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印度人信嗎?哈佛預測8年後印度經濟將趕超中國!

導語: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頭象,她的名字叫印度。龍是中國先人的圖騰,象並不是印度先人的圖騰,印度盛產亞洲象,且在佛教中像是吉祥物,

因而人民習慣用象形容印度。

龍與象差異大,交集少。歷史上除了在佛教上,中國與印度交集較多,其它很少交集。中印對比的話題自然就少了。近幾年,隨著印度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實現逆襲,一舉超越中國,成為經濟增長新王者,印度奇跡與曾經的中國奇跡常常被世人拿來比較。

龍象比什麼?

當然首先要比經濟規模和增速。去年我國GDP為74萬億人民幣,折合美元(1:6.88)計,是10.88萬億美元;印度是153萬億盧比,折合美元是2.3萬億美元,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二,印度排世界第五。在經濟體量上,中國接近印度的5倍,沒得比,國人驕傲;在經濟增速上,去年四季度,印度GDP增速達到7%,首次超越中國,世行和IMF估計,2017年印度GDP增速將達7.5%,中國將達6.3%,這是什麼鬼資料?國人不服氣。

一個坐火車靠掛,吃飯靠抓的“阿三”,經濟增速怎能超過我大天朝?那印度靠什麼超過我們?

經濟離不開老三樣:土地、勞動力、資本。這裡所說的土地並非自然地理,而是土地制度。誰都知道,中國是“普天之下莫非國土”,印度是“普天之下莫非民土”,

國有,私有涇渭分明。土地所有制和經濟有關係嗎?大有,資本落在那塊地上,和公私關係密切。土地私有,土地就像商品一樣,用市場化方式可以高效公平解決交易問題,而公有制下,需要一個複雜的決策過程,尤其是有權利摻雜期間,資本落地的效率下降,有違資本本性。再則,土地私有,可最大限度的實現居者有其屋,房地產市場也會出現土地供給多元化和市場化,而不像公有制下土地供給壟斷化,
更不會出現土地貴過房產的麵粉貴過麵包的奇葩現象。

有臺灣學者研究表明,土地私有制下,房價要比公有制下便宜一半。這樣房地產可少沉澱一半資本,用作其它。日前,我國有一項統計,居民房貸超63萬億元,接近GDP的9成,而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僅為26萬億元,

10年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是25萬億元。可謂10年止步不前。這顯然和高房價有關,而高房價的決定因素是土地供給的壟斷化。土地和經濟發展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只憑管窺就可見全豹。

勞動創造財富。沒有勞動力談不上經濟發展。過去許多年,我們在接受國情教育時,耳熟能詳的就是: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世界人口第一一直是中國的自然稟賦,但是,這種自然很快就不自然了。聯合國統計,目前印度有13億人口,比中國少5000萬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是12億人,6年增加1億人,到2024年印度將超中國,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關鍵不是人口總數量,而是年齡構成,198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超過40%,也就是說,現在印度,10個人中有4個四大多歲正值黃金年齡的人。而據聯合國統計,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老人將占總人口的11%,到2040年將占到21%,超過少兒占比。也就是說,到2030年,印度人口平均年齡要比中國年輕15歲左右。

在勞動力人口方面,2030年印度勞動力人口會達到10億人,而中國會降到8億。

年輕、勞動力多的優勢在農業時代猶如天賜,高科技時代還得看文化科技素質。整體看,中國人在健康、教育上優於印度。中國教育支出占GDP2%,資料多年穩定;印度教育支出占GDP4%,也是多年穩定。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少於印度,印度科技人員數量僅次於美國,明顯高於中國。在矽谷、華盛頓地區資訊技術人員中,印度人或印僑占40%,美國知名高科技公司外籍CEO最多的是印度人。印度現在是世界第二大軟體發展國,第一當然不是中國。美國高科技公司到印度招聘軟體工程師包客機赴美上崗已成為一大奇觀。

在引進外資方面印度也讓人瞠目。FDI,也就是外資直接投資,是吸引全球資本的最最直接形式,也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力和資本人氣。

1997——1998年,印度FDI僅有32億美元,同時的中國是390億美元;印度顯得很悲催,不過外資投向中印有不同,印度主要投在IT和軟體業,前者占20%,後者占13%。中國基本都投在重工業上。這形成中印不同的經濟結構,中國後來成為“世界工廠”,印度後來成為“世界辦公室”,一個成了藍領,一個成了白領。白領在FDI上並不白,17年後,即2015年,中國保持23年之久的FDI世界第一交椅被印度搶走。2015年上半年,印度FDI規模為310億美元,中國是280億美元,印度世界第一。同時,在一項世界商界領袖調查中,32%的人看好印度,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而看好中國的世界商界領袖只有15%,不及印度的一半。

從經濟配置三大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最直接的勞動力、資本比較,中國已不具備優勢,中國目前在經濟上剩下的唯一優勢是經濟體量:10萬億美元比2.3萬億美元。論胳膊粗,力氣大,印度唯有悲泣。

但是印度有總體年輕的人口、私有土地制度、IT軟體處於領導地位、還有“亞洲最大民主國家”的稱號,這些都讓他成為世界上資本投資的熱土。

前兩天,哈弗大學國家發展中心發佈一個報告:《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極將從中國轉至印度》,該報告的基石觀點是“經濟複雜性”。

報告稱,到2025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GDP年均增速將達到7.7%。而中國的GDP年均增速則下滑至4.4%。這太令國人震驚了!你敢信嗎?或許美國有些人敵視中國,心理陰暗,看不得中國好。但作為世界著名學府,起碼不至於胡說八道吧。這份報告言明,主要是基於“全球各國經濟複雜性”,主要涉及經濟發展多樣性、與出口掛鉤的生產力和擴展生產力的聚到多樣性。簡言之就是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聚道多樣性。經濟結構製造業獨霸天下,中國典型;經濟發展聚道國企獨大中國還是典型。眼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伊達爾戈今年初提出的“經濟發展複雜性”正成為學界比較中國印度經濟的新理論工具。該理論好壞、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新思路。

中國就是中國,印度還是印度。喜歡龍,喜歡象肯定是各取所好或所需。但創造財富是無可爭辯的,創富速度也是無可爭辯的。中國財富多,屬於過去的積累,印度造富快,屬於現在的努力,歷史屬於過去,輝煌屬於未來。此中國印度經濟之比較,目的在於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無論貧困與富有,都不要忘記一句老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過去許多年,我們在接受國情教育時,耳熟能詳的就是: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世界人口第一一直是中國的自然稟賦,但是,這種自然很快就不自然了。聯合國統計,目前印度有13億人口,比中國少5000萬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是12億人,6年增加1億人,到2024年印度將超中國,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關鍵不是人口總數量,而是年齡構成,198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超過40%,也就是說,現在印度,10個人中有4個四大多歲正值黃金年齡的人。而據聯合國統計,到2020年中國65歲以上老人將占總人口的11%,到2040年將占到21%,超過少兒占比。也就是說,到2030年,印度人口平均年齡要比中國年輕15歲左右。

在勞動力人口方面,2030年印度勞動力人口會達到10億人,而中國會降到8億。

年輕、勞動力多的優勢在農業時代猶如天賜,高科技時代還得看文化科技素質。整體看,中國人在健康、教育上優於印度。中國教育支出占GDP2%,資料多年穩定;印度教育支出占GDP4%,也是多年穩定。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少於印度,印度科技人員數量僅次於美國,明顯高於中國。在矽谷、華盛頓地區資訊技術人員中,印度人或印僑占40%,美國知名高科技公司外籍CEO最多的是印度人。印度現在是世界第二大軟體發展國,第一當然不是中國。美國高科技公司到印度招聘軟體工程師包客機赴美上崗已成為一大奇觀。

在引進外資方面印度也讓人瞠目。FDI,也就是外資直接投資,是吸引全球資本的最最直接形式,也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活力和資本人氣。

1997——1998年,印度FDI僅有32億美元,同時的中國是390億美元;印度顯得很悲催,不過外資投向中印有不同,印度主要投在IT和軟體業,前者占20%,後者占13%。中國基本都投在重工業上。這形成中印不同的經濟結構,中國後來成為“世界工廠”,印度後來成為“世界辦公室”,一個成了藍領,一個成了白領。白領在FDI上並不白,17年後,即2015年,中國保持23年之久的FDI世界第一交椅被印度搶走。2015年上半年,印度FDI規模為310億美元,中國是280億美元,印度世界第一。同時,在一項世界商界領袖調查中,32%的人看好印度,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而看好中國的世界商界領袖只有15%,不及印度的一半。

從經濟配置三大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最直接的勞動力、資本比較,中國已不具備優勢,中國目前在經濟上剩下的唯一優勢是經濟體量:10萬億美元比2.3萬億美元。論胳膊粗,力氣大,印度唯有悲泣。

但是印度有總體年輕的人口、私有土地制度、IT軟體處於領導地位、還有“亞洲最大民主國家”的稱號,這些都讓他成為世界上資本投資的熱土。

前兩天,哈弗大學國家發展中心發佈一個報告:《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增長極將從中國轉至印度》,該報告的基石觀點是“經濟複雜性”。

報告稱,到2025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GDP年均增速將達到7.7%。而中國的GDP年均增速則下滑至4.4%。這太令國人震驚了!你敢信嗎?或許美國有些人敵視中國,心理陰暗,看不得中國好。但作為世界著名學府,起碼不至於胡說八道吧。這份報告言明,主要是基於“全球各國經濟複雜性”,主要涉及經濟發展多樣性、與出口掛鉤的生產力和擴展生產力的聚到多樣性。簡言之就是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聚道多樣性。經濟結構製造業獨霸天下,中國典型;經濟發展聚道國企獨大中國還是典型。眼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伊達爾戈今年初提出的“經濟發展複雜性”正成為學界比較中國印度經濟的新理論工具。該理論好壞、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新思路。

中國就是中國,印度還是印度。喜歡龍,喜歡象肯定是各取所好或所需。但創造財富是無可爭辯的,創富速度也是無可爭辯的。中國財富多,屬於過去的積累,印度造富快,屬於現在的努力,歷史屬於過去,輝煌屬於未來。此中國印度經濟之比較,目的在於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無論貧困與富有,都不要忘記一句老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