練必須迅速把陸軍指戰員和海軍的艦艇裝備結合起來,形成戰鬥力。然後,解放臺灣。

萬萬沒想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7月份,中國加入了抗美援朝,牽扯了新中國大部分的兵力、財力。關於大陳的作戰方案只好擱置。而國民黨方面則恰恰抓住了這個機會。

蔣介石對大陳島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他拉攏了附近島嶼的海盜頭子,將一批水性極好又十分彪悍的海盜,編成六個突擊大隊為己所用。宋美齡也幾番努力,爭取了美國西方公司,作為整個島嶼防禦佈局的監督、顧問。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島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一江山島,南距大陳島11公里,北距頭門山島8公里,由南一江、北一江兩個島嶼組成,整體面積不過1.2平方公里,易守難攻。這個一江山島其實就是大陳島的軟肋,戰略意義重大。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流行一句話“一江不保,大陳難守;大陳失守,臺灣垂危”。

這個島必須武裝到牙齒,才能讓蔣介石放心。那麼,交給誰防守呢?

王生明,職業軍人,胡宗南的得意愛將,擅長打防守戰。蔣經國親自點將點的他。當時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的將帥可不少,這種時刻,能得到出戰機會的,能力可見一斑。

如果連這個人都守不住這座小島,恐怕沒有人守得住了。而這王生明當真有兩把刷子。他在島上修築了一種特殊的工事。

這個工事,前一段看過電影《血戰鋼鋸嶺》的人應該都有印象。電影中的美國士兵就是吃了這種工事的虧,傷亡慘重,整個戰場,好比人間煉獄。

這種工事巧妙在是建在地下、半地下的,工事與工事之間用壕溝相連,隱蔽性好,易守難攻。像這樣的工事,就這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有150多個。在工事的周圍還佈滿了地雷和鐵絲網。這樣嚴密的工事被島上的國民黨守軍稱為“鋼鐵壁壘”,只要是生物就別想通過。王生明甚至叫囂,要叫解放軍的腳一落地,就踩在地堡的機槍射口上。

當然,這個期間我海軍也絲毫不敢懈怠。因為,毛澤東心心念念解放臺灣,統一祖國,始終在關心中國人民海軍的成長壯大。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視察“長江”艦。他在長江艦上和水兵一起生活了四天三夜,這也是他建國以後深入基層部隊時間最長的一次。三天后,當他離去之前,寫下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隨後,在他的主動要求下,視察了“洛陽”“南昌”“黃河”“廣州”四艦,又書寫了同樣的題詞。把同樣內容的題詞連寫5遍,在毛澤東主席的一生中,絕無僅有。

第二年的1954年,在國家財政異常緊張的情況下,毛澤東(圖7)毅然決定撥出鉅款,購買蘇聯製造的四艘驅逐艦。當時最先進的驅逐艦,使用火炮和魚雷攻擊。

這四艘驅逐艦,被海軍官兵稱為“四大金剛”。在那個年代士兵眼裡,這四艘艦船就是金子做的。

然而,不久事態變得緊張起來。蔣介石為了增加獲勝的籌碼,不惜賣國求榮。1954年臺灣當局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企圖將臺灣乃至整個大陳列島納入美國的協防範圍。蔣介石向美國人承諾,任何對於大陸的軍事行動,都將征得美國同意。

同年5月,蔣介石和兒子蔣經國還乘坐“峨眉號”,來到大陳島,鼓舞士氣。在大陳島風光秀麗的甲午岩,蔣介石曾佇立良久眺望大海。因為他已經聽到了一些風吹草動。

1954年8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通過了華東軍區進攻大陳的作戰計畫,批准成立了浙東前線統一指揮部,下設陸海空三軍指揮所,聯合後勤部和政治工作組。張愛萍則是三軍總司令的最佳人選。

戰爭蓄勢待發。而張愛萍首當其衝要考慮的就是,先打哪裡?對此,當時司令部裡展開了激烈的論戰。最後,輪到張愛萍拿主意的時候,卻有點不好辦了。

“在解決首戰地點的問題上,當年軍區在開作戰會議的時候,曾經提出過三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多數人的主張,直取敵浙東沿海諸島的指揮和防禦中心——大陳島,第二個方案呢,部分人建議先多占守敵較少的披山島,第三個方案,少數人建議先打一江山島。

久經沙場的人都知道,確定首戰目標的重要性。會議上,多數人都提議先攻大陳島所謂蛇打七寸,整個大陳防禦體系的指揮部就設在那,自然是先打大陳阿。這張愛萍到底覺得哪裡難辦呢?

作為三軍總指揮,張愛萍考慮的是整體戰略。雖然,國民黨在上下大陳的兵力有一萬餘人,而在一江山島只有一千多。但是這個一江山島易守難攻,不可小覷。張愛萍發現,如果從空中看大陳列島,如同一朵綻開的蓮花。南麂山、披山、漁山等,都是蓮花的花瓣,而一江山則是這朵花的花蕊,如果,拿下了一江山,就可以一拳直搗大陳防衛的心臟!

最終決定首戰攻打一江山。這可真是正中靶心。

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在作戰會議上,也肯定了張愛萍的這項軍事決定,先奪取一江山島,然後集中主力解放大陳島。

一江山島一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最後一次正面交鋒。中國海軍到底像不像樣,就看這一戰了。

大家的心裡都清楚,張愛萍更清楚,這一戰輸不起。

所謂知己知彼,張愛萍首要考慮的是情報工作。早從1950年開始,我海軍偵察大隊就和特情系統配合,進行情報搜集。甚至連敵人炮艇的口徑大小這些資訊都不放過,而且,還在島上安插了臥底。

馮鈺鍇,畢業於黃埔軍校炮科第十九期,軍事素養很高,因為看不慣國民黨內部的腐敗,經過我軍多次動員,成功改造成我方特情人員。

馮鈺鍇在一江山島上臥底半年多,終於成功繪製一江山島的整體佈防圖。難的是怎麼將情報送出去?

當時負責與馮鈺鍇單線聯繫的老船工毛加壽,想到一個辦法。由於一江山島上沒有淡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漁民上島送生活用品。毛加壽便以走私的身份跟著漁民混上島。想不到船一靠岸他就被抓了。剛好馮鈺鍇帶兵巡邏看到,救了他。審訊期間,馮鈺鍇的副官一直拋著一塊水泥石玩,然後不經意地丟到附近礁石上。經過偵察培訓的毛加壽敏銳地感覺這塊石頭不一般,脫身後,立馬回頭去找。石頭裡面就是一江山島的佈防圖。而王生明還被蒙在鼓裡。

就在這個時候,抗美援朝結束返回來的一批空軍也派上了用場。為了進一步確保情報搜集的準確性,1954年8月,我空軍開始對一江山島進行高空拍攝和偵察。張愛萍拿著馮鈺鍇搞到手的一江山島佈防圖,還有空軍帶回來的一江山島航拍照片,一張張地研究、比對,發現了一個問題。

所有照片的拼接部分都有缺口。也就是說,有地方沒有照到。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張愛萍讓人把飛行員找來,一定要問清楚。

一江山島面積不大,只有1.2平方公里。航拍行動,空軍一次會派出4架機。飛機之間的距離、進行航拍的飛行高度和速度都通過偵察部門的精密計算,拍出的照片拼接起來是不應該出現缺口的。

原來,我空軍飛行員儘管經歷了朝鮮戰爭,但都太年輕了,飛行時間少,大部分沒有遭遇過實戰。航拍過程中,飛行員由於害怕被國民黨地面高炮擊中,飛行高度不夠低,姿勢不穩,出現了缺口。張愛萍瞭解情況後說“我並不主張白白送死,但我們的行動是有科學依據的,敵人現有的高炮擊不中你們。”張愛萍要求他們再飛一次!這回終於照出了令人滿意的實景圖。“照下去的時候,互相銜接拼接,從空中大概一千公尺的地方,看下面的房子、工事,清清楚楚的。”

到1954年底,經過4年的時間,我軍對一江山島上的地形地貌、佈防人員、裝備情況等瞭若指掌。針對王生明的佈防,張愛萍還千方百計找了一個類似一江山島地形的島嶼,大小貓山島嶼,進行訓練演習。

當時,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士兵多為北方人,好多人連大海都沒見過。到了海上,不會游泳不說,吃不下飯,有些人還吐黃水,還有把血都吐出來的。因此,最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就是,怎麼讓這些從沒下過海的“旱鴨子”,學會游泳。

關於游泳,指揮部下命令,一個星期內所有戰士都要在水中浮起來。

不過,對於張愛萍而言,還有一塊心病。金門海戰的教訓是,僅僅靠陸軍是沒有勝算的,一江山島戰役必須三軍聯合作戰。而要實行三軍聯合作戰,就必需奪取戰區的制空權、制海權。

1954年,我軍最大戰艦“瑞金號”,由於沒有空軍掩護被襲,從被國民黨飛機擊中到沉沒只用了短短7分鐘。因此,這一戰必須首先牢牢抓住制空權和制海權。

1954年11月1日,第一階段奪取制空制海權的戰役打響了。從11月1日到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聯合機群,出動飛機260餘架次,投擲各種炸彈1600枚,先後7次轟炸大陳、一江山、魚山、披山等島嶼,結束了國民黨空軍,長期任意單方面轟炸我人民解放軍的時代,毀傷敵艦船5艘。這之後,國民黨艦艇白天再也不敢在大陳島停靠。

我軍成功奪取了制空制海權,三軍聯合作戰也趁機演練了一番。這事還把美國人嚇了一跳。因為擊毀的敵艦中,有一艘是美國送的,國民黨海軍第一艦“太平號”。

擊沉“太平號”是人民海軍魚雷艇部隊組建以來,首次作戰取得的勝利。這不僅鼓舞了我軍的士氣,也大大震懾了國民黨軍。

如此一來,國民黨方面不得不有些動作。1955年元旦,蔣介石親自出面授予王生明“克難英雄”稱號。

張愛萍覺得,是時候大幹一場了。不過,海上作戰和地面作戰有著極大的差別,海上氣象多變,要想贏得戰鬥一定要挑准作戰時間,最大化的利用氣象條件,趨利避害。

而此時,已經是1954年的1月份了,正是浙東海域最風高浪急的季節,這樣的氣候條件是絕對不能開戰的,究竟選哪一天進攻,只能是看天行動了。這讓張愛萍很頭疼。

連日的大風雨讓美國第七艦隊也駛離了大陳海域,去菲律賓躲避風浪去了。駐守一江山島的國民黨海軍也松了口氣,他們認為這樣狂風大浪的時節,解放軍不可能渡海登陸作戰。這偏偏也是我軍的機會。張愛萍想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為此,他頻繁出入氣象科。但氣象專家告訴張愛萍的卻是:浙東沿海的冬季,幾乎沒有符合進攻條件的好天氣。“幾乎沒有,不等於絕對沒有”,張愛萍說“再給我找。”

徐傑,時任浙東前指氣象科副科長,早年畢業北京大學,成績優異。為了測算進攻的有利時間,徐傑查閱了台州地區近20年左右的天氣情況記錄,還向當地的老漁民取經,最終得出結論,浙東沿海在冬季只有1月的17、18、19日這三天的天氣是最好的。

張愛萍聽到結論後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對徐傑說:“搞錯了,可要斬馬謖啊?”沒想到徐傑的態度非常堅決:“我願立軍令狀?”張愛萍這才放心地笑了,說,這三天我只要一天,你只要給我保證這三天有一天是好天氣就行。

張愛萍哪裡真的放心啊。不過,我們看前面也知道,張愛萍相信科學,而且用人不疑。此時的一江山島之戰,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但張愛萍不是要求東風,而是不要東風。

1月17日,張愛萍正在從寧波指揮所轉到前沿頭門山指揮所的路上。一路上,張愛萍不時地將手伸出窗外,試試風力的大小。難道氣象預報有誤,這風,怎麼還不停?就在這時,車隊卻被一支部隊攔住了去路。時間緊迫,張愛萍喝到“幹什麼!”士兵趕快彙報說,南京軍區有電話,要求立即停止作戰計畫。原來,幾天以來,海上一直刮著六七級大風,指揮所有六七處的帳篷都被刮走了,海上艦艇船隻互相撞得很厲害。本著“攻則必勝”的精神,南京軍區總司令許世友發來的電報,電報指出,1月18日進攻一江山島為時過早,須繼續準備,在氣象好的情況下,再進攻一江山。

張愛萍知道這個許世友難纏,不跟他講,直接打電話給陳賡。他們倆長征的時候,一個政委一個參謀長,關係很好的,陳賡知道這小子打電話是要跟我磨的。

其實當時,張愛萍給陳賡的理由十分充分。臨時改變登陸時間,除了影響了整個作戰計畫,還會暴露我軍作戰意圖;而且根據新《兵役法》,這次作戰中原本抗美援朝的一大批老兵即將面臨復員。一江山島一戰真得不能再拖了。陳賡立即將這一情況層層彙報給了彭德懷,彭老總一錘定音,決定按原計劃實施登陸。

事實上,陳賡還問了張愛萍一個問題,你,有絕對把握嗎?張愛萍思索了一下回答,只要美軍不插手,把握是肯定的,但“絕對”兩個字不好說。

這一插曲,險些斷送了一江山島登陸計畫,所幸有驚無險。可是這個晚上張愛萍卻根本不敢睡覺!為什麼呢?17日整個晚上都是六七級的大風。這樣的氣象條件,解放軍根本無法渡海,更不用說作戰了。張愛萍緊急打了個電話給氣象科,找徐傑!

電話那頭,徐傑回答斬釘截鐵:這是大風的尾風,明天淩晨風浪一定平息!大快人心的是,第二天海面果然風平浪靜,風力降為4級,雲高500米。事後證明,這三天的天氣中,17日和19日並不是太好。

而18日這一天,是1955年冬季整個浙東沿海,唯一一個晴天,偏偏被張愛萍抓住了。

1月18日上午8時整,張愛萍將軍下達了第一道作戰命令。

首先,空軍3個轟炸機大隊和2個強擊機大隊,對一江山島和大陳島的縱深工事和主要火力點進行猛烈轟炸。大陳島和臺灣島的通信聯絡因此而中斷。直到海軍陸戰隊登陸成功,臺灣當局仍被蒙在鼓裡。

駐守在一江山島的王生明,被突如其來的炮火炸得有些懵了,這諾曼地登陸也好、西西里登陸也好,都是選在夜間出發,這大白天的,對面怎麼就明目張膽地打過來了?

因為,白天登陸對於從沒進行過三軍聯合渡海作戰的我軍來說更有保證,易於組織指揮和協同動作。而且制空制海權,已經在我軍手裡,不用擔心暴露問題。然而轟炸結束後,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成功登陸。電影《血戰鋼鋸嶺》,美國人就是吃了王生明那個巧妙工事的虧,死活拿不下鋼鋸嶺。

張愛萍在頭門山島主峰的前線指揮部,下達死命令,14點30分必須登陸。錯過這個時間這場戰非打到晚上不可,美國那邊怕會有所行動。

4個小時的火力攻擊,足有一萬二千發炮彈傾瀉到不足2平方公里的一江山島上。國民黨炮兵陣地、指揮通訊系統全部毀壞了,然而,那些地下、半地下的掩體憑藉其特殊的構造設計,依然發揮著強勁的火力攻勢。登陸部隊還沒上岸就遭到強烈抵抗。怎麼辦呢?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沒等國民黨守軍反應過來,從登陸艇上便伸出一根根二三十米的長竹竿,最終通過射擊孔捅了進去,跟著進去的還有綁在竹竿頭上的炸藥包。轟的一聲,一切就安靜了。

而戰後證明,對攻破王生明的工事以及島上的暗堡真正起作用的則是火焰噴射器。這些噴火器都是繳獲的美式和日式的老裝備。

由於一般的火力很難摧毀這些掩體,手榴彈投不進,爆破也很困難。因此張愛萍在戰鬥前,專門準備了120具火焰噴射器。與竹竿送炸藥的土方法一樣,都是利用了距離。火焰噴射器的噴射距離達50公尺,爭取這段距離可避免近身迎敵火力,不僅可以減少我軍傷亡,而且十分有效。

登陸部隊上了岸,還需要海上艦艇、空中飛機的火力支援。這就很容易打到自己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陸軍舉著紅旗往上沖,一邊往上沖,紅旗一邊往上走,紅旗一停就知道陸軍遇到困難了,炮兵就開炮掩護。

在一江山島戰役,人民解放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中,這面紅旗,在從樂清礁到203高地中間,始終沒有被打倒,直到最終插上島上的制高點203高地,只用了3個小時。到19日淩晨2點,國民黨的所有殘部被全部肅清,至此,一江山島全部解放。

張愛萍大松一口氣,在附近海域的美國第七艦隊並沒有趕過來。

王生明原本還在暗堡裡等著蔣介石來增援他,但是他至死都不知道,那時的蔣介石不僅不要他們了,而且連大陳島也不要了。2月8日到12日,駐守在大陳的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海軍和空軍的掩護下逃往臺灣,並將島上8000多名居民押上了軍艦,連同牛羊等財務搶掠一空,所有設施、建築、民房全部炸毀。我軍當即進佔該島,大陳島不戰而得。我軍趁勝追擊,到25日,徹底解放了浙東沿海諸島。

蔣介石妄想反攻大陸的想法徹底破滅。此戰形成的兩岸格局一直延續至今,軍事、政治、外交意義重大。這一戰後,蔣介石割據臺灣,也只能是遙望海對面的溪口老家,在異鄉終老了。而從1949年的4月23日到這個時候,短短6年時間,中國人民海軍與初創時連兵帶將13個人白手起家的寒酸景象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在世界建軍史上也是一大奇跡。

《檔案》播出時間:日常節目 週一,週二23:16特別節目 週三21:20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微博編輯拉菲克

說這段話的人叫張愛萍,四川達縣人,被稱為“新中國海軍之父”。張愛萍這一年39歲,被中央軍委任命為新中國第一支海軍部隊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除了他,還有4名幹部,8名工勤人員,三輛吉普車,這就是當時海軍的所有家當。

兩軍實力懸殊,不過,大陳一戰勢在必行。因為解放軍此前攻打金門島和舟山群島的登步島,兩次渡海作戰中,連碰兩個釘子。單是進攻大金門,解放軍登陸金門的9000多名戰友和船工,在島上戰鬥三晝夜,無一幸還。

要想解放臺灣,大陳是最後的機會。

大陳列島位於浙江海門東南,距大陸7海裡,包括,上下大陳、南北一江山、南北麂山、披山,以及漁山列島。國民黨稱大陳島是臺灣的“北大門”,是臺灣的屏障。退守一隅的蔣介石,將大陳島及其周邊島嶼作為反攻大陸的最後一個據點,做足了準備,妄圖以此為跳板,反攻大陸。在感情上,大陳列島是蔣介石和家鄉最後的連結。海的對面就是蔣介石的老家——浙江寧波。蔣介石的母親去世後就葬在海的對面,敗退臺灣後,他已經5年沒有回家掃墓了。于情於理,蔣介石妄圖東山再起,則勢必要保住大陳島。

大陳一戰許勝不許敗,必須從長計議。

金門海戰是解放戰爭三年半中我軍遭受的最大失利,怎麼會這樣,問題出在哪呢?

問題就在我軍沒有足夠的武器裝備和戰鬥經驗,不懂得海軍,不知道用氣象、潮汐,不知道海上作戰,特別是登陸作戰強渡江河的特點。

1949年10月進攻大金門,就因為船隻數量不足而一再延後登陸,當時解放軍的航渡工具仍以木船為主。實際情況更嚴峻的是,和金門島不一樣,臺灣及其周邊附屬島嶼離岸距離遠,原本一批木船根本無用武之地,能打仗的只有少數幾艘從國民黨手裡繳來的土炮艇。張愛萍還想辦法用英國商船改造了兩艘艦艇,但也不是正兒八經的戰艦。

還有一個問題,解放軍方面的海軍戰士都是剛剛從陸軍轉為海軍,他們在海戰中使用的還是陸軍的打法。別人都是海軍陸戰隊,他們則是陸軍海戰隊。一些被俘的國民黨士兵說:海戰一般都是艦對艦、炮對炮,沒見過還丟手榴彈、還上船逮人的。

更要命的是,國名黨憑藉其空軍優勢,牢牢把握制空權,人民解放軍到了海上只有挨打的份。

中央意識到,要解放臺灣,必須建立一個陸海空三軍聯合的作戰體系。人民海軍的各項建設只爭朝夕。那時候朝鮮戰爭還沒爆發,毛主席希望把臺灣拿下來,統一中國。而這個天大的任務就放在了當時小小的華東海軍肩上,也就落到了張愛萍的肩上。

張愛萍是個特別會動腦子的人,而且不拘一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張愛萍遇到的頭等問題就是搞船。

剛剛創立的華東海軍明顯處於劣勢。從國民黨起義艦隊和上海等港口接收的一批艦船和小艇,僅僅在接收的十幾天裡,就接二連三地被國民黨空軍炸沉炸毀。國民黨司令桂永清揚言,絕不讓共產黨從他手裡得到一條船。

還有一個難題,船有了,還缺少懂操作這些鋼鐵戰艦技術的人。國外知名海軍的正式課程時間是8年零4個月,之後還有漫長的實習和見習期。

而我們的士兵不會開船,海圖也看不懂。在當時的艦船裡,經常能看到的都是老漁民在指揮操船。

等待就是死亡,張愛萍當機立斷,一手抓緊從全軍選調優秀的陸軍官兵,迅速接管國民黨的造船廠、碼頭、倉庫等,改裝炮艇。在現有的小噸位舊艦艇上,改裝上口徑大射程遠火力大射速快的火炮,彌補機動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不足。另一手則在報紙上玩起了時髦的招聘。

1949年6月12日的《解放日報》刊登了兩則通告(對鏡頭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海軍司令部政治部通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愛萍”、“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通告”“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二日”。這兩則通告的大意是:“為了創建人民海軍,廣為召集海軍人才,我們成立了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凡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務,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或階級高低,不論專業”,都歡迎加入建設人民海軍的行列……其他就是一些登記時間、地點之類的資訊了。

這樣大規模公開的求賢,求的還是國民黨方面的人才,在共產黨的建軍史上是頭一號,也是唯一的一號。到9月初,來自四面八方的國民黨海軍成員已經達到4000餘人。其中包括一批將校級軍官,乃至北洋時期薩鎮冰等元老級海軍人士。

張愛萍解釋說,撇開恩怨,愛國總是一家吧。在國民黨起義和流散的海軍成員中,有眾多是要洗雪甲午海戰的恥辱,為振興民族報效國家而到國外海軍學校學習的畢業生。他們後來對蔣介石的政權不滿,只是無力回天罷了。

事實上,要掌握現代化的軍艦,必須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術,而在當時的解放軍中,具備這種素質的士兵簡直是鳳毛麟角。吸納國民黨舊部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徐時輔,湖北天門人,畢業于青島海軍學校。1943年赴美國,先後入斯沃思莫爾大學、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研究院學習。1946年回國,曾任國民黨政府海軍“興安”號軍艦艦長、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室代主任。

這個徐時輔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前頭那個揚言“絕不讓共產黨從他手裡得到一條船”的國民黨司令桂永清的結拜兄弟。國民黨敗逃臺灣後,徐時輔躲了起來。當時《解放日報》上的招賢榜,他也看到了。不過他顧忌自己的身份,遲遲不敢露面。

張愛萍知道後,親自拜訪。有張愛萍的出面,徐時輔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1949年7月徐時輔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了海軍初創時期的一員猛將。

1949年8月15日,華東軍區海軍學校正式成立。張愛萍任校長兼政委,徐時輔則是技術教育科科長,教員由選調的原國民黨海軍擔任,首批學員包括從全軍選調而來的陸軍官兵和原國民黨海軍在內的3500多人。特別的是,這是一個速成培訓班,學期規定只有短短兩個月。教育訓練必須迅速把陸軍指戰員和海軍的艦艇裝備結合起來,形成戰鬥力。然後,解放臺灣。

萬萬沒想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7月份,中國加入了抗美援朝,牽扯了新中國大部分的兵力、財力。關於大陳的作戰方案只好擱置。而國民黨方面則恰恰抓住了這個機會。

蔣介石對大陳島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他拉攏了附近島嶼的海盜頭子,將一批水性極好又十分彪悍的海盜,編成六個突擊大隊為己所用。宋美齡也幾番努力,爭取了美國西方公司,作為整個島嶼防禦佈局的監督、顧問。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島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一江山島,南距大陳島11公里,北距頭門山島8公里,由南一江、北一江兩個島嶼組成,整體面積不過1.2平方公里,易守難攻。這個一江山島其實就是大陳島的軟肋,戰略意義重大。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流行一句話“一江不保,大陳難守;大陳失守,臺灣垂危”。

這個島必須武裝到牙齒,才能讓蔣介石放心。那麼,交給誰防守呢?

王生明,職業軍人,胡宗南的得意愛將,擅長打防守戰。蔣經國親自點將點的他。當時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的將帥可不少,這種時刻,能得到出戰機會的,能力可見一斑。

如果連這個人都守不住這座小島,恐怕沒有人守得住了。而這王生明當真有兩把刷子。他在島上修築了一種特殊的工事。

這個工事,前一段看過電影《血戰鋼鋸嶺》的人應該都有印象。電影中的美國士兵就是吃了這種工事的虧,傷亡慘重,整個戰場,好比人間煉獄。

這種工事巧妙在是建在地下、半地下的,工事與工事之間用壕溝相連,隱蔽性好,易守難攻。像這樣的工事,就這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有150多個。在工事的周圍還佈滿了地雷和鐵絲網。這樣嚴密的工事被島上的國民黨守軍稱為“鋼鐵壁壘”,只要是生物就別想通過。王生明甚至叫囂,要叫解放軍的腳一落地,就踩在地堡的機槍射口上。

當然,這個期間我海軍也絲毫不敢懈怠。因為,毛澤東心心念念解放臺灣,統一祖國,始終在關心中國人民海軍的成長壯大。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視察“長江”艦。他在長江艦上和水兵一起生活了四天三夜,這也是他建國以後深入基層部隊時間最長的一次。三天后,當他離去之前,寫下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隨後,在他的主動要求下,視察了“洛陽”“南昌”“黃河”“廣州”四艦,又書寫了同樣的題詞。把同樣內容的題詞連寫5遍,在毛澤東主席的一生中,絕無僅有。

第二年的1954年,在國家財政異常緊張的情況下,毛澤東(圖7)毅然決定撥出鉅款,購買蘇聯製造的四艘驅逐艦。當時最先進的驅逐艦,使用火炮和魚雷攻擊。

這四艘驅逐艦,被海軍官兵稱為“四大金剛”。在那個年代士兵眼裡,這四艘艦船就是金子做的。

然而,不久事態變得緊張起來。蔣介石為了增加獲勝的籌碼,不惜賣國求榮。1954年臺灣當局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企圖將臺灣乃至整個大陳列島納入美國的協防範圍。蔣介石向美國人承諾,任何對於大陸的軍事行動,都將征得美國同意。

同年5月,蔣介石和兒子蔣經國還乘坐“峨眉號”,來到大陳島,鼓舞士氣。在大陳島風光秀麗的甲午岩,蔣介石曾佇立良久眺望大海。因為他已經聽到了一些風吹草動。

1954年8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通過了華東軍區進攻大陳的作戰計畫,批准成立了浙東前線統一指揮部,下設陸海空三軍指揮所,聯合後勤部和政治工作組。張愛萍則是三軍總司令的最佳人選。

戰爭蓄勢待發。而張愛萍首當其衝要考慮的就是,先打哪裡?對此,當時司令部裡展開了激烈的論戰。最後,輪到張愛萍拿主意的時候,卻有點不好辦了。

“在解決首戰地點的問題上,當年軍區在開作戰會議的時候,曾經提出過三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多數人的主張,直取敵浙東沿海諸島的指揮和防禦中心——大陳島,第二個方案呢,部分人建議先多占守敵較少的披山島,第三個方案,少數人建議先打一江山島。

久經沙場的人都知道,確定首戰目標的重要性。會議上,多數人都提議先攻大陳島所謂蛇打七寸,整個大陳防禦體系的指揮部就設在那,自然是先打大陳阿。這張愛萍到底覺得哪裡難辦呢?

作為三軍總指揮,張愛萍考慮的是整體戰略。雖然,國民黨在上下大陳的兵力有一萬餘人,而在一江山島只有一千多。但是這個一江山島易守難攻,不可小覷。張愛萍發現,如果從空中看大陳列島,如同一朵綻開的蓮花。南麂山、披山、漁山等,都是蓮花的花瓣,而一江山則是這朵花的花蕊,如果,拿下了一江山,就可以一拳直搗大陳防衛的心臟!

最終決定首戰攻打一江山。這可真是正中靶心。

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在作戰會議上,也肯定了張愛萍的這項軍事決定,先奪取一江山島,然後集中主力解放大陳島。

一江山島一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最後一次正面交鋒。中國海軍到底像不像樣,就看這一戰了。

大家的心裡都清楚,張愛萍更清楚,這一戰輸不起。

所謂知己知彼,張愛萍首要考慮的是情報工作。早從1950年開始,我海軍偵察大隊就和特情系統配合,進行情報搜集。甚至連敵人炮艇的口徑大小這些資訊都不放過,而且,還在島上安插了臥底。

馮鈺鍇,畢業於黃埔軍校炮科第十九期,軍事素養很高,因為看不慣國民黨內部的腐敗,經過我軍多次動員,成功改造成我方特情人員。

馮鈺鍇在一江山島上臥底半年多,終於成功繪製一江山島的整體佈防圖。難的是怎麼將情報送出去?

當時負責與馮鈺鍇單線聯繫的老船工毛加壽,想到一個辦法。由於一江山島上沒有淡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漁民上島送生活用品。毛加壽便以走私的身份跟著漁民混上島。想不到船一靠岸他就被抓了。剛好馮鈺鍇帶兵巡邏看到,救了他。審訊期間,馮鈺鍇的副官一直拋著一塊水泥石玩,然後不經意地丟到附近礁石上。經過偵察培訓的毛加壽敏銳地感覺這塊石頭不一般,脫身後,立馬回頭去找。石頭裡面就是一江山島的佈防圖。而王生明還被蒙在鼓裡。

就在這個時候,抗美援朝結束返回來的一批空軍也派上了用場。為了進一步確保情報搜集的準確性,1954年8月,我空軍開始對一江山島進行高空拍攝和偵察。張愛萍拿著馮鈺鍇搞到手的一江山島佈防圖,還有空軍帶回來的一江山島航拍照片,一張張地研究、比對,發現了一個問題。

所有照片的拼接部分都有缺口。也就是說,有地方沒有照到。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張愛萍讓人把飛行員找來,一定要問清楚。

一江山島面積不大,只有1.2平方公里。航拍行動,空軍一次會派出4架機。飛機之間的距離、進行航拍的飛行高度和速度都通過偵察部門的精密計算,拍出的照片拼接起來是不應該出現缺口的。

原來,我空軍飛行員儘管經歷了朝鮮戰爭,但都太年輕了,飛行時間少,大部分沒有遭遇過實戰。航拍過程中,飛行員由於害怕被國民黨地面高炮擊中,飛行高度不夠低,姿勢不穩,出現了缺口。張愛萍瞭解情況後說“我並不主張白白送死,但我們的行動是有科學依據的,敵人現有的高炮擊不中你們。”張愛萍要求他們再飛一次!這回終於照出了令人滿意的實景圖。“照下去的時候,互相銜接拼接,從空中大概一千公尺的地方,看下面的房子、工事,清清楚楚的。”

到1954年底,經過4年的時間,我軍對一江山島上的地形地貌、佈防人員、裝備情況等瞭若指掌。針對王生明的佈防,張愛萍還千方百計找了一個類似一江山島地形的島嶼,大小貓山島嶼,進行訓練演習。

當時,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的士兵多為北方人,好多人連大海都沒見過。到了海上,不會游泳不說,吃不下飯,有些人還吐黃水,還有把血都吐出來的。因此,最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就是,怎麼讓這些從沒下過海的“旱鴨子”,學會游泳。

關於游泳,指揮部下命令,一個星期內所有戰士都要在水中浮起來。

不過,對於張愛萍而言,還有一塊心病。金門海戰的教訓是,僅僅靠陸軍是沒有勝算的,一江山島戰役必須三軍聯合作戰。而要實行三軍聯合作戰,就必需奪取戰區的制空權、制海權。

1954年,我軍最大戰艦“瑞金號”,由於沒有空軍掩護被襲,從被國民黨飛機擊中到沉沒只用了短短7分鐘。因此,這一戰必須首先牢牢抓住制空權和制海權。

1954年11月1日,第一階段奪取制空制海權的戰役打響了。從11月1日到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聯合機群,出動飛機260餘架次,投擲各種炸彈1600枚,先後7次轟炸大陳、一江山、魚山、披山等島嶼,結束了國民黨空軍,長期任意單方面轟炸我人民解放軍的時代,毀傷敵艦船5艘。這之後,國民黨艦艇白天再也不敢在大陳島停靠。

我軍成功奪取了制空制海權,三軍聯合作戰也趁機演練了一番。這事還把美國人嚇了一跳。因為擊毀的敵艦中,有一艘是美國送的,國民黨海軍第一艦“太平號”。

擊沉“太平號”是人民海軍魚雷艇部隊組建以來,首次作戰取得的勝利。這不僅鼓舞了我軍的士氣,也大大震懾了國民黨軍。

如此一來,國民黨方面不得不有些動作。1955年元旦,蔣介石親自出面授予王生明“克難英雄”稱號。

張愛萍覺得,是時候大幹一場了。不過,海上作戰和地面作戰有著極大的差別,海上氣象多變,要想贏得戰鬥一定要挑准作戰時間,最大化的利用氣象條件,趨利避害。

而此時,已經是1954年的1月份了,正是浙東海域最風高浪急的季節,這樣的氣候條件是絕對不能開戰的,究竟選哪一天進攻,只能是看天行動了。這讓張愛萍很頭疼。

連日的大風雨讓美國第七艦隊也駛離了大陳海域,去菲律賓躲避風浪去了。駐守一江山島的國民黨海軍也松了口氣,他們認為這樣狂風大浪的時節,解放軍不可能渡海登陸作戰。這偏偏也是我軍的機會。張愛萍想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為此,他頻繁出入氣象科。但氣象專家告訴張愛萍的卻是:浙東沿海的冬季,幾乎沒有符合進攻條件的好天氣。“幾乎沒有,不等於絕對沒有”,張愛萍說“再給我找。”

徐傑,時任浙東前指氣象科副科長,早年畢業北京大學,成績優異。為了測算進攻的有利時間,徐傑查閱了台州地區近20年左右的天氣情況記錄,還向當地的老漁民取經,最終得出結論,浙東沿海在冬季只有1月的17、18、19日這三天的天氣是最好的。

張愛萍聽到結論後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對徐傑說:“搞錯了,可要斬馬謖啊?”沒想到徐傑的態度非常堅決:“我願立軍令狀?”張愛萍這才放心地笑了,說,這三天我只要一天,你只要給我保證這三天有一天是好天氣就行。

張愛萍哪裡真的放心啊。不過,我們看前面也知道,張愛萍相信科學,而且用人不疑。此時的一江山島之戰,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但張愛萍不是要求東風,而是不要東風。

1月17日,張愛萍正在從寧波指揮所轉到前沿頭門山指揮所的路上。一路上,張愛萍不時地將手伸出窗外,試試風力的大小。難道氣象預報有誤,這風,怎麼還不停?就在這時,車隊卻被一支部隊攔住了去路。時間緊迫,張愛萍喝到“幹什麼!”士兵趕快彙報說,南京軍區有電話,要求立即停止作戰計畫。原來,幾天以來,海上一直刮著六七級大風,指揮所有六七處的帳篷都被刮走了,海上艦艇船隻互相撞得很厲害。本著“攻則必勝”的精神,南京軍區總司令許世友發來的電報,電報指出,1月18日進攻一江山島為時過早,須繼續準備,在氣象好的情況下,再進攻一江山。

張愛萍知道這個許世友難纏,不跟他講,直接打電話給陳賡。他們倆長征的時候,一個政委一個參謀長,關係很好的,陳賡知道這小子打電話是要跟我磨的。

其實當時,張愛萍給陳賡的理由十分充分。臨時改變登陸時間,除了影響了整個作戰計畫,還會暴露我軍作戰意圖;而且根據新《兵役法》,這次作戰中原本抗美援朝的一大批老兵即將面臨復員。一江山島一戰真得不能再拖了。陳賡立即將這一情況層層彙報給了彭德懷,彭老總一錘定音,決定按原計劃實施登陸。

事實上,陳賡還問了張愛萍一個問題,你,有絕對把握嗎?張愛萍思索了一下回答,只要美軍不插手,把握是肯定的,但“絕對”兩個字不好說。

這一插曲,險些斷送了一江山島登陸計畫,所幸有驚無險。可是這個晚上張愛萍卻根本不敢睡覺!為什麼呢?17日整個晚上都是六七級的大風。這樣的氣象條件,解放軍根本無法渡海,更不用說作戰了。張愛萍緊急打了個電話給氣象科,找徐傑!

電話那頭,徐傑回答斬釘截鐵:這是大風的尾風,明天淩晨風浪一定平息!大快人心的是,第二天海面果然風平浪靜,風力降為4級,雲高500米。事後證明,這三天的天氣中,17日和19日並不是太好。

而18日這一天,是1955年冬季整個浙東沿海,唯一一個晴天,偏偏被張愛萍抓住了。

1月18日上午8時整,張愛萍將軍下達了第一道作戰命令。

首先,空軍3個轟炸機大隊和2個強擊機大隊,對一江山島和大陳島的縱深工事和主要火力點進行猛烈轟炸。大陳島和臺灣島的通信聯絡因此而中斷。直到海軍陸戰隊登陸成功,臺灣當局仍被蒙在鼓裡。

駐守在一江山島的王生明,被突如其來的炮火炸得有些懵了,這諾曼地登陸也好、西西里登陸也好,都是選在夜間出發,這大白天的,對面怎麼就明目張膽地打過來了?

因為,白天登陸對於從沒進行過三軍聯合渡海作戰的我軍來說更有保證,易於組織指揮和協同動作。而且制空制海權,已經在我軍手裡,不用擔心暴露問題。然而轟炸結束後,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成功登陸。電影《血戰鋼鋸嶺》,美國人就是吃了王生明那個巧妙工事的虧,死活拿不下鋼鋸嶺。

張愛萍在頭門山島主峰的前線指揮部,下達死命令,14點30分必須登陸。錯過這個時間這場戰非打到晚上不可,美國那邊怕會有所行動。

4個小時的火力攻擊,足有一萬二千發炮彈傾瀉到不足2平方公里的一江山島上。國民黨炮兵陣地、指揮通訊系統全部毀壞了,然而,那些地下、半地下的掩體憑藉其特殊的構造設計,依然發揮著強勁的火力攻勢。登陸部隊還沒上岸就遭到強烈抵抗。怎麼辦呢?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沒等國民黨守軍反應過來,從登陸艇上便伸出一根根二三十米的長竹竿,最終通過射擊孔捅了進去,跟著進去的還有綁在竹竿頭上的炸藥包。轟的一聲,一切就安靜了。

而戰後證明,對攻破王生明的工事以及島上的暗堡真正起作用的則是火焰噴射器。這些噴火器都是繳獲的美式和日式的老裝備。

由於一般的火力很難摧毀這些掩體,手榴彈投不進,爆破也很困難。因此張愛萍在戰鬥前,專門準備了120具火焰噴射器。與竹竿送炸藥的土方法一樣,都是利用了距離。火焰噴射器的噴射距離達50公尺,爭取這段距離可避免近身迎敵火力,不僅可以減少我軍傷亡,而且十分有效。

登陸部隊上了岸,還需要海上艦艇、空中飛機的火力支援。這就很容易打到自己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陸軍舉著紅旗往上沖,一邊往上沖,紅旗一邊往上走,紅旗一停就知道陸軍遇到困難了,炮兵就開炮掩護。

在一江山島戰役,人民解放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中,這面紅旗,在從樂清礁到203高地中間,始終沒有被打倒,直到最終插上島上的制高點203高地,只用了3個小時。到19日淩晨2點,國民黨的所有殘部被全部肅清,至此,一江山島全部解放。

張愛萍大松一口氣,在附近海域的美國第七艦隊並沒有趕過來。

王生明原本還在暗堡裡等著蔣介石來增援他,但是他至死都不知道,那時的蔣介石不僅不要他們了,而且連大陳島也不要了。2月8日到12日,駐守在大陳的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海軍和空軍的掩護下逃往臺灣,並將島上8000多名居民押上了軍艦,連同牛羊等財務搶掠一空,所有設施、建築、民房全部炸毀。我軍當即進佔該島,大陳島不戰而得。我軍趁勝追擊,到25日,徹底解放了浙東沿海諸島。

蔣介石妄想反攻大陸的想法徹底破滅。此戰形成的兩岸格局一直延續至今,軍事、政治、外交意義重大。這一戰後,蔣介石割據臺灣,也只能是遙望海對面的溪口老家,在異鄉終老了。而從1949年的4月23日到這個時候,短短6年時間,中國人民海軍與初創時連兵帶將13個人白手起家的寒酸景象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在世界建軍史上也是一大奇跡。

《檔案》播出時間:日常節目 週一,週二23:16特別節目 週三21:20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微博編輯拉菲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