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西元218年,關羽北伐曹魏,可謂是一路凱歌,大敗曹任、水淹七軍生擒曹魏名將于禁、刀斬龐德…一時之間,是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曹操接受司馬懿之計,遣使者前往東吳,勸說孫權聯盟攻擊關羽以得荊州。

孫權應允。命大督都呂蒙率軍偷襲荊州。這樣,曹孫兩軍,對關羽形成前後合擊。荊州失,關羽率殘部500兵士敗走麥城,被呂蒙率軍一路追殺,後被擒,不降被殺。

從整個“荊州戰役”之中,貌似最大的贏家是東吳孫權,即得城池,又殺敵方大帥。

這只是膚淺的見解。其實,在這場“荊州戰役”中,最大的最終的贏家不是東吳,而是曹魏。也可以這麼說,曹操利用東吳孫權貪圖小利之心,成功的扭轉戰局,並反敗為勝。雖未得荊州,也未失城池。讓所謂的“孫劉聯盟”一度瓦解。曹操者,堪稱傑出軍事家也!

我們再來反觀東吳。自獲荊州之後,呂蒙死,蜀軍來,雖在夷陵敗劉軍,但這只能是削弱了曾經“盟軍”的勢力。蜀吳兩小國,

本是“聯盟”,利益更是唇齒相依。孫權在荊州之戰中,也是從關羽背後下刀子,偷襲得手,若非如此,東吳呂蒙陸遜等,從正面對陣關羽,恐非關羽之敵手。

在整個“荊州戰役”中,最愚蠢的人就是孫權和呂蒙。呂蒙欲奪荊州,大有為前任都督周瑜一雪前恥的憤慨,

夾有私心。孫權者,眼中只看到小小荊州,並未看到天下,所以,他太在意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殊不知成帝王者,當要胸懷天下,更不可去爭片土之蠅利。

再就荊州地利與當時天下形勢而言,孫權更不該在關羽與曹魏交戰時偷襲荊州。當時的曹魏勢大,擁兵百萬,疆土廣闊。而蜀吳二國,共計兵將最多也在四十萬。無論是疆土還是國力兵力,蜀吳遠遠弱于曹魏。要在強敵下生存,

就必須要聯盟蜀漢以禦曹魏。東吳在關羽水淹曹魏七軍之時,應該要做的是伐兵曹魏,與蜀關羽形成倚角,共擊曹軍。如是這般,曹魏真危矣!

最後,就荊州地利說下。荊州尤如是一塊骨頭,哽在曹操和孫權之間。確是咽喉之地,二者皆欲得之。荊州平川之地,

無險可守,就是孫權得之,也必不能成為東吳屏障,反而會成為“負擔”。因為得荊州之後,要分兵把守各處關隘,更是與曹軍直接面對,以當時吳國的國力之弱小,遠不足與曹軍對陣。孫權應該讓蜀漢得荊州,把直接對陣強勢曹軍的艱險讓出,這樣,等於是讓遠在西川的蜀國千里迢迢的來為東吳守著大門。

這樣即聯盟蜀漢,又穩固東吳勢力,實是“雙贏”之策。所以說,奪荊州殺關羽,孫權愚蠢之極也!同時,也體現出孫權戰略眼光之短淺。看看人家曹操,在關羽撤軍樊城後,立即命令曹軍只能堅守自家城池,不要去追殺關羽。他知道關羽已是英雄末路,殺之無益,殺之,反會招來劉備大軍的復仇攻擊,這樣又豈不是讓東吳得利嗎?那就讓不懂事的呂蒙去幹追殺關羽的蠢事吧!就讓你們蜀吳之間互相戕殺吧!這才是大軍事家的戰略眼光。

孫權愚蠢之極也!同時,也體現出孫權戰略眼光之短淺。看看人家曹操,在關羽撤軍樊城後,立即命令曹軍只能堅守自家城池,不要去追殺關羽。他知道關羽已是英雄末路,殺之無益,殺之,反會招來劉備大軍的復仇攻擊,這樣又豈不是讓東吳得利嗎?那就讓不懂事的呂蒙去幹追殺關羽的蠢事吧!就讓你們蜀吳之間互相戕殺吧!這才是大軍事家的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