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咸豐皇帝臨終時搞了個複雜設計,八男兩女共掌權,偏偏少了這一位

圓明園

受肅順的影響,咸豐皇帝用人,不分滿漢,惟賢是舉。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重用曾國藩。後來恭親王奕上臺,其實走的也是肅順的路線,重用漢臣,比如李鴻章等人。

咸豐十年八月,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皇帝任命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在北京收拾局面,自己帶著皇后、那拉氏和皇子,從圓明園出發,一路奔向承德避暑山莊。

壞消息不斷傳到承德:咸豐皇帝最喜歡在其中消磨時光的圓明園被一把大火燒毀,同時,

江南局勢不明,直隸、山東、河南等地也是賊匪並起。

咸豐皇帝的情緒非常消極,很需要身邊有一個積極肯幹的得力大臣,肅順的性格,正符合咸豐皇帝的需要。

恭親王奕在北京與英法兩國議定和約,聯軍退出北京。於是北京的許多大臣請咸豐皇帝回京。

肅順出來反對,認為形勢還沒有完全明朗,應該再等一等。

咸豐皇帝就回復北京的大臣說,天氣越來越冷了,他要繼續留在承德。這期間,肅順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全面掌管承德行宮的一切事務,權勢顯赫。

咸豐

咸豐皇帝的身體本來就不好,

加上內政與外交麻煩不斷,又長期沉溺酒色,健康狀況迅速惡化。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皇帝病重,決定立五歲的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召來皇家宗親、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還有四位軍機大臣,分別是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佑瀛等,一共八人,委託他們為顧命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

四位宗親當中,端華和肅順都是鄭親王一枝。

怡親王載垣是康熙十三子允祥的後代,從雍正年間開始就屬於皇室宗親中比較吃得開的一枝。道光年間,載垣就是御前大臣,咸豐年間擔任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而景壽娶了咸豐皇帝的妹妹,是額駙。

奕

從這份名單中可以看出,

咸豐皇帝沒有安排一名自己的親弟弟,顯然,臨終前的咸豐皇帝依然不重視自己的弟弟們,特別是老六奕。

咸豐皇帝不是猝死,有時間安排身後之事。除了委任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廕、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贊襄政務,又給皇后留下一枚“禦賞”印章,給皇太子載淳留下一枚“同道堂”印章,由皇太子的生母那拉氏代管。皇帝的每一道旨意,先要由八位大臣代擬,同時鈐蓋上兩枚印章,方才有效。

咸豐皇帝如此設計,顯示他對任何人都不放心,所以想讓各方面互相牽制,防止有人專權,卻為後來的矛盾埋下伏筆。

清宮畫

仔細分析一下,咸豐皇帝其實依然把大權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在當時的狀況下,其實是留給了皇后和那拉氏,每一道旨意她們都擁有最終的否決權。而且八位贊襄大臣的數量實在太多,八個人之間很容易出現分歧,出現扯皮的現象。

前篇:肅順作弊提攜漢臣,認為滿洲人糊塗不通,只知道伸手要錢要好處

待續,于左撰

方才有效。

咸豐皇帝如此設計,顯示他對任何人都不放心,所以想讓各方面互相牽制,防止有人專權,卻為後來的矛盾埋下伏筆。

清宮畫

仔細分析一下,咸豐皇帝其實依然把大權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在當時的狀況下,其實是留給了皇后和那拉氏,每一道旨意她們都擁有最終的否決權。而且八位贊襄大臣的數量實在太多,八個人之間很容易出現分歧,出現扯皮的現象。

前篇:肅順作弊提攜漢臣,認為滿洲人糊塗不通,只知道伸手要錢要好處

待續,于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