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改變世界的古代戰爭:為什麼猶太人被歐洲人不待見,或許源於兩千年前的那場戰爭

說起猶太人,相信熟悉世界史的人都不會陌生,哪怕只是普通人也知道這個世界有這麼一群被譽為“種族智商巔峰”的存在,其中最典型就是聞名遐邇的猶太人商人和猶太人科學家。

據可查的報導資料統計,迄今為止,這個占全球人口比重不到0.25%的種族(為1600萬人),不僅掌握著超過全球30%(一說為36%)的財富同時獲得了全球22%的諾貝爾獎,可想其恐怖。

但同時,猶太人也是一個受迫害非常嚴重的民族,由於世界主流宗教中有兩大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反猶主義”的存在(注,

中世紀基督教為了平衡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的社會差距,包括經濟等,曾經頒佈《猶太人保護法》,相對猶太人來說有褒有貶,相對平衡,但是自十字軍東征以後,反猶思想在歐洲重新被推向了一個歷史高☆禁☆潮),以及其餘各方面的原因,自西元1世紀起,猶太人和歐洲主流人種之間,就有著數不清的恩怨情仇。比如中世紀的西班牙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就曾經下令驅逐境內的全國猶太人;到了二戰時期,
由於戰爭狂人希特勒的上臺,猶太人更是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種族滅亡慘案,近600萬猶太人被無情屠殺。

那麼作為如此優秀的一個種族,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們被歐洲人不待見,這一切真的單單只是因為猶太人人口少卻佔據太多資源,是因為他們早年曾經享有信仰特權,不與基督教通婚,才導致“眾怒”麼?或許當我們把時間線往前拉,

一直往前拉,其實可以從羅馬人討厭並憎恨猶太人開始,然而這背後卻並沒有這麼單純,還是當年羅馬帝國擴張所惹下的禍。

西元前半世紀的古羅馬共和國,在凱撒大帝(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首富克拉蘇(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和勢力最強的龐培(格涅烏斯·龐培)三巨頭的帶領下,

作為共和制末期卻有著如太陽光般耀眼的古羅馬正在整個歐亞大陸進行著一場場血流成河的征伐,作為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三大洲(歐亞非)的超級國家,羅馬不僅代表著古代歐洲武力的巔峰,同時也代表著他兵力所及之內的所有一切都將被吞噬。西元前66年,在巴勒斯坦生活了近2000年的猶太人也難逃命運,
被劃為了羅馬直屬行省的管轄範圍。

這裡首先要說一點的是,羅馬共和國在兼併中,對於其統治下的民眾相對來說都還比較和平,雖然由於經濟矛盾因素,古羅馬還是爆發了諸如西西里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義大利人起義,但是這些都可以算是古羅馬的內戰,是為爭取自己在古羅馬內部的權益而戰,而且相對古羅馬共和國在西元前三四百年的兼併歷程中來說,這些並不算非常嚴重。也正是由此,在古羅馬人的統治下,他們並不太反感起義的人(內部戰爭中階級起義),卻特別恨出爾反爾的人(投降後想獨立)。

原本對於猶太人來說,雖然巴勒斯坦如今已經成為了古羅馬的一部分,這無可厚非,而且當初三巨頭中的龐培在打下巴勒斯坦後,在凱撒的政令下,他們其實過著相對和平且不錯的日子。然而當共和制的古羅馬從西元前27年的屋大維開始變成封建君主制的羅馬帝國,再到羅馬帝國著名暴君尼祿(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爾曼尼庫斯)的上臺(西元54-68年在位),這一切就都變了。西元66年,時任羅馬總督的弗洛魯斯開始對猶太人進行壓迫統治,並挑唆希臘人和猶太人的矛盾,特別是在宗教上的一系列侮辱,終於使得猶太人準備起義,並試圖掙脫羅馬帝國的統治,並多地爆發大規模的暴動。在起義軍佔領耶路撒冷,打敗羅馬遠征軍和諸國國王聯軍後,這使得以殘暴著稱的羅馬皇帝尼祿勃然大怒,令大將韋帕薌率領8萬大軍征討猶太人起義軍,這就是持日曠久第一次猶太人戰爭。

所以我們看到事情的經過其實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在殘暴統治下,一個民族對統治者的反抗,這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其實都是非常正常且普通的事情,然而他之後的結局以及其中的反抗過程卻比我們在東方歷史中所見的任何一次都更為殘酷。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西羅馬)對猶太人採取了屠城(耶路撒冷),毀壞信仰(第二神殿)以及近百萬人(有水分)屠殺的行動,同時這也導致了西元135年猶太人為了掙脫統治再一次瘋狂的起義。

這次,怒火中燒的羅馬人終於失去耐心,猶太人成為了他們最為憎恨的人,他們不僅把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推地個寸草不生,更是將這個種族永遠逐出了他們自己的土地。

“再美麗的神殿都會倒塌,只有心中的神殿不朽。”

之後,經過兩次起義的猶太人過起了長時間的種族漂流史。但是我們從歷史上看,一方面,猶太人擺脫了自己身上的枷鎖,成為了歐洲的流浪者,開始融入歐洲,可是任誰都沒有料到的事,或許是真的源于猶太人太優秀,也或許是源于羅馬文化太深入歐洲人的內心,以羅馬正統為驕傲的歐洲人(特別是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以至於當年這份同猶太人的恩怨也上升到一種玄學的地步,再隨著之後歷史的推進,加上各種複雜因素(當然這其中猶太人也有著部分原因,比如作為種族,沒有充分意識到其他族群在社會地位中的部分弱勢,當然這個因素非常複雜,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因此導致滅族甚至滅國的事同樣枚不勝舉)。以至於十字軍東征之後,人們非常容易便相信謠言,更在瞬間反猶主義就深入歐洲人的內心,形成“共識”,於是便有了我們之後看到的一切人性至惡。

這些並不算非常嚴重。也正是由此,在古羅馬人的統治下,他們並不太反感起義的人(內部戰爭中階級起義),卻特別恨出爾反爾的人(投降後想獨立)。

原本對於猶太人來說,雖然巴勒斯坦如今已經成為了古羅馬的一部分,這無可厚非,而且當初三巨頭中的龐培在打下巴勒斯坦後,在凱撒的政令下,他們其實過著相對和平且不錯的日子。然而當共和制的古羅馬從西元前27年的屋大維開始變成封建君主制的羅馬帝國,再到羅馬帝國著名暴君尼祿(尼祿·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爾曼尼庫斯)的上臺(西元54-68年在位),這一切就都變了。西元66年,時任羅馬總督的弗洛魯斯開始對猶太人進行壓迫統治,並挑唆希臘人和猶太人的矛盾,特別是在宗教上的一系列侮辱,終於使得猶太人準備起義,並試圖掙脫羅馬帝國的統治,並多地爆發大規模的暴動。在起義軍佔領耶路撒冷,打敗羅馬遠征軍和諸國國王聯軍後,這使得以殘暴著稱的羅馬皇帝尼祿勃然大怒,令大將韋帕薌率領8萬大軍征討猶太人起義軍,這就是持日曠久第一次猶太人戰爭。

所以我們看到事情的經過其實非常簡單,無非就是在殘暴統治下,一個民族對統治者的反抗,這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其實都是非常正常且普通的事情,然而他之後的結局以及其中的反抗過程卻比我們在東方歷史中所見的任何一次都更為殘酷。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西羅馬)對猶太人採取了屠城(耶路撒冷),毀壞信仰(第二神殿)以及近百萬人(有水分)屠殺的行動,同時這也導致了西元135年猶太人為了掙脫統治再一次瘋狂的起義。

這次,怒火中燒的羅馬人終於失去耐心,猶太人成為了他們最為憎恨的人,他們不僅把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推地個寸草不生,更是將這個種族永遠逐出了他們自己的土地。

“再美麗的神殿都會倒塌,只有心中的神殿不朽。”

之後,經過兩次起義的猶太人過起了長時間的種族漂流史。但是我們從歷史上看,一方面,猶太人擺脫了自己身上的枷鎖,成為了歐洲的流浪者,開始融入歐洲,可是任誰都沒有料到的事,或許是真的源于猶太人太優秀,也或許是源于羅馬文化太深入歐洲人的內心,以羅馬正統為驕傲的歐洲人(特別是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以至於當年這份同猶太人的恩怨也上升到一種玄學的地步,再隨著之後歷史的推進,加上各種複雜因素(當然這其中猶太人也有著部分原因,比如作為種族,沒有充分意識到其他族群在社會地位中的部分弱勢,當然這個因素非常複雜,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因此導致滅族甚至滅國的事同樣枚不勝舉)。以至於十字軍東征之後,人們非常容易便相信謠言,更在瞬間反猶主義就深入歐洲人的內心,形成“共識”,於是便有了我們之後看到的一切人性至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