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莊子的無情,是人間世的德之大道,是大情《莊子德充符》有分別心才能立足“人為的社會”再去掉人為即能通達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性情即為人為的,正是人通往大道的業障。

在人間世,自然與人為就是道的二大基本組成。人為有人為的人為,還有自然的人為即德。道的屬性有2個,物化的世界,

萬物齊一。沒有“人為”就沒有道的存在,只有自然不能稱其為道。因此得道其實也是去“人為”,你能把“人為”自然而然的去掉,就可以充分的得道。

如何才能得道?

首先,必須會分別,才能萬物齊一,因為社會是人為的,人為的就必須會分別,當你能充分的分別了,自然也就可以不需要分別了,這時候,非常接近去萬物齊一。

其次,必須先“得二”。很多人說,要先得“道”,也就是說先得一,才能得其它。

這個說不通。尤其在社會,在人間世,直白的說,你在一個“人為”的社會中,必須先“得二”,最後才能得一。(當然你能超脫於社會,就可以直接得一,但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似乎不存在。)

怎麼分別?怎麼分別“人為”?

人為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是“物”,莫若以明,觀,就可以分別。

如果你能“物化”,那麼現實的物質,對你來說輕鬆獲取。

有分別心才能立足“人為的社會”;然後去掉人為即能通達《莊子德充符》先得二,

才能得道。

莊子的無情,是人間世的德之大道,是人間世的大情。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唯止能止眾止。

【大閑|夏少】

萬物皆一,皆為道。道又遵循自然。外在的形、色等都是迷惑,很容易讓人執迷不悟。

人為的東西很可怕,也非常容易就自我陷阱,永不能醒悟。但是如果沒有人為,人又如何生長和延續。人為也是道的範疇,自然與人為就是道的二大基本組成,莊子讓我們不要只是人為而人為,而是要用道的無為來人為。

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大閑|夏少】

這裡有“知天命”的意思。人註定有做不到的事情,不可為的事情。需要我們接受他。人生的艱難就在於,在未知的當下,去做事,成功了就是可為的,不成功就是不可為,而且每個人都不同,

你不可為不代表別人也不可為。

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

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

【大閑|夏少】

生死齊一,可不可同一。人一旦有分別就會產生枷鎖套住自己。

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大閑|夏少】

只要是在人類社會,競爭不可避免。應和、順勢而為就是行道的入口,因為,沒人任何一個個體的能力和力量大過道。應和、順勢是為了掌握“道”。

哀公曰:"何謂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

"何謂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大閑|夏少】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不入靈府是什麼樣的狀態。嬰兒和小孩就是這樣的狀態,天然的心靈。

“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德是什麼?德就是人類,人間世獨有的“道”。也是競爭法則。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故聖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熬乎大哉,獨成其天。

【大閑|夏少】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性情即為人為的,正是人通往大道的業障。

在人間世,自然與人為就是道的二大基本組成。人為有人為的人為,還有自然的人為即德。道的屬性有2個,物化的世界,萬物齊一。沒有“人為”就沒有道的存在,只有自然不能稱其為道。因此得道其實也是去“人為”,你能把“人為”自然而然的去掉,就可以充分的得道。

如何才能得道?

首先,必須會分別,才能萬物齊一,因為社會是人為的,人為的就必須會分別,當你能充分的分別了,自然也就可以不需要分別了,這時候,非常接近去萬物齊一。

其次,必須先“得二”。很多人說,要先得“道”,也就是說先得一,才能得其它。這個說不通。尤其在社會,在人間世,直白的說,你在一個“人為”的社會中,必須先“得二”,最後才能得一。(當然你能超脫於社會,就可以直接得一,但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似乎不存在。)

怎麼分別?怎麼分別“人為”?

人為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是“物”,莫若以明,觀,就可以分別。

如果你能“物化”,那麼現實的物質,對你來說輕鬆獲取。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大閑|夏少】

不要讓,好惡,是非損害了自己內在的本性。

社會,或者說人間世,其質就是“人為的社會吞噬著人為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不要讓自己的“人為”隨意被萌發,就算萌發了也要不要傷到自己的內在本性。那麼,別人的任何舉動,傷害不了你。

未嘗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

【大閑|夏少】

只要是在人類社會,競爭不可避免。應和、順勢而為就是行道的入口,因為,沒人任何一個個體的能力和力量大過道。應和、順勢是為了掌握“道”。

哀公曰:"何謂才全?"

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

"何謂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大閑|夏少】

“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不入靈府是什麼樣的狀態。嬰兒和小孩就是這樣的狀態,天然的心靈。

“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德是什麼?德就是人類,人間世獨有的“道”。也是競爭法則。

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故聖人有所游,而知為孽,約為膠,德為接,工為商。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斵,惡用膠?無喪,惡用德?不貨,惡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熬乎大哉,獨成其天。

【大閑|夏少】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性情即為人為的,正是人通往大道的業障。

在人間世,自然與人為就是道的二大基本組成。人為有人為的人為,還有自然的人為即德。道的屬性有2個,物化的世界,萬物齊一。沒有“人為”就沒有道的存在,只有自然不能稱其為道。因此得道其實也是去“人為”,你能把“人為”自然而然的去掉,就可以充分的得道。

如何才能得道?

首先,必須會分別,才能萬物齊一,因為社會是人為的,人為的就必須會分別,當你能充分的分別了,自然也就可以不需要分別了,這時候,非常接近去萬物齊一。

其次,必須先“得二”。很多人說,要先得“道”,也就是說先得一,才能得其它。這個說不通。尤其在社會,在人間世,直白的說,你在一個“人為”的社會中,必須先“得二”,最後才能得一。(當然你能超脫於社會,就可以直接得一,但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似乎不存在。)

怎麼分別?怎麼分別“人為”?

人為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是“物”,莫若以明,觀,就可以分別。

如果你能“物化”,那麼現實的物質,對你來說輕鬆獲取。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大閑|夏少】

不要讓,好惡,是非損害了自己內在的本性。

社會,或者說人間世,其質就是“人為的社會吞噬著人為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不要讓自己的“人為”隨意被萌發,就算萌發了也要不要傷到自己的內在本性。那麼,別人的任何舉動,傷害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