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我的前半生》看“國產都市女性劇”的罪與誠

網視導讀:7月4日,《我的前半生》首播,從目前的播出成績來看,這部劇確實受到了一批觀眾的擁躉。作為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算是好看,以上海繁華的大都市為背景、圍繞的還是反擊“小三”的敏感話題,

更有馬伊琍久違地、以上海小女人的面貌出演女主,展現蛻變。只是,作為一部鼓勵女性獨立的職場劇,《我的前半生》比起亦舒的小說實在是力不從心,或者可以說,國產都市女性成長題材劇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我的前半生》在一眾古裝劇和青春偶像劇中顯得有些“骨骼清奇”,

雖然從開播第二天收視率破1、第四天登陸收視榜榜首、豆瓣評分7.4分的資料來看,或許《我的前半生》可以成長為一部現象級作品。但是家長里短的故事本質早已脫離香港言情師太亦舒原作中的女性精神,一開播就陷入了書粉對其的罵聲中。

《我的前半生》

35歲的羅子君,全職太太已做到資深。若不是丈夫突然提出離婚,她就打算這樣四體不勤地過下去。毫無工作經驗的中年棄婦闖入社會,還拖個孩子,子君的人生從安逸跌至穀底。生活給子君扒了層皮,卻也逼出了骨氣,前半生轟然逝去,後半生脫胎換骨開始。

《我的前半生》的前世今生

在《我的前半生》中,兩位男女主人公分別名為子君和俊生,

這兩個名字最早出現在魯迅先生的小說《傷逝》中,講述了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愛情的子君和涓生兩個年輕人在封建的時代背景下依然走向“一傷一逝”的悲劇愛情故事。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衝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獨立和婚姻的自主是無法實現的,魯迅借《傷逝》發出那個時代反封建的最高呼喊:自由的婚姻不是終極目的,人格的獨立與自由才是。

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亦舒重新撰寫了這個故事。同樣是被婚姻拋棄,子君不再是《傷逝》中的悲慘結局,而是在閨蜜唐晶的幫助下重新站立,找回自己,收穫新的愛情與生活。

35年過去了,子君的故事重新上演。電視劇版的《我的前半生》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了2017年的上海,

不再是那個吃人的封建時代、也不是那個迷茫而需要逃離的香港島、這裡的上海和平、繁華,還有創作者們據理力爭的女性獨立。

只是,《我的前半生》缺少與社會思維的鬥爭,與家庭權力的周旋,卻平添了國產都市劇最喜愛的對市井的描畫,才能讓“媽媽們”一類的觀眾感同身受,獲得在文化生活中的發言權。

所以,《我的前半生》中馬伊琍飾演的羅子君操著一口上海弄堂小女人的口音,雖然依舊是被丈夫陳俊生(雷佳音飾)圈養的“金絲雀”,但劇版的子君已經學會了市井大媽那套提防年輕小姑娘的馭夫之術,翻看丈夫的手機,托朋友調查老公身邊的年輕女性,但當丈夫真正的出軌物件淩玲(吳越飾)出現在她面前時,她卻渾然不覺,還當對方是姐妹。

尷尬的“都市女性成長劇”

尷尬一:用不厭的那些套路

“國產都市女性成長題材”的劇集之所以顯得有些尷尬,是因為都市劇都拍成了家庭劇,女性成長都拍成了“馭夫秘笈”,在《我的前半生》中都有著代表性的體現。

1、是天真女子,不令人生厭

亦舒的原作中,子君在面對婚姻大勢已去,會對自己說出“不必哭,我會爭氣,我會站起來”,這個小女人也有著頂天立地的骨氣,還保留著把控自己人生的最後一點尊嚴,純真之面躍然紙上,讀者自然會心疼子君將要經歷的浴火重生。而劇版的子君只是一個穿著鮮亮顏色衣服、時時發嗲撒嬌、在丈夫公司對年輕女同事發難,被羞辱沒教養時說出“等你到了我的境地,你就會明白對於婚姻和家庭而言,教養不值一提”的小女人。

或是在挽留丈夫的時候穿出不合適的少女粉套裝問“好看嗎?”。同樣是“金絲雀”,馬伊琍的子君的確讓人相信長期養尊處優的生活會磨滅對自我的最後一點尊嚴。

2、最出彩的,亦是俗不可耐

時光流逝,35年過去了,亦舒小說中女性的傲骨軟了下來,女性的獨立在哪一個時代都只是可有可無的裝點,這在男權社會中自有“規律”可循:即使木訥天真的美人學會了市井大媽防小三的套路,卻依舊躲不過丈夫出軌尋求新鮮感的事實,就像劇裡唐晶說的“這是人心所向”。

雖然電視劇版有意討論婚姻中男女扮演的角色關係以及獨立女性是否真的快樂,然而“做人最要緊是姿態要好看”的主旨是寫給都市新女性的,難以給《我的前半生》觀眾共鳴。所以,最出彩的角色不是像穿了別人衣服的馬伊琍,而是看到姐夫出軌,卻默不作聲的妹妹子群;是把女婿當做長期飯票、順走女兒的包包和披肩,教育小女兒這才是婚姻典範的媽媽“珍珠”。

《我的前半生》完全推翻了原著的冷靜、理智、悲觀,減弱了亦舒對男性刻薄辛辣的評判,它告訴觀眾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好妻子才不會被丈夫拋棄,都市女性的體面全線崩塌,和亦舒想表達的南轅北轍。

尷尬二:永遠錯位的女主角

“國產都市女性成長題材”的劇集之所以尷尬,還因為永遠都選錯的女主角。不僅是《我的前半生》的女主馬伊琍、近年各大大小小的電視劇中,女主的市井之氣簡直要溢屏而出。

1、不是白月光,而是米飯粒的馬伊琍

馬伊琍不是沒演技,也不是沒有獨立氣質,如果看過《奮鬥》,就會驚歎馬伊琍把夏琳這一獨立女性詮釋的如此活靈活現。

但是作為獨立女性,馬伊琍的螢幕形象更偏向坦率、堅硬,與亦舒表達的女性要清冷、拿腔調相差甚遠。因為馬伊俐的表演風格,觀眾們都以為她是一個北方演員,雖然本人出生在上海,但始終和公眾印象中的“上海女性”存在偏差,導致劇中常說“呀”這樣的語氣詞讓人跳戲,這是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的氣質,卻實在不像是馬伊琍能講出的話。

所以,上海男人的初戀可以是杜鵑(詳見徐崢導演的《港囧》)或者是俞飛鴻,但總不可能是馬伊琍。更何況在面對文章出軌後的發言“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徹底樹立起一個知大局的女性形象,這些隱忍與犧牲和亦舒筆下那些輸人不輸陣的女主角相差甚遠。

2、選對女主也沒用

國產劇是拍不出真正生於斯、長於斯的都市獨立女性的。哪怕我們也有徐靜蕾、柯藍這樣保持著距離感的女演員,也不會賦予她們一個獨立女性真正該有的結局,哪怕是氣質出塵脫俗的“驚鴻仙子”俞飛鴻在《大丈夫》中也要飾演一個被婚姻辜負、放棄愛情重拾舊愛的角色。

中國社會奉行已久的人情味、煙火氣是不允許一個女人通過表演清冷、陌生、自我的角色來破壞的。一旦抽離了獨立女性的狠勁兒,那種清冷與天真就會顯得有些刻薄和癡傻,無論多麼立意深遠的都市女性題材電視劇都容易滑向二十一世紀狗血瑪麗蘇的邊緣,更有甚者滑向婆媳劇的深淵。

相較於魯迅的思考,我們其實是退步的。在2017年,我們的影視劇竟然還在與反封建做鬥爭,哪怕是清朝的《紅樓夢》都已經表達了個性解放、追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苗頭,五四時期的知識份子們將其更向前推動——塑造自我、創造獨立生活,而如今我們竟然還在講如何與婚姻鬥智鬥勇,根本沒有關注獨立女性自主選擇人生的任何事,在這樣的倒退下產生了令人感到尷尬的《我的前半生》就可以理解了。

《我的前半生》不能苛責

社會環境對於藝術角色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我們的確不能太苛責了。

當下,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升,觀眾也不太會費盡心思的思考獨立人格的意義,相較於魯迅寫《傷逝》的封建社會、亦舒寫小說的80年代香港,如今的上海風平浪靜、和平富足,電視劇恰如其分地把女主變成了有煙火氣的上海小市民,把故事編得溫情了許多,而觀眾們會喜歡這樣的故事。

發生在2017年上海的羅子君身上的故事雖然有點“狗血”,但也算真實,真實地訴說了全職太太們無處可說的心事,並把磨難一筆帶過,給了這些太太們擺脫婚姻、迎來新生活一點信心。而這些是像1949年生於大陸,遷居香港又移民加拿大,後回至香港生活的亦舒一樣充滿漂泊感的女性難能體會的。

所以像羅子君這樣的太太們不會用距離感隔斷對於漂泊的不安定,她們更接地氣,深深紮根於自己腳下的土壤,不曾有一絲離去的心情,她們沒有那麼敏感、沒有那麼獨立,隨環境而動,電視劇也算合理地展現了當代上海家庭女性的成長經歷。

當電視劇把時代背景放到了2017年的上海,主角們都沒有了這種處於殖民時期的淡淡焦慮感,和不服命運被時代擺弄的自尊感。這個時候討論家庭婦女的單純不諳世事和女性獨立的迫切性就不那麼感同身受了。

為了維持劇集的可看性,家庭婆媽的狗血情節就有了用武之地,也不要因為原著的影響而過於拔高這部劇的立意。所以,和《辣媽正傳》一樣,我們還是能體會到孫儷、馬伊琍這兩個中國社會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螢幕形象在生活的泥潭中一步步精心策劃自己未來的暢快淋漓,巧的是,兩部劇是由同一個幕後班底製作。

總之,《我的前半生》不算難看。

雖然依舊是被丈夫陳俊生(雷佳音飾)圈養的“金絲雀”,但劇版的子君已經學會了市井大媽那套提防年輕小姑娘的馭夫之術,翻看丈夫的手機,托朋友調查老公身邊的年輕女性,但當丈夫真正的出軌物件淩玲(吳越飾)出現在她面前時,她卻渾然不覺,還當對方是姐妹。

尷尬的“都市女性成長劇”

尷尬一:用不厭的那些套路

“國產都市女性成長題材”的劇集之所以顯得有些尷尬,是因為都市劇都拍成了家庭劇,女性成長都拍成了“馭夫秘笈”,在《我的前半生》中都有著代表性的體現。

1、是天真女子,不令人生厭

亦舒的原作中,子君在面對婚姻大勢已去,會對自己說出“不必哭,我會爭氣,我會站起來”,這個小女人也有著頂天立地的骨氣,還保留著把控自己人生的最後一點尊嚴,純真之面躍然紙上,讀者自然會心疼子君將要經歷的浴火重生。而劇版的子君只是一個穿著鮮亮顏色衣服、時時發嗲撒嬌、在丈夫公司對年輕女同事發難,被羞辱沒教養時說出“等你到了我的境地,你就會明白對於婚姻和家庭而言,教養不值一提”的小女人。

或是在挽留丈夫的時候穿出不合適的少女粉套裝問“好看嗎?”。同樣是“金絲雀”,馬伊琍的子君的確讓人相信長期養尊處優的生活會磨滅對自我的最後一點尊嚴。

2、最出彩的,亦是俗不可耐

時光流逝,35年過去了,亦舒小說中女性的傲骨軟了下來,女性的獨立在哪一個時代都只是可有可無的裝點,這在男權社會中自有“規律”可循:即使木訥天真的美人學會了市井大媽防小三的套路,卻依舊躲不過丈夫出軌尋求新鮮感的事實,就像劇裡唐晶說的“這是人心所向”。

雖然電視劇版有意討論婚姻中男女扮演的角色關係以及獨立女性是否真的快樂,然而“做人最要緊是姿態要好看”的主旨是寫給都市新女性的,難以給《我的前半生》觀眾共鳴。所以,最出彩的角色不是像穿了別人衣服的馬伊琍,而是看到姐夫出軌,卻默不作聲的妹妹子群;是把女婿當做長期飯票、順走女兒的包包和披肩,教育小女兒這才是婚姻典範的媽媽“珍珠”。

《我的前半生》完全推翻了原著的冷靜、理智、悲觀,減弱了亦舒對男性刻薄辛辣的評判,它告訴觀眾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好妻子才不會被丈夫拋棄,都市女性的體面全線崩塌,和亦舒想表達的南轅北轍。

尷尬二:永遠錯位的女主角

“國產都市女性成長題材”的劇集之所以尷尬,還因為永遠都選錯的女主角。不僅是《我的前半生》的女主馬伊琍、近年各大大小小的電視劇中,女主的市井之氣簡直要溢屏而出。

1、不是白月光,而是米飯粒的馬伊琍

馬伊琍不是沒演技,也不是沒有獨立氣質,如果看過《奮鬥》,就會驚歎馬伊琍把夏琳這一獨立女性詮釋的如此活靈活現。

但是作為獨立女性,馬伊琍的螢幕形象更偏向坦率、堅硬,與亦舒表達的女性要清冷、拿腔調相差甚遠。因為馬伊俐的表演風格,觀眾們都以為她是一個北方演員,雖然本人出生在上海,但始終和公眾印象中的“上海女性”存在偏差,導致劇中常說“呀”這樣的語氣詞讓人跳戲,這是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的氣質,卻實在不像是馬伊琍能講出的話。

所以,上海男人的初戀可以是杜鵑(詳見徐崢導演的《港囧》)或者是俞飛鴻,但總不可能是馬伊琍。更何況在面對文章出軌後的發言“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徹底樹立起一個知大局的女性形象,這些隱忍與犧牲和亦舒筆下那些輸人不輸陣的女主角相差甚遠。

2、選對女主也沒用

國產劇是拍不出真正生於斯、長於斯的都市獨立女性的。哪怕我們也有徐靜蕾、柯藍這樣保持著距離感的女演員,也不會賦予她們一個獨立女性真正該有的結局,哪怕是氣質出塵脫俗的“驚鴻仙子”俞飛鴻在《大丈夫》中也要飾演一個被婚姻辜負、放棄愛情重拾舊愛的角色。

中國社會奉行已久的人情味、煙火氣是不允許一個女人通過表演清冷、陌生、自我的角色來破壞的。一旦抽離了獨立女性的狠勁兒,那種清冷與天真就會顯得有些刻薄和癡傻,無論多麼立意深遠的都市女性題材電視劇都容易滑向二十一世紀狗血瑪麗蘇的邊緣,更有甚者滑向婆媳劇的深淵。

相較於魯迅的思考,我們其實是退步的。在2017年,我們的影視劇竟然還在與反封建做鬥爭,哪怕是清朝的《紅樓夢》都已經表達了個性解放、追求愛情和婚姻自由的苗頭,五四時期的知識份子們將其更向前推動——塑造自我、創造獨立生活,而如今我們竟然還在講如何與婚姻鬥智鬥勇,根本沒有關注獨立女性自主選擇人生的任何事,在這樣的倒退下產生了令人感到尷尬的《我的前半生》就可以理解了。

《我的前半生》不能苛責

社會環境對於藝術角色的塑造有著巨大影響,我們的確不能太苛責了。

當下,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升,觀眾也不太會費盡心思的思考獨立人格的意義,相較於魯迅寫《傷逝》的封建社會、亦舒寫小說的80年代香港,如今的上海風平浪靜、和平富足,電視劇恰如其分地把女主變成了有煙火氣的上海小市民,把故事編得溫情了許多,而觀眾們會喜歡這樣的故事。

發生在2017年上海的羅子君身上的故事雖然有點“狗血”,但也算真實,真實地訴說了全職太太們無處可說的心事,並把磨難一筆帶過,給了這些太太們擺脫婚姻、迎來新生活一點信心。而這些是像1949年生於大陸,遷居香港又移民加拿大,後回至香港生活的亦舒一樣充滿漂泊感的女性難能體會的。

所以像羅子君這樣的太太們不會用距離感隔斷對於漂泊的不安定,她們更接地氣,深深紮根於自己腳下的土壤,不曾有一絲離去的心情,她們沒有那麼敏感、沒有那麼獨立,隨環境而動,電視劇也算合理地展現了當代上海家庭女性的成長經歷。

當電視劇把時代背景放到了2017年的上海,主角們都沒有了這種處於殖民時期的淡淡焦慮感,和不服命運被時代擺弄的自尊感。這個時候討論家庭婦女的單純不諳世事和女性獨立的迫切性就不那麼感同身受了。

為了維持劇集的可看性,家庭婆媽的狗血情節就有了用武之地,也不要因為原著的影響而過於拔高這部劇的立意。所以,和《辣媽正傳》一樣,我們還是能體會到孫儷、馬伊琍這兩個中國社會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螢幕形象在生活的泥潭中一步步精心策劃自己未來的暢快淋漓,巧的是,兩部劇是由同一個幕後班底製作。

總之,《我的前半生》不算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