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詳細解讀:1944年蘇軍押解5.7萬名德軍戰俘莫斯科遊街

15年後一位德國士兵回憶起那次遊街說,我們就像猴子一樣被別人看著,很不自在。在舉著刺刀的紅軍戰士和哥薩克騎兵的護送下走向克里姆林宮,沿途接受民眾的聲討,儘管民眾不當的攻擊行為被哨兵阻止。

德軍元素苦澀地整理衣冠。

1944的衛國戰爭通過白俄羅斯戰役,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蘇聯紅軍從被動防禦徹底轉入主動進攻,

此時蘇聯將贏得戰爭的勝利已成定局。為了展示蘇聯抗擊德軍的巨大勝利和鼓舞國內士氣,蘇聯決定在莫斯科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德軍戰俘遊街。

1944年7月17日莫斯科規模空前的德軍戰俘遊街正式開始。這次遊街的德軍戰俘主要為白俄羅斯方面軍向莫斯科押送的德軍戰俘組成,

共57000人。整個戰俘隊伍共分成了90個方隊,綿延達3公里以上。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被俘的19名的德軍將軍,他們穿著軍服佩帶勳章,作為蘇軍作戰的重大勝利成為當日遊街展示的重點。

遊街的俘虜們身穿長滿了蝨子的骯髒軍服,破衣爛衫地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當時氣溫高達40度,數千名俘虜虛脫。由於前一天給俘虜吃的食物有問題,許多俘虜嚴重腹瀉,一些人來不及上廁所就拉在了柏油馬路上,可是押解人員卻批評德軍俘虜沒教養。

遊街時數千人高喊''希特勒完蛋''等口號,並向德軍俘虜吐口水,一些俘虜遊街時還被旁邊激動的婦女打傷。但也有一些婦女臉上露出同情。 整個遊街持續了6個小時,之後隊伍在離克里姆林宮不遠處解散,俘虜們被撞上列車運往蘇聯各座集中營。

隨後蘇聯方面出動曬水車,用肥皂水將德軍戰俘走過的道路進行了清洗,象徵著德國人給蘇聯留下的一切骯髒與屈辱,從此被徹底洗刷。

這次大型活動是提前通知民眾的。1944年7月7日早7時和8時,莫斯科廣播電臺先後兩次廣播緊急通告:當天蘇軍將士將押解大批德國戰俘穿越莫斯科市區,將他們向新的地方轉移。

在莫斯科軍區司令阿爾捷米耶夫上將統一指揮下,德軍戰俘于這天上午11時在市西北狄納莫跑馬場和霍登大地集結完畢,兵分兩路,分別向庫爾斯克、薩維洛夫斯克和里加火車站進發。沿這一路線行進的戰俘總共4.2萬人,其中有1個軍官佇列,共有1227名將校級軍官(包括19名將軍、6名上校和中校),行進時間歷時2小時25分;

沿另一路線行進的戰俘總共有1.56萬人。當晚7時,近6萬德軍俘虜在3個火車站分乘25列悶罐車去往新的目的地。

二戰結束後,這些德軍俘虜相繼獲釋,重回祖國。對他們而言,1944年7月17日是個永遠難忘的日子。多年後,這些俘虜中一個名叫赫爾穆特的三等兵還曾心有餘悸地回憶起那天的情景:“天剛濛濛亮,我們就被急促嘹亮的號角聲驚醒,一骨碌爬起來。這天早飯蘇軍好像格外優待,讓我們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然後整隊,向莫斯科城裡走去。因為不知道去幹什麼,又去向何方,大家都提心吊膽。我們列隊走在莫斯科大街,只見街道兩旁黑壓壓的圍觀人群,憤怒的口號聲此起彼伏。當時我害怕極了,心裡直犯嘀咕,這一準是要把我們當街示眾,而後拉去槍斃。”

而當年親眼目睹這一場景的莫斯科人如今大多已經過世,健在者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依舊如數家珍。一名叫烏裡卡拉的老婦人當時只有12歲。她回憶說,德國鬼子在蘇聯領土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罪不可赦。而如今面前這些俘虜即使是像牲口一樣被驅趕,能保全性命也算是萬幸。圍觀人群不時地振臂高呼:“希特勒完蛋了!”俘虜隊伍裡的死硬分子好像還不肯認輸,有人高聲應道:“不!”

許多目擊者在世時也都曾向自己的後人講述過這段難忘的經歷。一名叫拉娜的女士說,她母親生前曾給她講過當年無意中見證過的一個難忘的場面。拉娜說:“7月17日這天,我母親在薩莫捷奇廣場逗留了好幾個鐘頭。當時她看見有人沖路過的德國俘虜吐唾沫,高聲叫駡,但也有人往俘虜隊伍裡投擲大麵包。

母親動情地說,我們原本對眼前這些在這場歷史的搏殺中得以倖存的殘兵敗將充滿仇恨和好奇。然而,此刻這一切卻又被我們俄羅斯民族所特有的那種對弱者的憐憫所沖淡。”

1944年7月17日的大遊行,毫無疑問是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導演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其“閃電戰”成果。

軍事歷史學家卡爾-海因茨·弗裡澤爾將這場公開遊街示眾稱作違反戰爭法的“古老勝利遊行”。另一方面,由於史達林想炫耀多多益善的戰俘,所以這場遊行也保住了大批俘虜的性命。假若沒有這次特殊的需要,要在1944年夏季的前線保住性命,機會並不大。

近6萬名德國戰俘的來源 巴格拉季昂行動戰役中俘獲的。

巴格拉季昂行動( 取自于俄羅斯將軍巴格拉季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四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

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及其屬下3個集團軍包括第4集團軍、第3裝甲集團軍及第9集團軍的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國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 德國 20萬陣亡或被俘。

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赫爾曼·卡根霍姿 說道:“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的崩潰後,德國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聯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花邊新聞1:

對於這次大規模遊行,儘管官方廣而告之,可是受到新聞傳播條件的限制,避免不了有些人暫時不明真相,小範圍有謠言傳播,“德國鬼子進城了!好多好多啊!”個別莫斯科人立時陷於一片恐慌。哈哈。

花邊新聞2:蘇聯用納粹戰俘遊行或成刺殺希特勒導火索

史達林的勝利遊行也在德國產生影響。德軍內部的不少抵抗運動成員認識到,希特勒的瘋狂指令是導致中央集團軍群覆滅的一個原因。這些人(如親眼目睹戰敗全過程及其後果的第2集團軍參謀長亨甯·馮·特雷斯科)也意識到,此時已不再事關勝敗與否,而只涉及在帝國陷落前發出有良知的信號。

有鑑於此,特雷斯科向同伴克勞斯·申克·馮·施陶芬貝格發出請求:“必須實施刺殺行動,不顧一切代價。即便失敗,也必須在柏林採取行動。因為重要的不再是實際目的,而是德國抵抗運動敢於在世界和歷史面前冒生命危險邁出決定性一步。其他一切都無關緊要。”

附加1:

1944年6萬德軍戰俘遊街為何引莫斯科市民恐慌

1944年6萬德軍戰俘遊街為何引莫斯科市民恐慌

7月17日晨,莫斯科市內風傳一則驚人消息:“德國鬼子進城了!好多好多啊!”這消息不啻重磅炸彈,莫斯科人立時陷於一片恐慌。

其實,這是被蘇軍俘獲的數萬德軍戰俘被蘇聯紅軍押解著在莫斯科市區“遊街”,接著穿越全城,最後被轉運至千里之外的戰俘營。

直到這時,莫斯科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最初的擔心只是虛驚一場。這也難怪,這天上午早在他們聽到廣播之前,莫斯科街頭就已來了很多德國大兵,差不多有6萬之眾!

附加2:“巴格季拉昂行動”

同年6月22日,蘇聯紅軍展開“巴格季拉昂行動”。短短幾天內,他們就擊潰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到7月10日紅軍徹底消滅明斯克包圍圈內的德軍時,中央集團軍群至少損失了26萬官兵。數十萬德軍在隨後的蘇軍攻勢中喪生。“巴格季拉昂行動”也被視為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第4集團軍的覆滅是典型的決策失敗,希特勒試圖通過這些決策阻止東線被突破。他沒有立即撤回在人力和物力上完全處於弱勢的部隊並建立靈活的防守陣線,反而下令堅守陣地。大批部隊被逼入莫吉廖夫和奧爾沙等地,最終彈盡糧絕而亡。

最終,13師的殘餘力量向別列津納河挺進。早在1812年,這條河就決定了拿破崙及其“大兵團”的命運。當時,這位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逃脫了俄軍設下的陷阱。雖然拿破崙犧牲了後衛部隊和大部分後勤部隊,卻通過為數不多的橋樑將近衛軍和部分未受損傷的部隊帶到河對岸。

1944年7月,“一支約60公里長的車隊(常常是兩三輛車並行)緩慢地”向別列津納河進發。一份戰鬥報告寫到:“所有人都向橋頭擠去,只有少數抵達對岸。”1812年法國人受到的是持續的哥薩克騎兵攻擊,而1944年挫殺德軍士氣的則是蘇軍戰機。德軍通過本國空軍解圍早已沒有可能。

當年拿破崙在別列津納河西岸主要是與饑餓和寒冷作鬥爭,而渡河成功的德軍發現,強大的蘇軍部隊已經搶在他們前面。一名倖存者說:“陣地背後是一片令人恐懼的景象。差不多1公里長的軍用高速公路上覆蓋著被擊毀的車輛,被殺士兵的殘肢斷臂散落其中。”

第4集團軍餘部最終被向西擠入3個包圍圈。此時距離德軍其他陣地已遠達170公里,由於缺少燃料,德軍將火炮和坦克炸毀,彈藥和給養也已耗盡。

到7月13日,德軍大部已被逐個消滅。單個或小股德軍士兵試圖衝破紅軍和遊擊隊員建立的包圍圈。 由於得到波蘭東部烏克蘭裔平民的支持,總共約1.5萬德軍官兵向西成功突破重圍。

但紅軍的進攻並不令上面滿意,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的斥責表明了這一點。“對被包圍敵軍的掃蕩進行得令人驚訝的緩慢和無組織。”紮哈羅夫上將說,責任在於一些蘇軍高級指揮官“消極和優柔寡斷的行為”。

儘管如此,史達林仍下令將盡可能多的俘虜帶至莫斯科參加勝利遊行。他不只想向西方盟友發出信號——後者在諾曼地登陸後遠未達成預定目標,這位元克宮之主還要向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德國盟友示意,如果它們繼續站在希特勒一邊,迎接它們的將是何種命運。

7月17日在莫斯科遊行的德軍俘虜被分為2個方陣。德軍高官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很多士兵在腹瀉,因為遊行開始前不久,已經忍受多日饑餓的他們才第一次吃東西。遊行隊伍走過後,不得不派出清潔車進行清掃。德軍司令官隨後被拘禁在莫斯科的一所監獄,其餘俘虜則被分散到不同的戰俘營。而他們中的25%已在運送過程中因疲勞過度死亡。

將他們向新的地方轉移。

在莫斯科軍區司令阿爾捷米耶夫上將統一指揮下,德軍戰俘于這天上午11時在市西北狄納莫跑馬場和霍登大地集結完畢,兵分兩路,分別向庫爾斯克、薩維洛夫斯克和里加火車站進發。沿這一路線行進的戰俘總共4.2萬人,其中有1個軍官佇列,共有1227名將校級軍官(包括19名將軍、6名上校和中校),行進時間歷時2小時25分;

沿另一路線行進的戰俘總共有1.56萬人。當晚7時,近6萬德軍俘虜在3個火車站分乘25列悶罐車去往新的目的地。

二戰結束後,這些德軍俘虜相繼獲釋,重回祖國。對他們而言,1944年7月17日是個永遠難忘的日子。多年後,這些俘虜中一個名叫赫爾穆特的三等兵還曾心有餘悸地回憶起那天的情景:“天剛濛濛亮,我們就被急促嘹亮的號角聲驚醒,一骨碌爬起來。這天早飯蘇軍好像格外優待,讓我們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然後整隊,向莫斯科城裡走去。因為不知道去幹什麼,又去向何方,大家都提心吊膽。我們列隊走在莫斯科大街,只見街道兩旁黑壓壓的圍觀人群,憤怒的口號聲此起彼伏。當時我害怕極了,心裡直犯嘀咕,這一準是要把我們當街示眾,而後拉去槍斃。”

而當年親眼目睹這一場景的莫斯科人如今大多已經過世,健在者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依舊如數家珍。一名叫烏裡卡拉的老婦人當時只有12歲。她回憶說,德國鬼子在蘇聯領土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罪不可赦。而如今面前這些俘虜即使是像牲口一樣被驅趕,能保全性命也算是萬幸。圍觀人群不時地振臂高呼:“希特勒完蛋了!”俘虜隊伍裡的死硬分子好像還不肯認輸,有人高聲應道:“不!”

許多目擊者在世時也都曾向自己的後人講述過這段難忘的經歷。一名叫拉娜的女士說,她母親生前曾給她講過當年無意中見證過的一個難忘的場面。拉娜說:“7月17日這天,我母親在薩莫捷奇廣場逗留了好幾個鐘頭。當時她看見有人沖路過的德國俘虜吐唾沫,高聲叫駡,但也有人往俘虜隊伍裡投擲大麵包。

母親動情地說,我們原本對眼前這些在這場歷史的搏殺中得以倖存的殘兵敗將充滿仇恨和好奇。然而,此刻這一切卻又被我們俄羅斯民族所特有的那種對弱者的憐憫所沖淡。”

1944年7月17日的大遊行,毫無疑問是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導演的,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其“閃電戰”成果。

軍事歷史學家卡爾-海因茨·弗裡澤爾將這場公開遊街示眾稱作違反戰爭法的“古老勝利遊行”。另一方面,由於史達林想炫耀多多益善的戰俘,所以這場遊行也保住了大批俘虜的性命。假若沒有這次特殊的需要,要在1944年夏季的前線保住性命,機會並不大。

近6萬名德國戰俘的來源 巴格拉季昂行動戰役中俘獲的。

巴格拉季昂行動( 取自于俄羅斯將軍巴格拉季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四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

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及其屬下3個集團軍包括第4集團軍、第3裝甲集團軍及第9集團軍的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國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 德國 20萬陣亡或被俘。

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赫爾曼·卡根霍姿 說道:“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的崩潰後,德國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聯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花邊新聞1:

對於這次大規模遊行,儘管官方廣而告之,可是受到新聞傳播條件的限制,避免不了有些人暫時不明真相,小範圍有謠言傳播,“德國鬼子進城了!好多好多啊!”個別莫斯科人立時陷於一片恐慌。哈哈。

花邊新聞2:蘇聯用納粹戰俘遊行或成刺殺希特勒導火索

史達林的勝利遊行也在德國產生影響。德軍內部的不少抵抗運動成員認識到,希特勒的瘋狂指令是導致中央集團軍群覆滅的一個原因。這些人(如親眼目睹戰敗全過程及其後果的第2集團軍參謀長亨甯·馮·特雷斯科)也意識到,此時已不再事關勝敗與否,而只涉及在帝國陷落前發出有良知的信號。

有鑑於此,特雷斯科向同伴克勞斯·申克·馮·施陶芬貝格發出請求:“必須實施刺殺行動,不顧一切代價。即便失敗,也必須在柏林採取行動。因為重要的不再是實際目的,而是德國抵抗運動敢於在世界和歷史面前冒生命危險邁出決定性一步。其他一切都無關緊要。”

附加1:

1944年6萬德軍戰俘遊街為何引莫斯科市民恐慌

1944年6萬德軍戰俘遊街為何引莫斯科市民恐慌

7月17日晨,莫斯科市內風傳一則驚人消息:“德國鬼子進城了!好多好多啊!”這消息不啻重磅炸彈,莫斯科人立時陷於一片恐慌。

其實,這是被蘇軍俘獲的數萬德軍戰俘被蘇聯紅軍押解著在莫斯科市區“遊街”,接著穿越全城,最後被轉運至千里之外的戰俘營。

直到這時,莫斯科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最初的擔心只是虛驚一場。這也難怪,這天上午早在他們聽到廣播之前,莫斯科街頭就已來了很多德國大兵,差不多有6萬之眾!

附加2:“巴格季拉昂行動”

同年6月22日,蘇聯紅軍展開“巴格季拉昂行動”。短短幾天內,他們就擊潰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到7月10日紅軍徹底消滅明斯克包圍圈內的德軍時,中央集團軍群至少損失了26萬官兵。數十萬德軍在隨後的蘇軍攻勢中喪生。“巴格季拉昂行動”也被視為德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

第4集團軍的覆滅是典型的決策失敗,希特勒試圖通過這些決策阻止東線被突破。他沒有立即撤回在人力和物力上完全處於弱勢的部隊並建立靈活的防守陣線,反而下令堅守陣地。大批部隊被逼入莫吉廖夫和奧爾沙等地,最終彈盡糧絕而亡。

最終,13師的殘餘力量向別列津納河挺進。早在1812年,這條河就決定了拿破崙及其“大兵團”的命運。當時,這位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逃脫了俄軍設下的陷阱。雖然拿破崙犧牲了後衛部隊和大部分後勤部隊,卻通過為數不多的橋樑將近衛軍和部分未受損傷的部隊帶到河對岸。

1944年7月,“一支約60公里長的車隊(常常是兩三輛車並行)緩慢地”向別列津納河進發。一份戰鬥報告寫到:“所有人都向橋頭擠去,只有少數抵達對岸。”1812年法國人受到的是持續的哥薩克騎兵攻擊,而1944年挫殺德軍士氣的則是蘇軍戰機。德軍通過本國空軍解圍早已沒有可能。

當年拿破崙在別列津納河西岸主要是與饑餓和寒冷作鬥爭,而渡河成功的德軍發現,強大的蘇軍部隊已經搶在他們前面。一名倖存者說:“陣地背後是一片令人恐懼的景象。差不多1公里長的軍用高速公路上覆蓋著被擊毀的車輛,被殺士兵的殘肢斷臂散落其中。”

第4集團軍餘部最終被向西擠入3個包圍圈。此時距離德軍其他陣地已遠達170公里,由於缺少燃料,德軍將火炮和坦克炸毀,彈藥和給養也已耗盡。

到7月13日,德軍大部已被逐個消滅。單個或小股德軍士兵試圖衝破紅軍和遊擊隊員建立的包圍圈。 由於得到波蘭東部烏克蘭裔平民的支持,總共約1.5萬德軍官兵向西成功突破重圍。

但紅軍的進攻並不令上面滿意,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的斥責表明了這一點。“對被包圍敵軍的掃蕩進行得令人驚訝的緩慢和無組織。”紮哈羅夫上將說,責任在於一些蘇軍高級指揮官“消極和優柔寡斷的行為”。

儘管如此,史達林仍下令將盡可能多的俘虜帶至莫斯科參加勝利遊行。他不只想向西方盟友發出信號——後者在諾曼地登陸後遠未達成預定目標,這位元克宮之主還要向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德國盟友示意,如果它們繼續站在希特勒一邊,迎接它們的將是何種命運。

7月17日在莫斯科遊行的德軍俘虜被分為2個方陣。德軍高官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很多士兵在腹瀉,因為遊行開始前不久,已經忍受多日饑餓的他們才第一次吃東西。遊行隊伍走過後,不得不派出清潔車進行清掃。德軍司令官隨後被拘禁在莫斯科的一所監獄,其餘俘虜則被分散到不同的戰俘營。而他們中的25%已在運送過程中因疲勞過度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