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詩的聲音:葉嘉瑩先生講杜甫(二)

“要把你的聲音給這首詩!”今天,我們來聽聽葉先生講述中國詩歌的聲音吧!

詩的聲音

文/葉嘉瑩

上次我們講到杜甫詩是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集大成。而近體詩是非常講究聲音格律的。我想在正式開始講杜甫的具體作品之前,先講講我對中國詩歌的“聲音”的看法。

我在講中國詩歌吟誦與興發感動之間的關係時曾經說過,聲音是非常重要的,連西方教詩的人都說“要把你的聲音給這首詩”。你要用自己的口,把詩讀誦出來,

而中國古代還講究吟唱,《周禮·春官·宗伯》中就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的話,就是說,要背,要吟誦。這個傳統由來已久,所以從《詩經》、《離騷》開始,中國所有的古典詩歌都是可以吟誦的。這些古典詩歌雖然可以吟誦,但最早的時候沒有“四聲”的講究。“四聲”就是平、上、去、入,而且還要分陰陽,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可以有八種聲音。廣東朋友跟我說,他們可以分出九種聲音來,
我不會說廣東話,不能夠分辨。“四聲”是怎麼發現的呢?那是在中國魏晉的時候,佛教流行,人們要翻譯佛經,佛經中有很多梵文,我的別號叫“迦陵”,“迦陵”的梵文是什麼?是“迦陵頻伽”,我怎麼取了一個梵文的名字呢,這裡面有一段因緣,今天沒有時間講了。因為佛經也是講唱誦的,所以那個時候人們開始注意讀音。

我曾經到一座廟裡講過陶淵明的《飲酒》詩。那座廟裡的客房是靠西邊的,

僧人們每天在東邊的大殿裡唱誦。他們都起得很早,天不亮就開始唱誦。我很好奇,也很早就起來聽他們唱誦。大殿裡面晨光熹微,非常美麗。我寫了一首詩:

陶潛詩借酒為名,

絕世無親慨六經。

卻聽梵音思禮樂,

人天悲願入蒼冥。

因為我在廟裡講的是陶淵明的《飲酒》詩,其實,陶淵明的《飲酒》詩只是借“飲酒”做詩的題目,他不是真的想飲酒,詩裡面寫的都是他對人生的思索和考量。

所以我說“陶潛詩借酒為名”。《飲酒》詩的最後一首中說,“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陶淵明說,絕世之下,對於中國的六經沒有一個人再去誦讀了,所以“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這說的是孔子,“彌縫”,就是把破碎的禮樂整合起來,再使它歸於古代的純正。這就是杜甫說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絕世無親慨六經”,絕世之下沒有人再親近六經,“慨六經”,我為這六經而慨歎。
“卻聽梵音思禮樂”,我聽著僧人們梵唱的聲音,突然想到了孔子說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篇》)。說到做人,孔子的理想是,你先要讀詩,養成一種敏銳的、善感的、關懷的,不但關懷人類,而且關懷草木鳥獸的這一份關懷的愛心。“興於詩”,是詩歌使你的心靈沒有僵硬,沒有死去;“立於禮”,你想要保持住你的一顆善良的心,就要守住禮法。可是你如果把禮法當作囚籠,當作一種限制,那你雖然守住了禮法,但是你不快樂。所以要“成于樂”,是音樂使你的希望真的完成了,你在遵守禮法之中能有一種快樂、一種和諧。這就是禮樂之為樂。古人在聚會時,“金聲而玉振之”(《孟子·萬章下》),先敲鐘後擊磬,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然後再開會,所以在會議上不至於爭吵。

我住的那座廟裡,僧人在講佛經以前,先要唱誦,也要擊鼓敲磬。我從西邊的客房向東邊的大殿走,一路上都可以聽到梵唱的聲音。我聽了梵唱的聲音,就想起了孔子所說的“禮樂”的教化。“人天悲願入蒼冥”,“人天悲願”,孔子所說的永遠是在現實之中的事情。子路問孔子,“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問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篇》)?孔子是要讓人們認清現實,把現實之中的事情做好了以後再說其他的。孔子也沒有否定超現實的世界,他只是說那不可知的歸於不可知,你先把現在你應該做的做好。可是,佛家講有一種超越于現實的東西,孔子的“汲汲魯中叟”的願望,釋迦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救世的願望,都是出於一種悲心,悲天憫人,他們看到了眾生的愚昧、眾生的痛苦、眾生的罪惡,所以我說“悲願”,是由於悲天憫人而生出來的一種願望,這種從悲憫之中生出來的願望“入蒼冥”,都隨著梵唱的聲音飄到天上去了。

我聽著梵唱的聲音,走進了佛堂。僧人們每天早晨梵唱的是什麼?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一部很長的經書。你打開《華嚴經》的第一篇,看一看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拼音!告訴你這個字怎麼讀,那個字怎麼念。所以你要知道,當佛教梵文的翻譯傳入中國以後,由於中國人要找到那種梵文的聲音,所以中國人才開始注意到拼音,注意到字可以用拼音來注出它的讀音,也才注意到“四聲”。注意到“四聲”之後,詩人們就發現,如果一句詩中的字都是一個聲調就不好聽,比如說:“溪西雞齊啼”,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看懂,早晨,水那邊的雞都叫了,可是這一句你念起來,不好聽。所以詩人們就有一種反省,詩要怎麼作?一句中的字要有平仄聲的間隔,這樣在聲調上才好聽。於是到了南朝,沈約有《四聲論》,定了平仄的四聲。如果用現在我們國語的讀音來說,第一聲是陰平,第二聲是陽平,第三聲是上聲,第四聲是去聲。可是中國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和現在的國語的四聲不同。總而言之,中國人是從佛經的翻譯注意到了四聲。

一個朋友跟我說:“我有作詩的衝動,但是沒有受過作詩的訓練。”這真的是很可惜。你們願意學作詩,我當然非常高興。但是我要勸大家,如果想要學作舊詩,一定要先把字的平仄弄清楚,而且要注意節奏、聲調、押韻。你們可能覺得很困難,我告訴你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曾經跟我的學生說過,你如果想要學作詩,那你至少先要背一百首詩,要背得滾瓜爛熟,然後你再開筆作詩。不然的話,你真的是掌握不了舊詩的聲韻。楊振寧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教小孩子學習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他還不理解的時候先讓他學會。”比如說讓小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你就只管讓他背好了,你不用跟他比劃,告訴他這是兩個,兩個和兩個加在一起就是四個,不用這樣,你就讓他背,他背熟了自然就會了。成年人學習時,就像《聖經》上所說的,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子就糟糕了,很多成年人看一首詩,不是直接地去體會,而是去查典故,查作者的生平。其實,你不用管那些,你就直接背好了。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詩的格律。我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格式,很容易記住。我用一條橫線(—)代表平聲,用一條分隔號(∣)代表仄聲。五言詩的A式:— — —∣∣,∣∣∣— —。B式:∣∣— —∣,— —∣∣—。大家只要記住這兩個格式就可以了。你如果作一首五言絕句,你就把A式和B式連接起來:— — —∣∣,∣∣∣— —。∣∣— —∣,— —∣∣—。這就是一首五言絕句的格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就叫做“平起”,“平起”不是指第一個字是平聲。如果把B式和A式連接起來:∣∣— —∣,— —∣∣—。— — —∣∣,∣∣∣— —。因為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所以這是“仄起”的五言絕句的格律。說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要提問了,如果作七言詩怎麼辦呢?七言不是比五言多兩個字嗎?這兩個字加在哪裡呢?要加在前面。“— —”前面加“∣∣”,“∣∣”前面加“— —”,很簡單。七言詩的A式就是:∣∣— — —∣∣,— —∣∣∣— —。B式:— —∣∣— —∣,∣∣— —∣∣—。七言詩AB是仄起式,BA是平起式。律詩的格律是什麼樣子呢?就是ABAB,把絕句再重複一次就是律詩了。這就是近體詩的格律。

(宋文彬整理)

葉嘉瑩,號迦陵。生於燕京舊家,40年代畢業于輔仁大學國文系,為詩詞名家顧隨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在臺灣大學任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大學任兼職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並曾在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訪問講學。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89年退休後,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陸曾在多所院校講學,並被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聘為客座教授,及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現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迦陵論詞叢稿》、《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谿詞說》、《唐宋詞十七講》等數十種。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責任編輯:林丹丹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當作一種限制,那你雖然守住了禮法,但是你不快樂。所以要“成于樂”,是音樂使你的希望真的完成了,你在遵守禮法之中能有一種快樂、一種和諧。這就是禮樂之為樂。古人在聚會時,“金聲而玉振之”(《孟子·萬章下》),先敲鐘後擊磬,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然後再開會,所以在會議上不至於爭吵。

我住的那座廟裡,僧人在講佛經以前,先要唱誦,也要擊鼓敲磬。我從西邊的客房向東邊的大殿走,一路上都可以聽到梵唱的聲音。我聽了梵唱的聲音,就想起了孔子所說的“禮樂”的教化。“人天悲願入蒼冥”,“人天悲願”,孔子所說的永遠是在現實之中的事情。子路問孔子,“敢問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問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篇》)?孔子是要讓人們認清現實,把現實之中的事情做好了以後再說其他的。孔子也沒有否定超現實的世界,他只是說那不可知的歸於不可知,你先把現在你應該做的做好。可是,佛家講有一種超越于現實的東西,孔子的“汲汲魯中叟”的願望,釋迦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救世的願望,都是出於一種悲心,悲天憫人,他們看到了眾生的愚昧、眾生的痛苦、眾生的罪惡,所以我說“悲願”,是由於悲天憫人而生出來的一種願望,這種從悲憫之中生出來的願望“入蒼冥”,都隨著梵唱的聲音飄到天上去了。

我聽著梵唱的聲音,走進了佛堂。僧人們每天早晨梵唱的是什麼?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一部很長的經書。你打開《華嚴經》的第一篇,看一看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拼音!告訴你這個字怎麼讀,那個字怎麼念。所以你要知道,當佛教梵文的翻譯傳入中國以後,由於中國人要找到那種梵文的聲音,所以中國人才開始注意到拼音,注意到字可以用拼音來注出它的讀音,也才注意到“四聲”。注意到“四聲”之後,詩人們就發現,如果一句詩中的字都是一個聲調就不好聽,比如說:“溪西雞齊啼”,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看懂,早晨,水那邊的雞都叫了,可是這一句你念起來,不好聽。所以詩人們就有一種反省,詩要怎麼作?一句中的字要有平仄聲的間隔,這樣在聲調上才好聽。於是到了南朝,沈約有《四聲論》,定了平仄的四聲。如果用現在我們國語的讀音來說,第一聲是陰平,第二聲是陽平,第三聲是上聲,第四聲是去聲。可是中國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和現在的國語的四聲不同。總而言之,中國人是從佛經的翻譯注意到了四聲。

一個朋友跟我說:“我有作詩的衝動,但是沒有受過作詩的訓練。”這真的是很可惜。你們願意學作詩,我當然非常高興。但是我要勸大家,如果想要學作舊詩,一定要先把字的平仄弄清楚,而且要注意節奏、聲調、押韻。你們可能覺得很困難,我告訴你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曾經跟我的學生說過,你如果想要學作詩,那你至少先要背一百首詩,要背得滾瓜爛熟,然後你再開筆作詩。不然的話,你真的是掌握不了舊詩的聲韻。楊振寧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教小孩子學習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他還不理解的時候先讓他學會。”比如說讓小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你就只管讓他背好了,你不用跟他比劃,告訴他這是兩個,兩個和兩個加在一起就是四個,不用這樣,你就讓他背,他背熟了自然就會了。成年人學習時,就像《聖經》上所說的,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子就糟糕了,很多成年人看一首詩,不是直接地去體會,而是去查典故,查作者的生平。其實,你不用管那些,你就直接背好了。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詩的格律。我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格式,很容易記住。我用一條橫線(—)代表平聲,用一條分隔號(∣)代表仄聲。五言詩的A式:— — —∣∣,∣∣∣— —。B式:∣∣— —∣,— —∣∣—。大家只要記住這兩個格式就可以了。你如果作一首五言絕句,你就把A式和B式連接起來:— — —∣∣,∣∣∣— —。∣∣— —∣,— —∣∣—。這就是一首五言絕句的格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就叫做“平起”,“平起”不是指第一個字是平聲。如果把B式和A式連接起來:∣∣— —∣,— —∣∣—。— — —∣∣,∣∣∣— —。因為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所以這是“仄起”的五言絕句的格律。說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要提問了,如果作七言詩怎麼辦呢?七言不是比五言多兩個字嗎?這兩個字加在哪裡呢?要加在前面。“— —”前面加“∣∣”,“∣∣”前面加“— —”,很簡單。七言詩的A式就是:∣∣— — —∣∣,— —∣∣∣— —。B式:— —∣∣— —∣,∣∣— —∣∣—。七言詩AB是仄起式,BA是平起式。律詩的格律是什麼樣子呢?就是ABAB,把絕句再重複一次就是律詩了。這就是近體詩的格律。

(宋文彬整理)

葉嘉瑩,號迦陵。生於燕京舊家,40年代畢業于輔仁大學國文系,為詩詞名家顧隨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在臺灣大學任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大學任兼職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並曾在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訪問講學。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89年退休後,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陸曾在多所院校講學,並被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聘為客座教授,及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現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迦陵論詞叢稿》、《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谿詞說》、《唐宋詞十七講》等數十種。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責任編輯:林丹丹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