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不作惡”到“腐蝕學術”,《華爾街日報》揭穀歌“收買教授”

人們心目中的穀歌應該是什麼樣子?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將全世界的資訊進行整理,讓這些資訊變得有用,並讓人們能更高效的使用這些資訊。同時本著“不作惡”的原則,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著最前沿的科學研發,

力圖用技術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然而,資本逐利,企業終究是企業......

就在昨天,《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收買教授:穀歌的學術影響力運動內幕”(Paying Professors: Inside Google’s Academic Influence Campaign)的深度文章。同時,反穀歌組織“穀歌透明性計畫”(Google Transparency Project)也發表了一篇報告,

旨在揭露這家科技巨頭其實“作惡多端”:穀歌不僅收集世界上所有的資訊,而且在必要時,會去主動影響這些資訊!通過與學者們的暗中交易,穀歌會發揮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使相關政策法規制定朝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

這看起來絕不是一家聲稱“不作惡”的公司應該幹的事。

圖丨《華爾街日報》於美國當地時間 7 月 11 日晚刊登的專題文章

基於“穀歌透明性計畫”早前的一份報告,《華爾街日報》順藤摸瓜繼續深挖,爆出了更多的“猛料”:穀歌資助了上百篇學術論文,金額從 5000 美元到 40 萬美元不等,有時甚至會直接參與論文撰寫,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論文作者不會公開他們與穀歌之間的關係。

圖丨伊利諾大學法學教授 Paul Heald 于 2012 年發表了一篇對谷歌有利的版權方面的論文,但他並未公開其接受了來自穀歌的 18830 美元的資助

好了,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學者們在接受穀歌“賄賂”時,有沒有想過這種行為會嚴重影響到研究自由和學術公正性?有沒有想過他們發表的論文會影響到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大部分時候,

這些應該都不是問題,因為穀歌是一家“不作惡”的公司,從事的是全世界最尖端的科學研究。接受來自穀歌的資金,也意味著自己的科研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認可。

圖丨華盛頓大學法學教授 Ryan Calo 于 2010 年發表了一篇關於網路隱私權問題的論文,

此前也曾接受了來自穀歌的 4 萬美元資助

然而“穀歌透明性計畫”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聲稱,穀歌資助的論文明顯對公司業務有説明,而且論文涉及內容能説明穀歌避開一些關鍵的政策及法律問題,包括反壟斷、隱私權、互聯網中立性、搜索中立性、專利及版權等各個方面。

2011 到 2013 年間,美國和歐洲的立法者們開始越來越嚴肅的看待穀歌可能涉嫌壟斷的問題時,開始出現一些明顯偏向穀歌的學術論文;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 2015 年,那時有些政府機構和媒體希望瞭解穀歌是否涉嫌侵犯版權,於是又出現了一些為穀歌辯護的文章。為此,“穀歌透明性計畫”專門做了統計,結果如下圖:

圖丨2006-2016 年間與穀歌相關的反壟斷研究學術論文。2012 年、2015 年增長非常明顯

“穀歌是一家擁有雄厚財力和巨大影響力的公司,” Dan Stevens 說道,他是“穀歌透明性計畫”的負責人之一。“他們知道怎麼去影響決策者。” Dan 在報告中指出,谷歌前任 CEO 及現任 Alphabet 執行主席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甚至曾在國會聽證時引用了一篇學術論文來證明谷歌根本不涉及壟斷,但這位 CEO 不會告訴國會的是,這篇論文其實是穀歌“買”的。

圖丨前任谷歌 CEO 及現任 Alphabet 執行主席艾瑞克·施密特曾在國會聽證中引用穀歌資助的論文

在這篇專題文章中,《華爾街日報》中如此寫道:

“一位接受了穀歌資助的教授在論文中表示,穀歌確實收集了使用者資料,但這是以他們享受了穀歌免費服務為前提的公平交易;谷歌並沒有利用其市場統治地位,故意將用戶引向自己或是廣告主的商業類網站,這對於競爭者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公平的地方。有些論文甚至表示,應該允許穀歌連結到書籍或者其他形式的智慧財產權資料,哪怕其作者或出版方要求付費......”

圖丨2013 年穀歌抵制反盜版法案,受其資助的版權相關論文數量明顯增加

如上所述,如果屬實,穀歌的這種做法其實也不是什麼新伎倆,這都是煙草商們和石油公司們玩剩下的:煙草商會通過各種所謂的“研究表明”來掩蓋香煙與癌症的關係;石油公司則會學者之口來模糊溫室氣體排放與溫室效應間的聯繫。

面對如此嚴厲的指責,穀歌官方立即發聲回應,表示花錢購買影響力這種事根本就是無中生有:“我們對學術研究的支持歷來是公開公正的,這些從事科研的個人和機構也都在專利、版權等相關領域耕耘多年。我們的支持有助於推動他們的研究,並喚起公眾對他們的理念及研究成果的重視。”

此外,穀歌還解釋道,接受資助的學者們所發表的成果都由他們獨立完成,而且應該向學術期刊、會議、以及任何會讀到他們論文的人說明研究經費的來源。

圖丨穀歌剛剛發表的官方聲明

然而,如果“穀歌透明性計畫”所公佈的資料屬實(如下圖),將有共計 329 篇論文接受過穀歌某種程度的資助,這些論文在超過 4700 篇文章中被引用了約 6000 次。這意味著穀歌並不是在真正支持科研和知識傳播,而是在“購買”公眾影響力。

《華爾街日報》關於穀歌“收買”學術界的專題文章目前已經在國外各大媒體持續發酵。這家“不作惡”的科技巨頭難道也會自甘墮落,與那些煙草、石油公司為伍嗎?穀歌正在“腐蝕”學術界嗎?各種質疑聲一時間充斥網路。

當然,美國大型公司每年花費在遊說上的資金絕不在少數,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畢竟,誰都希望政策和法規朝著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方向發展。不管穀歌出於什麼目的而對學者進行資助,與巨額的遊說開支相比,只能說是九牛一毛了。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曾作出的統計,蘋果公司 2015 年用於遊說的費用只有 450 萬美元,而穀歌母公司 Alphabet 則高達 1660 萬美元。當然,這和兩個公司的業務形態關係很大,拿穀歌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除了技術開發本身,要讓無人駕駛汽車合法上路,就必須拓展現有相關法規的法律邊界。穀歌在國會山高價雇傭的那十幾家遊說公司,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圖丨2011-2015 年間,各大科技公司在遊說上花費的資金

1947 年出臺的遊說法案廢止後,遊說法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Alphabet 公司雖然只名列 2015 年遊說費用排行榜第 12 位,但其費用已經遠超諸如 AT&T、洛克希德·馬丁等國會山“老油條”。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的科技巨頭們正在崛起為新的政治勢力,成為現有遊戲規則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受益歸受益,在既有遊戲規則下行事,各方都相安無事。但這次穀歌被爆出“收買”一向以中立、嚴謹、客觀著稱的學術界顯然觸碰了底線,惹來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了。

開始出現一些明顯偏向穀歌的學術論文;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 2015 年,那時有些政府機構和媒體希望瞭解穀歌是否涉嫌侵犯版權,於是又出現了一些為穀歌辯護的文章。為此,“穀歌透明性計畫”專門做了統計,結果如下圖:

圖丨2006-2016 年間與穀歌相關的反壟斷研究學術論文。2012 年、2015 年增長非常明顯

“穀歌是一家擁有雄厚財力和巨大影響力的公司,” Dan Stevens 說道,他是“穀歌透明性計畫”的負責人之一。“他們知道怎麼去影響決策者。” Dan 在報告中指出,谷歌前任 CEO 及現任 Alphabet 執行主席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甚至曾在國會聽證時引用了一篇學術論文來證明谷歌根本不涉及壟斷,但這位 CEO 不會告訴國會的是,這篇論文其實是穀歌“買”的。

圖丨前任谷歌 CEO 及現任 Alphabet 執行主席艾瑞克·施密特曾在國會聽證中引用穀歌資助的論文

在這篇專題文章中,《華爾街日報》中如此寫道:

“一位接受了穀歌資助的教授在論文中表示,穀歌確實收集了使用者資料,但這是以他們享受了穀歌免費服務為前提的公平交易;谷歌並沒有利用其市場統治地位,故意將用戶引向自己或是廣告主的商業類網站,這對於競爭者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公平的地方。有些論文甚至表示,應該允許穀歌連結到書籍或者其他形式的智慧財產權資料,哪怕其作者或出版方要求付費......”

圖丨2013 年穀歌抵制反盜版法案,受其資助的版權相關論文數量明顯增加

如上所述,如果屬實,穀歌的這種做法其實也不是什麼新伎倆,這都是煙草商們和石油公司們玩剩下的:煙草商會通過各種所謂的“研究表明”來掩蓋香煙與癌症的關係;石油公司則會學者之口來模糊溫室氣體排放與溫室效應間的聯繫。

面對如此嚴厲的指責,穀歌官方立即發聲回應,表示花錢購買影響力這種事根本就是無中生有:“我們對學術研究的支持歷來是公開公正的,這些從事科研的個人和機構也都在專利、版權等相關領域耕耘多年。我們的支持有助於推動他們的研究,並喚起公眾對他們的理念及研究成果的重視。”

此外,穀歌還解釋道,接受資助的學者們所發表的成果都由他們獨立完成,而且應該向學術期刊、會議、以及任何會讀到他們論文的人說明研究經費的來源。

圖丨穀歌剛剛發表的官方聲明

然而,如果“穀歌透明性計畫”所公佈的資料屬實(如下圖),將有共計 329 篇論文接受過穀歌某種程度的資助,這些論文在超過 4700 篇文章中被引用了約 6000 次。這意味著穀歌並不是在真正支持科研和知識傳播,而是在“購買”公眾影響力。

《華爾街日報》關於穀歌“收買”學術界的專題文章目前已經在國外各大媒體持續發酵。這家“不作惡”的科技巨頭難道也會自甘墮落,與那些煙草、石油公司為伍嗎?穀歌正在“腐蝕”學術界嗎?各種質疑聲一時間充斥網路。

當然,美國大型公司每年花費在遊說上的資金絕不在少數,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畢竟,誰都希望政策和法規朝著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方向發展。不管穀歌出於什麼目的而對學者進行資助,與巨額的遊說開支相比,只能說是九牛一毛了。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曾作出的統計,蘋果公司 2015 年用於遊說的費用只有 450 萬美元,而穀歌母公司 Alphabet 則高達 1660 萬美元。當然,這和兩個公司的業務形態關係很大,拿穀歌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除了技術開發本身,要讓無人駕駛汽車合法上路,就必須拓展現有相關法規的法律邊界。穀歌在國會山高價雇傭的那十幾家遊說公司,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圖丨2011-2015 年間,各大科技公司在遊說上花費的資金

1947 年出臺的遊說法案廢止後,遊說法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Alphabet 公司雖然只名列 2015 年遊說費用排行榜第 12 位,但其費用已經遠超諸如 AT&T、洛克希德·馬丁等國會山“老油條”。擁有雄厚資金實力的科技巨頭們正在崛起為新的政治勢力,成為現有遊戲規則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受益歸受益,在既有遊戲規則下行事,各方都相安無事。但這次穀歌被爆出“收買”一向以中立、嚴謹、客觀著稱的學術界顯然觸碰了底線,惹來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