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處理親子關係的四大原則(語音)

【青稞營】第 72 次微課分享

分享嘉賓:魏瑋志(澤爸)親子教育講師

自我思考

處理親子狀況,我們是否處於憤怒的情緒之上?

帶有情緒的同時,是否說出批評與否定的話語?

孩子在表達時,我們是否只是在教而忘了聽?

若孩子不聽,我們是否用權威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當孩子越大,是否覺得權威的教育方式越來越無效,甚至讓親子關係越走越遠?

關於以上困惑和迷惘,請聽《轉念》一書的作者(澤爸)魏瑋志給大家分享親子關係的四個方面(情緒、溝通、教養、關係)的原則,

相信來自臺灣的澤爸以父親的身份談親子關係,會給在親子關係方面遇到困難的父母一些啟發。

面對所有的親子衝突,父母其實是可以有順序、有原則地去處理的。今天就以親子關係相處的四大原則來做主題解說。四大原則就是情緒、溝通、教養、關係。

我們是否處於憤怒的情緒之上,處理親子狀況?

試著想想我們是否常常帶著情緒處理親子衝突?看到了孩子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

特別是我們一直要求他要做好的事情時,我們會開始火冒三丈,然後說出情緒上的話語。

就像是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在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成績差了,我們大罵他:“你到底有沒有認真、有沒有專心?我花了這麼多的錢,你到底怎麼回事?你是笨蛋嗎?把書讀到哪裡去了?”剛剛這些憤怒的話語,對孩子對於成績進步有幫助嗎?其實根本沒有。

只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事情感覺到很生氣,然後對孩子做出所謂的情緒發洩罷了。

帶有情緒的同時,是否說出批評與否定的話語?

做出情緒的發洩時,我們會連帶說出了非常非常多的批評的言語與否定的詞句。同時,帶著傷害性字眼的話語來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不乖、不聽話,真的很糟糕的啊!”。帶有情緒的說辭像一把刀——孩子們不知道我們在說的是事情,

認為爸爸媽媽是在否定”我”這個人。

孩子在表達時,我們是否只是在教而忘了聽?

假使孩子面對爸媽的批評,開始在解釋時,我們是否聽了幾句就一副又要說教的模樣。爸媽時常都忘記了,我們有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傾聽。

很多媽媽都把溝通與教養混為一談了。教養是以上對下的關係,而溝通是平面的交叉點,也就是找尋彼此的共識。這個才是溝通中很重要的一點。

只是我們都以為教孩子就是在溝通了。

當孩子想跟我們分享任何話的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只要好好的把他的話聽完。然後一起享受當下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若孩子不聽,我們是否用權威的方式逼孩子聽話呢?

當我們對孩子說教之後,若孩子不聽,我們有很多的方法與手段逼孩子聽話,特別是用充滿權威的方法。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特別是九歲十歲以下的孩子,我們會採用打、罵與恐嚇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再不聽話,我一定會打你。”、“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啊,孩子裡面就你最不聽話了。”、“再一次不聽話,小心你回家就慘了。”這些都是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害怕跟恐懼而聽話而已。

請問我們教養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帶領孩子往正向走還是往負向走呢?相信答案是正向。但是為何要用恐懼與害怕的氛圍,卻可以讓孩子走往正向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只會越負越多而已。

於是,漸漸地,當孩子越來越大之後,教養就會越來越沒有用。因為溝通的本質不在於講的人講了多少,而是聽的人聽進多少。單方面爸媽不斷地命令與說服孩子,教養會越來越無效。特別是在青少年的叛逆期,我們在罵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是站在原地,在等我們把話講話罷了。

當孩子越大,是否覺得權威的教育方式越來越無效,甚至讓親子關係越走越遠呢?

當我們在教他,青少年的孩子根本就不想聽時,我們就會採用”扣零用錢”與”沒收手機”的手段來逼孩子聽話,如此,關係會被破壞,然後親子之間越走越遠。關係是從孩子搬離家開始,一直到我們老去死去之前,雙方維繫的關係。關係好,親子之間用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好,不會有任何的聯繫。

面對親子衝突,四大原則,是逐一來做:情緒—>溝通—>教養—>關係

面對親子衝突,一定要先穩定情緒,再去處理事情,也就是進行溝通。而溝通,要做到雙向溝通。

雙向溝通的意思,是我們說話,孩子願意聽得進去;而孩子心中有事,願意說出來告訴爸媽。溝通順暢了,教養才會有效,教養要採用正向行為與正向言語來教他,像肯定、相信、鼓勵、稱讚、擁抱、溫柔地堅持等。如此,我們才可以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情緒 1:孩子當然可以哭鬧,可以生氣

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每一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孩子跟大人都會有生氣、難過的心情,但是孩子還不知道應該要如何表達,一難過了就會哭、一生氣了就會吵,所以我們要把這些行為視為常態,而不是有點抱怨說:“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哭了?哭起來很醜啊!”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是有沒有影響到他人而已。可以生氣,因為他在做情緒的發洩,但是身為父母最重要讓教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情況下孩子做出正確的宣洩情緒。假使一生氣就打人,請一定要抓住他的手,進行制止。在公開場所大哭,請把孩子帶出去,因為不可以去打擾別人。

情緒 2: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

當一個人有情緒時,是聽不清任何道理的哦。所以,用不著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道理。否則,只會越講越生氣而已。此時,我們可以跟他講一句話,就是“我陪你哭完”。這句話帶有『陪伴』與『同理』的意涵,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在宣洩負面情緒的過程之中,就可以很快從哭鬧當中平復情緒了。

"我陪你哭完"這句話,可以用來安撫心情難過的孩子。如果孩子是在生氣,我們也是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給予他『陪伴』與『同理』的感受哦。跟他說:“你先生氣,等你生完氣了,我們再繼續說。”

情緒 3:大人的情緒穩定也很重要

情緒的穩定,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大人的情緒。當我們有情緒時,可以先『換手』,把孩子的事情交由其他人來處理。像是叫爸爸來處理。還有『離開』,離開與孩子生氣的氛圍。若是太小的孩子沒有辦法自己一個人獨處,我們可以抱著孩子保持『沉默』,想想別的事情去轉移我們自己的注意力,也非常有幫助!

溝通 1:雙向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話的是“命令”,用大道理包裝的事“說服”,這都是溝通單行道。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剩下單向時,孩子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跟爸媽溝通了。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有來有往,才是親子雙向溝通。

溝通 2:單純傾聽,不加任何的評論與建議

溝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傾聽』。而傾聽,是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的聽。很多父母才聽孩子說幾句話,便立刻打斷反駁或嚴厲糾正。儘管我們一直說”這是為了你好”,但是孩子心中只會產生“爸媽都不想聽我說話。”的念頭。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距離也會越來越疏遠。

所以,爸媽對於孩子的職責當然是教,但是單純的傾聽也是親子之間相當重要的事情。

教養 1: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溝通之後就是教養。教養的做法上,要減少所謂的情緒上的辱駡攻擊。我們要先去想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也就是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可以治標又治本。

例如:有一個孩子,他向別人借玩具,對方不借就生氣,立刻出手搶玩具打人。我們看到了孩子打人的行為,當然會很惱怒,接著一直在批評他。其實,教他下次該怎麼做更重要。比如,遇到對方不借玩具時,該怎麼去應對,像是輪流與交換,才能夠從源頭根治打人的行為。

瞭解以及解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可以真正所謂做到所謂的治標又治本,而不是不斷的處理表面行為。今天只在處理表面行為,原因並沒有被理解與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些表面行為會依然不斷的出現。

教養 2:讓孩子學習負責任

教養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學習對自我負責以及學習對他人負責。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記得他做過所有的不當行為,然後期待他下次可以做對,但是像是很多孩子打翻東西了,我們會一直罵他,一直念他,但是依然幫他做了,如此一來他會記得嗎?他不會記得。孩子忘記帶東西到學校了,我們講歸講,但是還是送到學校了,他還會記得嗎?他不會記得。孩子不收拾玩具,我們念歸念,但是還是忍不住幫她收拾了,孩子會記得嗎?永遠不會。

我們都幫他做了,其實都缺乏讓孩子練習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爸爸媽媽總是搶先一步把他的責任給扛走了。

爸爸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教養禮物,其實就是讓他擁有一顆負責任的心,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跟後果,像是打翻東西了,請自己擦拭。忘了帶作業去學校,讓他自己想辦法。不幫他收拾玩具。若是孩子不自己收拾,就暫時沒收。跟別人玩,一輸就生氣,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你好好的跟別人玩,不用這樣生氣,如果你再繼續這樣子,一輸了就生氣不讓大家繼續玩,那你就先暫時15分鐘不准去玩。”如此一來,孩子才會真正的記得哪裡不對,明白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後果。

教養 3:教養不是軍紀,要有彈性

其實很多的爸爸媽媽去都知道要教孩子,但是卻都說一是一、說一不二的狀態。只是家裡不是軍隊,有規矩是對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學習分辨是非對錯而已,不是為了處罰而處罰。

我們在教養之中一定要有彈性,因為家是講感情的場所。教養之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在教你,但是我依然愛你。我會處罰你,但是我會陪著你去面對。讓孩子知道我們如論如何都是很愛他,與他是同一陣線的,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愛永遠比管教更為重要,也就是所謂的關係。

關係 1:不做人身攻擊,只表達內心感受

當孩子做了一些不當的行為時,我們很習慣的會去批評他的行為,但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很大的傷害。我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我們要做的是表達內心的感受即可,例如”你搶玩具,他會很生氣的。”、”爸爸好累、很不舒服,想要休息一下再陪你。”、”你說討厭媽媽,媽媽聽了很傷心。” 我們要試著去表達內心的情緒跟感受,讓孩子能夠懂得去同理爸爸媽媽與他人,讓彼此的關係更為緊密。

關係 2:家人之間沒有對錯

等親子之間出現出現意見不合,吵架吵到面紅耳赤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孩子的行為,很簡單的歸類到了一個叫所謂『對』與『錯』的框架。而且,只有聽我們才是對的,不聽我們的就是錯的。假使孩子不想聽,我們會用很多的方式去說服孩子”我要你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媽媽會害你嗎?!”、”我已經講了,你怎麼還是這麼不聽話呢?”順勢帶著大吼大叫、批評指責。

其實我們必須要理解到一個很重要的關係的原則,叫做家人之間沒有對跟錯。我們一定要跳脫對與錯的框架,好好的去聆聽孩子,瞭解他的想法,同理他的心情,共同討論出最適合彼此的方式,才能讓一輩子的親子關係更加緊密連結。

我們要教孩子沒錯,但是要有原則,而方法就是『溫柔地堅持』。在沒有碰到教養界限的中間,其實有很多的寬容地帶可以跟孩子進行溝通的,重點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放下身段好好的跟孩子做溝通。

關係 3:教養是一時的,關係是一輩子的

教養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所以我們經常在定下規矩之後,不斷的強硬要求孩子執行。倘若孩子也會有他的想法,不願意順從,雙方堅持不下之時,就會讓親子之間滿是衝突,讓這個充滿愛的場所變成一個真正的戰場。

例如在餐桌上吃飯,爸媽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完,但是孩子不想吃,就可能成為戰場的導火線。餐桌應該是親子之間最好一個相處的地方,教養孩子固然重要,但是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更加的重要。

規定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規定的時間到了,我們會提醒他,此時孩子告訴我們說:“還想再看,可不可以再看十分鐘。”我們回答:“太久了,最多再看五分鐘。”這就叫做彈性。

我們一定要從教養之中,找到彼此之間的彈性,討論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以提醒來取代批評,不斷的讓孩子的內心藉由教養而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我、支持我、陪伴我的“。這是個非常的重要道理:教養是一時的,關係卻是一輩子的。

《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作者 魏瑋志(澤爸))

《轉念》一書依照這四大原則,做出親子狀況流程圖。

親子關係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依照這四大原則去應對情緒、溝通、教養以及關係。而在《轉念》一書中,還有依照四大原則所製作出的“流程圖”。流程圖的目的是希望,當大家面對這些事情時候,知道怎麼做,可以依循參考,讓自己靜下心來穩定情緒,好好的跟孩子溝通、跟孩子做正向教養,擁有良好且正向的親子關係。

但是面對教養的各種狀況,即使有了這張流程圖,父母也要靈活處理。步驟是呆板的,情緒是起伏的;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我們要依照四大原則來做,但是中間的細節請一定大家順著孩子的個性,還有當時的情境,來活用,隨機應變。畢竟,『親子溝通與親子教養,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

只要找到最適合彼此的溝通技巧、溝通方法與教養的方式,相信面對所有的親子衝突,肯定都可以迎刃而解。

面對親子衝突的各種狀況,這四個原則一定要按順序一個一個去做好。我們一定要先去穩定雙方情緒,然後做出雙向溝通,孩子願意把我們的話聽進去之後,就要跟孩子做正向教養,做完正向教養才可以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提問互動

(請點擊文章首部的音訊文件,收聽澤爸的精彩回復)

問題一:

現在很多孩子沉迷于玩王者榮耀的遊戲,家長應該如何溝通和應對,才能既不破壞親子關係,又可以引導孩子向正向的愛好發展呢?

問題二:

處於叛逆期和媽媽對抗的小孩(13歲女孩),媽媽這時應該怎麼做?做些啥?

問題三:

青少年喜歡在手機和網路上聊天,有些是認識的同學,有些是不認識的,父母要不要監視手機聊天?應該怎麼樣引導?

問題

有一位群友在群裡談到自己的女兒,下面是聊天記錄。

她不讀不背不寫,又想考試考得好,是天才也做不到啊!可我們家的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

我問她有什麼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業都做完沒?她說都懂。我後來發現既沒做完,做了的也是錯的。這樣的情況出現第一次的時候我就跟她說了,可是情況並沒改觀。直到現在我已失去信心。

小學就有不及格的,到了初中怎麼辦。

我現在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我什麼都不想管她,很消極。

惡性循環了。她越是這樣我越沒有好態度。

說實話我耐性不好。

我從來沒要求她一定要達到一個什麼成績。她至少要自己學會努力,減少差距。

請問澤爸,對於這樣的一個親子關係,您有什麼建議給這位母親,幫助她與女兒形成良好互動呢?

問題五:

男同學表白喜歡她,她就陷進去了,早戀了,父母應該怎麼引導,做些啥?

我們會採用打、罵與恐嚇的方式,逼孩子聽話。 “再不聽話,我一定會打你。”、“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啊,孩子裡面就你最不聽話了。”、“再一次不聽話,小心你回家就慘了。”這些都是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害怕跟恐懼而聽話而已。

請問我們教養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帶領孩子往正向走還是往負向走呢?相信答案是正向。但是為何要用恐懼與害怕的氛圍,卻可以讓孩子走往正向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只會越負越多而已。

於是,漸漸地,當孩子越來越大之後,教養就會越來越沒有用。因為溝通的本質不在於講的人講了多少,而是聽的人聽進多少。單方面爸媽不斷地命令與說服孩子,教養會越來越無效。特別是在青少年的叛逆期,我們在罵他們的時候,他們只是站在原地,在等我們把話講話罷了。

當孩子越大,是否覺得權威的教育方式越來越無效,甚至讓親子關係越走越遠呢?

當我們在教他,青少年的孩子根本就不想聽時,我們就會採用”扣零用錢”與”沒收手機”的手段來逼孩子聽話,如此,關係會被破壞,然後親子之間越走越遠。關係是從孩子搬離家開始,一直到我們老去死去之前,雙方維繫的關係。關係好,親子之間用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好,不會有任何的聯繫。

面對親子衝突,四大原則,是逐一來做:情緒—>溝通—>教養—>關係

面對親子衝突,一定要先穩定情緒,再去處理事情,也就是進行溝通。而溝通,要做到雙向溝通。

雙向溝通的意思,是我們說話,孩子願意聽得進去;而孩子心中有事,願意說出來告訴爸媽。溝通順暢了,教養才會有效,教養要採用正向行為與正向言語來教他,像肯定、相信、鼓勵、稱讚、擁抱、溫柔地堅持等。如此,我們才可以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情緒 1:孩子當然可以哭鬧,可以生氣

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每一個人都有情緒,不管是孩子跟大人都會有生氣、難過的心情,但是孩子還不知道應該要如何表達,一難過了就會哭、一生氣了就會吵,所以我們要把這些行為視為常態,而不是有點抱怨說:“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哭了?哭起來很醜啊!”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是有沒有影響到他人而已。可以生氣,因為他在做情緒的發洩,但是身為父母最重要讓教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情況下孩子做出正確的宣洩情緒。假使一生氣就打人,請一定要抓住他的手,進行制止。在公開場所大哭,請把孩子帶出去,因為不可以去打擾別人。

情緒 2: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

當一個人有情緒時,是聽不清任何道理的哦。所以,用不著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道理。否則,只會越講越生氣而已。此時,我們可以跟他講一句話,就是“我陪你哭完”。這句話帶有『陪伴』與『同理』的意涵,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在宣洩負面情緒的過程之中,就可以很快從哭鬧當中平復情緒了。

"我陪你哭完"這句話,可以用來安撫心情難過的孩子。如果孩子是在生氣,我們也是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給予他『陪伴』與『同理』的感受哦。跟他說:“你先生氣,等你生完氣了,我們再繼續說。”

情緒 3:大人的情緒穩定也很重要

情緒的穩定,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大人的情緒。當我們有情緒時,可以先『換手』,把孩子的事情交由其他人來處理。像是叫爸爸來處理。還有『離開』,離開與孩子生氣的氛圍。若是太小的孩子沒有辦法自己一個人獨處,我們可以抱著孩子保持『沉默』,想想別的事情去轉移我們自己的注意力,也非常有幫助!

溝通 1:雙向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話的是“命令”,用大道理包裝的事“說服”,這都是溝通單行道。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剩下單向時,孩子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跟爸媽溝通了。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有來有往,才是親子雙向溝通。

溝通 2:單純傾聽,不加任何的評論與建議

溝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傾聽』。而傾聽,是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的聽。很多父母才聽孩子說幾句話,便立刻打斷反駁或嚴厲糾正。儘管我們一直說”這是為了你好”,但是孩子心中只會產生“爸媽都不想聽我說話。”的念頭。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距離也會越來越疏遠。

所以,爸媽對於孩子的職責當然是教,但是單純的傾聽也是親子之間相當重要的事情。

教養 1: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溝通之後就是教養。教養的做法上,要減少所謂的情緒上的辱駡攻擊。我們要先去想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也就是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可以治標又治本。

例如:有一個孩子,他向別人借玩具,對方不借就生氣,立刻出手搶玩具打人。我們看到了孩子打人的行為,當然會很惱怒,接著一直在批評他。其實,教他下次該怎麼做更重要。比如,遇到對方不借玩具時,該怎麼去應對,像是輪流與交換,才能夠從源頭根治打人的行為。

瞭解以及解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可以真正所謂做到所謂的治標又治本,而不是不斷的處理表面行為。今天只在處理表面行為,原因並沒有被理解與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些表面行為會依然不斷的出現。

教養 2:讓孩子學習負責任

教養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學習對自我負責以及學習對他人負責。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記得他做過所有的不當行為,然後期待他下次可以做對,但是像是很多孩子打翻東西了,我們會一直罵他,一直念他,但是依然幫他做了,如此一來他會記得嗎?他不會記得。孩子忘記帶東西到學校了,我們講歸講,但是還是送到學校了,他還會記得嗎?他不會記得。孩子不收拾玩具,我們念歸念,但是還是忍不住幫她收拾了,孩子會記得嗎?永遠不會。

我們都幫他做了,其實都缺乏讓孩子練習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爸爸媽媽總是搶先一步把他的責任給扛走了。

爸爸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教養禮物,其實就是讓他擁有一顆負責任的心,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跟後果,像是打翻東西了,請自己擦拭。忘了帶作業去學校,讓他自己想辦法。不幫他收拾玩具。若是孩子不自己收拾,就暫時沒收。跟別人玩,一輸就生氣,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你好好的跟別人玩,不用這樣生氣,如果你再繼續這樣子,一輸了就生氣不讓大家繼續玩,那你就先暫時15分鐘不准去玩。”如此一來,孩子才會真正的記得哪裡不對,明白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後果。

教養 3:教養不是軍紀,要有彈性

其實很多的爸爸媽媽去都知道要教孩子,但是卻都說一是一、說一不二的狀態。只是家裡不是軍隊,有規矩是對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學習分辨是非對錯而已,不是為了處罰而處罰。

我們在教養之中一定要有彈性,因為家是講感情的場所。教養之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在教你,但是我依然愛你。我會處罰你,但是我會陪著你去面對。讓孩子知道我們如論如何都是很愛他,與他是同一陣線的,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愛永遠比管教更為重要,也就是所謂的關係。

關係 1:不做人身攻擊,只表達內心感受

當孩子做了一些不當的行為時,我們很習慣的會去批評他的行為,但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很大的傷害。我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我們要做的是表達內心的感受即可,例如”你搶玩具,他會很生氣的。”、”爸爸好累、很不舒服,想要休息一下再陪你。”、”你說討厭媽媽,媽媽聽了很傷心。” 我們要試著去表達內心的情緒跟感受,讓孩子能夠懂得去同理爸爸媽媽與他人,讓彼此的關係更為緊密。

關係 2:家人之間沒有對錯

等親子之間出現出現意見不合,吵架吵到面紅耳赤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孩子的行為,很簡單的歸類到了一個叫所謂『對』與『錯』的框架。而且,只有聽我們才是對的,不聽我們的就是錯的。假使孩子不想聽,我們會用很多的方式去說服孩子”我要你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媽媽會害你嗎?!”、”我已經講了,你怎麼還是這麼不聽話呢?”順勢帶著大吼大叫、批評指責。

其實我們必須要理解到一個很重要的關係的原則,叫做家人之間沒有對跟錯。我們一定要跳脫對與錯的框架,好好的去聆聽孩子,瞭解他的想法,同理他的心情,共同討論出最適合彼此的方式,才能讓一輩子的親子關係更加緊密連結。

我們要教孩子沒錯,但是要有原則,而方法就是『溫柔地堅持』。在沒有碰到教養界限的中間,其實有很多的寬容地帶可以跟孩子進行溝通的,重點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放下身段好好的跟孩子做溝通。

關係 3:教養是一時的,關係是一輩子的

教養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所以我們經常在定下規矩之後,不斷的強硬要求孩子執行。倘若孩子也會有他的想法,不願意順從,雙方堅持不下之時,就會讓親子之間滿是衝突,讓這個充滿愛的場所變成一個真正的戰場。

例如在餐桌上吃飯,爸媽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完,但是孩子不想吃,就可能成為戰場的導火線。餐桌應該是親子之間最好一個相處的地方,教養孩子固然重要,但是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更加的重要。

規定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規定的時間到了,我們會提醒他,此時孩子告訴我們說:“還想再看,可不可以再看十分鐘。”我們回答:“太久了,最多再看五分鐘。”這就叫做彈性。

我們一定要從教養之中,找到彼此之間的彈性,討論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以提醒來取代批評,不斷的讓孩子的內心藉由教養而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我、支持我、陪伴我的“。這是個非常的重要道理:教養是一時的,關係卻是一輩子的。

《轉念》從命令式吼叫到親密陪伴(作者 魏瑋志(澤爸))

《轉念》一書依照這四大原則,做出親子狀況流程圖。

親子關係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依照這四大原則去應對情緒、溝通、教養以及關係。而在《轉念》一書中,還有依照四大原則所製作出的“流程圖”。流程圖的目的是希望,當大家面對這些事情時候,知道怎麼做,可以依循參考,讓自己靜下心來穩定情緒,好好的跟孩子溝通、跟孩子做正向教養,擁有良好且正向的親子關係。

但是面對教養的各種狀況,即使有了這張流程圖,父母也要靈活處理。步驟是呆板的,情緒是起伏的;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我們要依照四大原則來做,但是中間的細節請一定大家順著孩子的個性,還有當時的情境,來活用,隨機應變。畢竟,『親子溝通與親子教養,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

只要找到最適合彼此的溝通技巧、溝通方法與教養的方式,相信面對所有的親子衝突,肯定都可以迎刃而解。

面對親子衝突的各種狀況,這四個原則一定要按順序一個一個去做好。我們一定要先去穩定雙方情緒,然後做出雙向溝通,孩子願意把我們的話聽進去之後,就要跟孩子做正向教養,做完正向教養才可以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提問互動

(請點擊文章首部的音訊文件,收聽澤爸的精彩回復)

問題一:

現在很多孩子沉迷于玩王者榮耀的遊戲,家長應該如何溝通和應對,才能既不破壞親子關係,又可以引導孩子向正向的愛好發展呢?

問題二:

處於叛逆期和媽媽對抗的小孩(13歲女孩),媽媽這時應該怎麼做?做些啥?

問題三:

青少年喜歡在手機和網路上聊天,有些是認識的同學,有些是不認識的,父母要不要監視手機聊天?應該怎麼樣引導?

問題

有一位群友在群裡談到自己的女兒,下面是聊天記錄。

她不讀不背不寫,又想考試考得好,是天才也做不到啊!可我們家的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

我問她有什麼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業都做完沒?她說都懂。我後來發現既沒做完,做了的也是錯的。這樣的情況出現第一次的時候我就跟她說了,可是情況並沒改觀。直到現在我已失去信心。

小學就有不及格的,到了初中怎麼辦。

我現在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我什麼都不想管她,很消極。

惡性循環了。她越是這樣我越沒有好態度。

說實話我耐性不好。

我從來沒要求她一定要達到一個什麼成績。她至少要自己學會努力,減少差距。

請問澤爸,對於這樣的一個親子關係,您有什麼建議給這位母親,幫助她與女兒形成良好互動呢?

問題五:

男同學表白喜歡她,她就陷進去了,早戀了,父母應該怎麼引導,做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