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西元218年, 關羽北伐曹魏, 可謂是一路凱歌, 大敗曹任、水淹七軍生擒曹魏名將于禁、刀斬龐德…一時之間, 是威震華夏, 嚇得曹操差點遷都。 曹操接受司馬懿之計, 遣使者前往東吳, 勸說孫權聯盟攻擊關羽以得荊州。 孫權應允。 命大督都呂蒙率軍偷襲荊州。 這樣, 曹孫兩軍, 對關羽形成前後合擊。 荊州失, 關羽率殘部500兵士敗走麥城, 被呂蒙率軍一路追殺, 後被擒, 不降被殺。

從整個“荊州戰役”之中, 貌似最大的贏家是東吳孫權, 即得城池, 又殺敵方大帥。 這只是膚淺的見解。 其實, 在這場“荊州戰役”中, 最大的最終的贏家不是東吳, 而是曹魏。 也可以這麼說, 曹操利用東吳孫權貪圖小利之心, 成功的扭轉戰局, 並反敗為勝。 雖未得荊州, 也未失城池。 讓所謂的“孫劉聯盟”一度瓦解。 曹操者, 堪稱傑出軍事家也!

我們再來反觀東吳。 自獲荊州之後, 呂蒙死, 蜀軍來, 雖在夷陵敗劉軍,

但這只能是削弱了曾經“盟軍”的勢力。 蜀吳兩小國, 本是“聯盟”, 利益更是唇齒相依。 孫權在荊州之戰中, 也是從關羽背後下刀子, 偷襲得手, 若非如此, 東吳呂蒙陸遜等, 從正面對陣關羽, 恐非關羽之敵手。

在整個“荊州戰役”中, 最愚蠢的人就是孫權和呂蒙。

呂蒙欲奪荊州, 大有為前任都督周瑜一雪前恥的憤慨, 夾有私心。 孫權者, 眼中只看到小小荊州, 並未看到天下, 所以, 他太在意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殊不知成帝王者, 當要胸懷天下, 更不可去爭片土之蠅利。

再就荊州地利與當時天下形勢而言, 孫權更不該在關羽與曹魏交戰時偷襲荊州。 當時的曹魏勢大, 擁兵百萬, 疆土廣闊。 而蜀吳二國, 共計兵將最多也在四十萬。 無論是疆土還是國力兵力, 蜀吳遠遠弱于曹魏。 要在強敵下生存, 就必須要聯盟蜀漢以禦曹魏。 東吳在關羽水淹曹魏七軍之時, 應該要做的是伐兵曹魏, 與蜀關羽形成倚角, 共擊曹軍。 如是這般, 曹魏真危矣!

最後, 就荊州地利說下。 荊州尤如是一塊骨頭, 哽在曹操和孫權之間。 確是咽喉之地, 二者皆欲得之。 荊州平川之地, 無險可守, 就是孫權得之, 也必不能成為東吳屏障, 反而會成為“負擔”。 因為得荊州之後, 要分兵把守各處關隘, 更是與曹軍直接面對, 以當時吳國的國力之弱小, 遠不足與曹軍對陣。 孫權應該讓蜀漢得荊州,

把直接對陣強勢曹軍的艱險讓出, 這樣, 等於是讓遠在西川的蜀國千里迢迢的來為東吳守著大門。

這樣即聯盟蜀漢, 又穩固東吳勢力, 實是“雙贏”之策。 所以說, 奪荊州殺關羽, 孫權愚蠢之極也!同時, 也體現出孫權戰略眼光之短淺。 看看人家曹操, 在關羽撤軍樊城後, 立即命令曹軍只能堅守自家城池, 不要去追殺關羽。 他知道關羽已是英雄末路, 殺之無益, 殺之, 反會招來劉備大軍的復仇攻擊, 這樣又豈不是讓東吳得利嗎?那就讓不懂事的呂蒙去幹追殺關羽的蠢事吧!就讓你們蜀吳之間互相戕殺吧!這才是大軍事家的戰略眼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