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詩的聲音:葉嘉瑩先生講杜甫(二)

“要把你的聲音給這首詩!”今天, 我們來聽聽葉先生講述中國詩歌的聲音吧!

詩的聲音

文/葉嘉瑩

上次我們講到杜甫詩是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集大成。

而近體詩是非常講究聲音格律的。 我想在正式開始講杜甫的具體作品之前, 先講講我對中國詩歌的“聲音”的看法。

我在講中國詩歌吟誦與興發感動之間的關係時曾經說過, 聲音是非常重要的, 連西方教詩的人都說“要把你的聲音給這首詩”。 你要用自己的口, 把詩讀誦出來, 而中國古代還講究吟唱, 《周禮·春官·宗伯》中就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 興、道、諷、誦、言、語”的話, 就是說, 要背, 要吟誦。 這個傳統由來已久, 所以從《詩經》、《離騷》開始, 中國所有的古典詩歌都是可以吟誦的。 這些古典詩歌雖然可以吟誦, 但最早的時候沒有“四聲”的講究。 “四聲”就是平、上、去、入, 而且還要分陰陽, 陰平、陽平, 陰上、陽上, 陰去、陽去, 陰入、陽入,

可以有八種聲音。 廣東朋友跟我說, 他們可以分出九種聲音來, 我不會說廣東話, 不能夠分辨。 “四聲”是怎麼發現的呢?那是在中國魏晉的時候, 佛教流行, 人們要翻譯佛經, 佛經中有很多梵文, 我的別號叫“迦陵”, “迦陵”的梵文是什麼?是“迦陵頻伽”, 我怎麼取了一個梵文的名字呢, 這裡面有一段因緣, 今天沒有時間講了。 因為佛經也是講唱誦的, 所以那個時候人們開始注意讀音。

我曾經到一座廟裡講過陶淵明的《飲酒》詩。 那座廟裡的客房是靠西邊的, 僧人們每天在東邊的大殿裡唱誦。 他們都起得很早, 天不亮就開始唱誦。 我很好奇, 也很早就起來聽他們唱誦。 大殿裡面晨光熹微, 非常美麗。 我寫了一首詩:

陶潛詩借酒為名,

絕世無親慨六經。

卻聽梵音思禮樂,

人天悲願入蒼冥。

因為我在廟裡講的是陶淵明的《飲酒》詩, 其實, 陶淵明的《飲酒》詩只是借“飲酒”做詩的題目, 他不是真的想飲酒, 詩裡面寫的都是他對人生的思索和考量。 所以我說“陶潛詩借酒為名”。 《飲酒》詩的最後一首中說, “如何絕世下, 六籍無一親”, 陶淵明說, 絕世之下, 對於中國的六經沒有一個人再去誦讀了, 所以“汲汲魯中叟, 彌縫使其淳”, 這說的是孔子, “彌縫”, 就是把破碎的禮樂整合起來, 再使它歸於古代的純正。 這就是杜甫說的“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 “絕世無親慨六經”, 絕世之下沒有人再親近六經, “慨六經”, 我為這六經而慨歎。 “卻聽梵音思禮樂”, 我聽著僧人們梵唱的聲音, 突然想到了孔子說的:“興于詩,

立于禮, 成于樂”(《論語·泰伯篇》)。 說到做人, 孔子的理想是, 你先要讀詩, 養成一種敏銳的、善感的、關懷的, 不但關懷人類, 而且關懷草木鳥獸的這一份關懷的愛心。 “興於詩”, 是詩歌使你的心靈沒有僵硬, 沒有死去;“立於禮”, 你想要保持住你的一顆善良的心, 就要守住禮法。 可是你如果把禮法當作囚籠, 當作一種限制, 那你雖然守住了禮法, 但是你不快樂。 所以要“成于樂”, 是音樂使你的希望真的完成了, 你在遵守禮法之中能有一種快樂、一種和諧。 這就是禮樂之為樂。 古人在聚會時, “金聲而玉振之”(《孟子·萬章下》), 先敲鐘後擊磬, 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 然後再開會, 所以在會議上不至於爭吵。

我住的那座廟裡, 僧人在講佛經以前,

先要唱誦, 也要擊鼓敲磬。 我從西邊的客房向東邊的大殿走, 一路上都可以聽到梵唱的聲音。 我聽了梵唱的聲音, 就想起了孔子所說的“禮樂”的教化。 “人天悲願入蒼冥”, “人天悲願”, 孔子所說的永遠是在現實之中的事情。 子路問孔子, “敢問死”?孔子說, “未知生, 焉知死”?問鬼神, 孔子說,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論語·先進篇》)?孔子是要讓人們認清現實, 把現實之中的事情做好了以後再說其他的。 孔子也沒有否定超現實的世界, 他只是說那不可知的歸於不可知, 你先把現在你應該做的做好。 可是, 佛家講有一種超越于現實的東西, 孔子的“汲汲魯中叟”的願望, 釋迦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救世的願望, 都是出於一種悲心, 悲天憫人, 他們看到了眾生的愚昧、眾生的痛苦、眾生的罪惡, 所以我說“悲願”,是由於悲天憫人而生出來的一種願望,這種從悲憫之中生出來的願望“入蒼冥”,都隨著梵唱的聲音飄到天上去了。

我聽著梵唱的聲音,走進了佛堂。僧人們每天早晨梵唱的是什麼?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一部很長的經書。你打開《華嚴經》的第一篇,看一看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拼音!告訴你這個字怎麼讀,那個字怎麼念。所以你要知道,當佛教梵文的翻譯傳入中國以後,由於中國人要找到那種梵文的聲音,所以中國人才開始注意到拼音,注意到字可以用拼音來注出它的讀音,也才注意到“四聲”。注意到“四聲”之後,詩人們就發現,如果一句詩中的字都是一個聲調就不好聽,比如說:“溪西雞齊啼”,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看懂,早晨,水那邊的雞都叫了,可是這一句你念起來,不好聽。所以詩人們就有一種反省,詩要怎麼作?一句中的字要有平仄聲的間隔,這樣在聲調上才好聽。於是到了南朝,沈約有《四聲論》,定了平仄的四聲。如果用現在我們國語的讀音來說,第一聲是陰平,第二聲是陽平,第三聲是上聲,第四聲是去聲。可是中國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和現在的國語的四聲不同。總而言之,中國人是從佛經的翻譯注意到了四聲。

一個朋友跟我說:“我有作詩的衝動,但是沒有受過作詩的訓練。”這真的是很可惜。你們願意學作詩,我當然非常高興。但是我要勸大家,如果想要學作舊詩,一定要先把字的平仄弄清楚,而且要注意節奏、聲調、押韻。你們可能覺得很困難,我告訴你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曾經跟我的學生說過,你如果想要學作詩,那你至少先要背一百首詩,要背得滾瓜爛熟,然後你再開筆作詩。不然的話,你真的是掌握不了舊詩的聲韻。楊振寧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教小孩子學習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他還不理解的時候先讓他學會。”比如說讓小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你就只管讓他背好了,你不用跟他比劃,告訴他這是兩個,兩個和兩個加在一起就是四個,不用這樣,你就讓他背,他背熟了自然就會了。成年人學習時,就像《聖經》上所說的,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子就糟糕了,很多成年人看一首詩,不是直接地去體會,而是去查典故,查作者的生平。其實,你不用管那些,你就直接背好了。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詩的格律。我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格式,很容易記住。我用一條橫線(—)代表平聲,用一條分隔號(∣)代表仄聲。五言詩的A式:— — —∣∣,∣∣∣— —。B式:∣∣— —∣,— —∣∣—。大家只要記住這兩個格式就可以了。你如果作一首五言絕句,你就把A式和B式連接起來:— — —∣∣,∣∣∣— —。∣∣— —∣,— —∣∣—。這就是一首五言絕句的格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就叫做“平起”,“平起”不是指第一個字是平聲。如果把B式和A式連接起來:∣∣— —∣,— —∣∣—。— — —∣∣,∣∣∣— —。因為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所以這是“仄起”的五言絕句的格律。說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要提問了,如果作七言詩怎麼辦呢?七言不是比五言多兩個字嗎?這兩個字加在哪裡呢?要加在前面。“— —”前面加“∣∣”,“∣∣”前面加“— —”,很簡單。七言詩的A式就是:∣∣— — —∣∣,— —∣∣∣— —。B式:— —∣∣— —∣,∣∣— —∣∣—。七言詩AB是仄起式,BA是平起式。律詩的格律是什麼樣子呢?就是ABAB,把絕句再重複一次就是律詩了。這就是近體詩的格律。

(宋文彬整理)

葉嘉瑩,號迦陵。生於燕京舊家,40年代畢業于輔仁大學國文系,為詩詞名家顧隨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在臺灣大學任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大學任兼職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並曾在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訪問講學。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89年退休後,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陸曾在多所院校講學,並被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聘為客座教授,及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現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迦陵論詞叢稿》、《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谿詞說》、《唐宋詞十七講》等數十種。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責任編輯:林丹丹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我說“悲願”,是由於悲天憫人而生出來的一種願望,這種從悲憫之中生出來的願望“入蒼冥”,都隨著梵唱的聲音飄到天上去了。

我聽著梵唱的聲音,走進了佛堂。僧人們每天早晨梵唱的是什麼?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一部很長的經書。你打開《華嚴經》的第一篇,看一看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拼音!告訴你這個字怎麼讀,那個字怎麼念。所以你要知道,當佛教梵文的翻譯傳入中國以後,由於中國人要找到那種梵文的聲音,所以中國人才開始注意到拼音,注意到字可以用拼音來注出它的讀音,也才注意到“四聲”。注意到“四聲”之後,詩人們就發現,如果一句詩中的字都是一個聲調就不好聽,比如說:“溪西雞齊啼”,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看懂,早晨,水那邊的雞都叫了,可是這一句你念起來,不好聽。所以詩人們就有一種反省,詩要怎麼作?一句中的字要有平仄聲的間隔,這樣在聲調上才好聽。於是到了南朝,沈約有《四聲論》,定了平仄的四聲。如果用現在我們國語的讀音來說,第一聲是陰平,第二聲是陽平,第三聲是上聲,第四聲是去聲。可是中國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和現在的國語的四聲不同。總而言之,中國人是從佛經的翻譯注意到了四聲。

一個朋友跟我說:“我有作詩的衝動,但是沒有受過作詩的訓練。”這真的是很可惜。你們願意學作詩,我當然非常高興。但是我要勸大家,如果想要學作舊詩,一定要先把字的平仄弄清楚,而且要注意節奏、聲調、押韻。你們可能覺得很困難,我告訴你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曾經跟我的學生說過,你如果想要學作詩,那你至少先要背一百首詩,要背得滾瓜爛熟,然後你再開筆作詩。不然的話,你真的是掌握不了舊詩的聲韻。楊振寧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教小孩子學習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他還不理解的時候先讓他學會。”比如說讓小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你就只管讓他背好了,你不用跟他比劃,告訴他這是兩個,兩個和兩個加在一起就是四個,不用這樣,你就讓他背,他背熟了自然就會了。成年人學習時,就像《聖經》上所說的,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子就糟糕了,很多成年人看一首詩,不是直接地去體會,而是去查典故,查作者的生平。其實,你不用管那些,你就直接背好了。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詩的格律。我教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格式,很容易記住。我用一條橫線(—)代表平聲,用一條分隔號(∣)代表仄聲。五言詩的A式:— — —∣∣,∣∣∣— —。B式:∣∣— —∣,— —∣∣—。大家只要記住這兩個格式就可以了。你如果作一首五言絕句,你就把A式和B式連接起來:— — —∣∣,∣∣∣— —。∣∣— —∣,— —∣∣—。這就是一首五言絕句的格律,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就叫做“平起”,“平起”不是指第一個字是平聲。如果把B式和A式連接起來:∣∣— —∣,— —∣∣—。— — —∣∣,∣∣∣— —。因為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所以這是“仄起”的五言絕句的格律。說到這裡,有的同學可能要提問了,如果作七言詩怎麼辦呢?七言不是比五言多兩個字嗎?這兩個字加在哪裡呢?要加在前面。“— —”前面加“∣∣”,“∣∣”前面加“— —”,很簡單。七言詩的A式就是:∣∣— — —∣∣,— —∣∣∣— —。B式:— —∣∣— —∣,∣∣— —∣∣—。七言詩AB是仄起式,BA是平起式。律詩的格律是什麼樣子呢?就是ABAB,把絕句再重複一次就是律詩了。這就是近體詩的格律。

(宋文彬整理)

葉嘉瑩,號迦陵。生於燕京舊家,40年代畢業于輔仁大學國文系,為詩詞名家顧隨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在臺灣大學任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大學任兼職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學、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並曾在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訪問講學。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89年退休後,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陸曾在多所院校講學,並被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聘為客座教授,及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現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迦陵論詞叢稿》、《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靈谿詞說》、《唐宋詞十七講》等數十種。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責任編輯:林丹丹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