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創新課、優質課、公開課,我們的課堂教學真的“迷路”了嗎?

課程改革以來,各種課例展示成了教師培訓的主角,各種形式的賽課也花樣迭出,什麼優質課、創新課、研究課、公開課、示範課、同課異構,這樣的課看多了,就和看電視差不多,給人的只是一種娛樂功能,

情節全是假的,看誰投入多少、演技好壞而已。我們的課堂教學真的“迷路”了嗎?

有些名師的課迷失在了哲學、美學等學科叢林中。

不少名師自身素質較高、學術視野也很開闊,他們自覺地閱讀過哲學、美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著作,

具有了一定的跨學科素養,這本是好事,既拓寬了視野又提高了學術修養,但為什麼會偏離教學的正道,且愈來愈遠呢?執教者從文本中摘出一句話,甚至一個詞,無限放大,作為自己觀點的佐證,然後由此生髮開去,展示豐富的材料,把自己的觀點“精彩”地演繹一番,以展示自己的過度研究來博得“深刻”與“獨到”的好評,以自我的標新立異“彰顯”學問的“淵博”。有些名師的課常常讓人困惑無比,
課堂教學不是被當成“炫技”的舞臺,就是被當成運送“道德”的工具。

有些名師的課不僅迷失在了哲學、美學等學科叢林中,而且迷失在了“自我”的小天地裡。

有些教壇新秀的課迷失在了多媒體教學的洪流中。

有些教壇新秀的課自然很是好看,一堂課動用資訊技術的十八般武藝:動畫導入、圖片展示、視頻介紹、音效烘托……形、聲、色俱全,執教者把整節課的全部內容都集中到了課件上,

把要提的問題,要說的話,教學內容、例題、解答過程、練習題,甚至作業都通過螢幕顯示出來。把文本的相關重點、難點在各種連結中都能迅速得到答案。整節課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由原先“人灌”的課變成了“機灌”的課。我們不僅要問,這是在上課還是在看電影?你能把每節課都設計的這樣嗎?這麼多的內容、這麼快的速度,學生看的清、聽的准、記的上、效果好嗎?……

評優課迷失在了追求完美導致的虛假怪圈中。

各種評優課為了追求完美,准備課需要反復演練幾次、十幾次甚至幾十次,校級公開課是教研組全體動員,縣級以上公開課是全校動員、教研人員全程參與。評優課的好壞已不代表個人的教學水準,而是代表一個學校或一個地方的教學水準。評優課越來越講究精雕細刻的形式、套路,越來越變成了完美的、無懈可擊的表演。

這種評優課因刻意追求完美而失去了常態,失去常態,就失去了真實,失去了可學性。評優課不應“優”在老師,而應“優”在學生,老師要在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上多花心思,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演練上下苦功夫。

雖然我們高喊著“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真正主人”的口號,但我們評課的著眼點更多的還是注重教師自身的素養,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師課堂教學環節的處理是否恰當,師生關係是否融洽……我們的出發點似乎都離不開“教師”。

竇桂梅認為,“師道尊嚴”及“傳道、授業、解惑”的影響,我們的教育觀常常是從教師的角度,強調“教”,腦子裡自然想的是“我”的作用,“我”怎麼把學習的知識內容灌進兒童腦子裡。“我”眼前是一個個要學習的任務,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同課異構”簡直有點反教育的味道在裡面。

為什麼要異構?異構主要是看老師的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異”,效果肯定要殊途同歸。我們教學的目的是會學、學會,為什麼要殊途同歸呢?同途同歸又有什麼不好呢?

大家要清楚,“求同存異”是處理國際、國內,社會、經濟、教育等複雜關係的重要原則,為何課堂就例外,偏偏非要“求異”不可呢?有人在總結“同課異構”的好處時,列舉了:互相比較、博採眾長、同伴互助、共同發展,不“同課異構”的課就沒這些功能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同課異構”的主體是誰?明顯是教師。突出的是教材處理之異、教學方法之異、教學策略之異,讓人看的是奇異之法、獨門絕技、劍走偏鋒,這些跟學生有多大關係?“同課異構”重點關注了一個字“教”,其本質是“教”而不是“學”。課改十幾年了,再過多的關注“教”這個字,先進性何在?

“同課異構”到底為哪般?其實這個問題很清楚,就是教育的形式主義在作怪,好像不整出個概念就不叫本事,不搞出個噱頭就不叫工作,不弄出點動靜就不叫能耐,為此,興風作浪,掀起一股股妖風邪氣,搞得教育烏煙瘴氣,在反對“四風”的大形勢下,有意把課堂教學的“異”放大,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還能是什麼,是不是有點反教育的味道在裡邊。

常態課的好壞是決定每位教師教學品質高低的關鍵。

趕時髦、走形式、擺架子的作秀課,費時費力不說,效果孬好不論,單問常態課誰能這樣上?評優課不為常態課做示範到底有多大意義,評優課的最大弊端是課堂為了誰的宗旨出了偏差,讓老師們越來越追逐個人名利、越來越不重視常態課。

課堂教學說穿就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如果在一節課上,老師有意把這些問題遮掩起來,故意把一些毫無思考價值的東西搬出來炫技,這樣的教師良知何在。課堂教學必須從技術回歸科學,從形式回歸內容,從虛假回歸真實,讓教學從具有普遍規律中找到集體突圍的出口。各種評優課都應該加大對優秀常態課的研究和推廣,把評價的目光轉向真正具有實效性的常態教學課上來,這樣的活動才會讓學生真正受益,這樣的活動多多益善。

大道至簡,追求簡單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

化繁為簡是一種大格局、大智慧、大能力,課堂教學其實很簡單:教學目標要簡明,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重點問題足已;教學內容要簡約,把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講透足已;教學環節要簡化,啟發學生思考一兩個有價值問題足已;教學方法要簡便,真正能為學生所用足已;教學媒介要簡單,把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讓學生觀察到足已。

好課,應該是一個刪繁就簡、化難為易、突出特點、大氣磅礴的課;好課,應該是留點時間,留點空間,留點暗示,讓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的課;好課,應該是用文本的“核心知識”培養出一點“核心能力”的課。基礎教育階段一萬多節課,一課一得就能掌握一萬多個核心知識,我們做到了嗎?

當過幾年老師,搞過幾年科研,幹過多年教研,回過頭來思索一下:課堂教學確實沒必要搞得很複雜,複雜的課都是脫離實際的課,複雜的課都不是什麼好課。

師生關係是否融洽……我們的出發點似乎都離不開“教師”。

竇桂梅認為,“師道尊嚴”及“傳道、授業、解惑”的影響,我們的教育觀常常是從教師的角度,強調“教”,腦子裡自然想的是“我”的作用,“我”怎麼把學習的知識內容灌進兒童腦子裡。“我”眼前是一個個要學習的任務,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同課異構”簡直有點反教育的味道在裡面。

為什麼要異構?異構主要是看老師的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異”,效果肯定要殊途同歸。我們教學的目的是會學、學會,為什麼要殊途同歸呢?同途同歸又有什麼不好呢?

大家要清楚,“求同存異”是處理國際、國內,社會、經濟、教育等複雜關係的重要原則,為何課堂就例外,偏偏非要“求異”不可呢?有人在總結“同課異構”的好處時,列舉了:互相比較、博採眾長、同伴互助、共同發展,不“同課異構”的課就沒這些功能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同課異構”的主體是誰?明顯是教師。突出的是教材處理之異、教學方法之異、教學策略之異,讓人看的是奇異之法、獨門絕技、劍走偏鋒,這些跟學生有多大關係?“同課異構”重點關注了一個字“教”,其本質是“教”而不是“學”。課改十幾年了,再過多的關注“教”這個字,先進性何在?

“同課異構”到底為哪般?其實這個問題很清楚,就是教育的形式主義在作怪,好像不整出個概念就不叫本事,不搞出個噱頭就不叫工作,不弄出點動靜就不叫能耐,為此,興風作浪,掀起一股股妖風邪氣,搞得教育烏煙瘴氣,在反對“四風”的大形勢下,有意把課堂教學的“異”放大,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義還能是什麼,是不是有點反教育的味道在裡邊。

常態課的好壞是決定每位教師教學品質高低的關鍵。

趕時髦、走形式、擺架子的作秀課,費時費力不說,效果孬好不論,單問常態課誰能這樣上?評優課不為常態課做示範到底有多大意義,評優課的最大弊端是課堂為了誰的宗旨出了偏差,讓老師們越來越追逐個人名利、越來越不重視常態課。

課堂教學說穿就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如果在一節課上,老師有意把這些問題遮掩起來,故意把一些毫無思考價值的東西搬出來炫技,這樣的教師良知何在。課堂教學必須從技術回歸科學,從形式回歸內容,從虛假回歸真實,讓教學從具有普遍規律中找到集體突圍的出口。各種評優課都應該加大對優秀常態課的研究和推廣,把評價的目光轉向真正具有實效性的常態教學課上來,這樣的活動才會讓學生真正受益,這樣的活動多多益善。

大道至簡,追求簡單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

化繁為簡是一種大格局、大智慧、大能力,課堂教學其實很簡單:教學目標要簡明,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重點問題足已;教學內容要簡約,把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講透足已;教學環節要簡化,啟發學生思考一兩個有價值問題足已;教學方法要簡便,真正能為學生所用足已;教學媒介要簡單,把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讓學生觀察到足已。

好課,應該是一個刪繁就簡、化難為易、突出特點、大氣磅礴的課;好課,應該是留點時間,留點空間,留點暗示,讓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的課;好課,應該是用文本的“核心知識”培養出一點“核心能力”的課。基礎教育階段一萬多節課,一課一得就能掌握一萬多個核心知識,我們做到了嗎?

當過幾年老師,搞過幾年科研,幹過多年教研,回過頭來思索一下:課堂教學確實沒必要搞得很複雜,複雜的課都是脫離實際的課,複雜的課都不是什麼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