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晉城澤州民俗:服飾,你瞭解嗎

【原創】澤州民俗之服飾

俗話說,佛靠金裝,人靠衣裝,服裝直接告訴了不認識你的人們,你的品位在哪裡,你的品位有多高,作為任何職業任何角色的你,所穿著的衣服都需要大方得體而且要突出你的外型優勢,

掩蓋你的外型缺點,顯示出你的身份和地位。男士服裝搭配和女士服裝搭配有很多的不同,女士服裝講究款式和多變,男士服裝則講究合身款式經典大方。澤州境內的傳統服飾複雜多樣且多有變化,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我們的服飾變化……

髮型、首飾



在清代,男女都留發。男人要把額上和兩鬢剃掉,將長髮梳作辮子垂於背後。婦女婚前梳辮子,婚後改梳長髻,成為長頭,或“盤圓頭(即把辮子後盤起,用網包住)”。年老的戴纂兒。民國年間男人都剃作光頭(後來城內有一些年輕人留平頭或分頭)。婦女婚前梳辮子,婚後梳長髻或別髻,稍後也有人梳圓頭。老年婦女則用髮卡卡發。抗戰時期,

青年婦女多喜剪髮頭。20世紀50年代,男人留發的漸多,青年婦女則不論婚否都梳作兩辮。從耳後分垂胸前,中年婦女剪髮或卡發。進入80年代,男人基本全部留發,婦女多燙髮,或留披肩髮,改革開放以來,髮式變化頻頻,趨於全國流行髮型。

民國時期,婦女頭上簪多種簪子,耳上戴耳環,手指戴戒指,手腕帶手鐲,青年婦女婚後在胸前戴九滾十八珠的滾,中老年婦女在胸前右側戴拾串鈴或壓胸牌,

大都為銀制或銅制,只有富貴之家才有黃金飾物。新中國成立之後,婦女兒童戴的首飾逐漸減少,“文革”中全部被取締。改革開放後逐漸恢復,“三金”(項鍊、、戒指、耳環)成為多數青年婦女的追求,各種首飾走向全國流行化。

衣服

清代,男人的禮服師花袍“補褂”,

婦女的禮服是襖子和裙。民國年間,男人禮服改成長袍馬褂,女人的禮服仍舊,便衣均為布衫、夾襖、棉襖(除男人布衫外都是大襟、無領、挽銅扣)、單褲、夾褲、棉褲(都是中式,有褲腰,可前後調換穿)。男女都用布帶子紮腿,男子腰間要紮布腰帶。城裡逐漸興穿旗袍,便衣時興高領,衣服尚寬短,男學生穿制服,女學生穿裙子。抗戰期間,衣服尚窄長,男青年多紮裹腿。新中國成立後,
男人喜穿中山服,婦女喜穿列寧服。50年代,青年婦女有穿布拉吉(裙子)的。男女都穿襯衣、背心、汗衫、褲衩。城裡逐漸普及了秋衣褲、絨衣褲和毛衣褲。嬰幼兒冬季披斗篷,成人冬季都披黑色絨領的小大衣。“文革”開始,反對“奇裝異服”,男女服裝都愛穿喇叭褲。開始有人穿西裝、裙子。20世紀80年代,盛行西裝領帶,並有了夾克衫、羽絨服,婦女愛穿蝙蝠衫,裙子等普遍流行。

鞋襪



清代,男人愛穿靴子、鑲雲鞋、布鞋(城裡人、商人愛穿薄布鞋。農民穿實納幫、兩道眉的厚鞋),婦女穿紳鞋(纏足腳鞋,彩色繡花,鞋幫有邊有心,由兩邊組成)。男女都穿布襪(冬季穿棉襪,用線納底作圖案,有的還繡花,有些男人襪內打包腳布),農民則赤腳穿鞋。民國年間,男人逐漸不穿鑲雲鞋,只穿圓口或尖口布鞋。後時興中山鞋、方口鞋、底包幫鞋(出邊鞋),少數人穿皮鞋。婦女逐漸穿單片繡花鞋,小孩穿虎頭鞋或花鞋。布襪逐漸被針織襪取代。20世紀50年代,布鞋也逐漸變直底為彎底。60年代,有了塑膠涼鞋、尼龍襪、棉氣眼鞋,農村開始買塑膠鞋底自己配幫做鞋。70年代後期,拖鞋開始流行,婦女興穿高跟鞋。80年代以後,皮鞋、高跟鞋、尼龍襪普及城鄉。

(岩石花整理)

清代,男人愛穿靴子、鑲雲鞋、布鞋(城裡人、商人愛穿薄布鞋。農民穿實納幫、兩道眉的厚鞋),婦女穿紳鞋(纏足腳鞋,彩色繡花,鞋幫有邊有心,由兩邊組成)。男女都穿布襪(冬季穿棉襪,用線納底作圖案,有的還繡花,有些男人襪內打包腳布),農民則赤腳穿鞋。民國年間,男人逐漸不穿鑲雲鞋,只穿圓口或尖口布鞋。後時興中山鞋、方口鞋、底包幫鞋(出邊鞋),少數人穿皮鞋。婦女逐漸穿單片繡花鞋,小孩穿虎頭鞋或花鞋。布襪逐漸被針織襪取代。20世紀50年代,布鞋也逐漸變直底為彎底。60年代,有了塑膠涼鞋、尼龍襪、棉氣眼鞋,農村開始買塑膠鞋底自己配幫做鞋。70年代後期,拖鞋開始流行,婦女興穿高跟鞋。80年代以後,皮鞋、高跟鞋、尼龍襪普及城鄉。

(岩石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