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充電樁數量年內將增長3倍,電動汽車產業最大瓶頸有望突破

買電動汽車,還是不買電動汽車?大規模上馬電動汽車,

還是不大規模上馬電動汽車?無論對消費者還是產業經營者,這都是當前的一大難題。

而這道題已經越來越容易做出回答。近日,國家電網公佈了2017年首次充電樁招標計畫,根據上月國家能源局在《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通知》中所明確的目標:2017年計畫建成充電樁90萬個,這一數量較2016年年底的保有量有超過300%的增長, 而根據年初國家能源局、國資委、國管局聯合下發的《加快單位內部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到2020年,公共機構新建和既有停車場要規劃建設配備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比例不低於10%;中央國家機關及所屬在京公共機構比例不低於30%;在京中央企業比例力爭不低於30%。

綜合各方面的資訊可以得出結論:2017年有望成為“十三五”期間充電樁建設增速最快的一年。那麼,未來我國的充電設施能達到怎樣的規模,這一動作是否能改變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及產業生態?鳳凰文創在此對這一長期性趨勢進行研究。

四大因素制約新能源車發展,充電樁匱乏首當其衝

2015年,中國一舉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替代能源汽車市場。目前我國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扶持力度,不難預料,未來幾年我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

然而,儘管電動汽車產品出現已有很長時間,硬體技術的改進也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但電動汽車市場推廣進展卻很緩慢,而且推廣普及中遇到了許多問題,電動汽車的產業化遇到了四個重要瓶頸。

一是電動汽車各參與方的利益分配問題。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涉及到汽車消費者、汽車製造商、電池製造商和電力供應商各參與方的利益之爭,

由於各參與方之間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動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電動汽車價格偏高。雖然我國已經有10多家車企生產的電動汽車已上市,但與傳統汽車產業規模相比,生產規模仍然很小,造成電動汽車價格偏高,在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斷收緊、內燃機汽車價格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顯然對使用者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三是電動汽車行業的標準缺失問題。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涉及到汽車消費者、汽車製造商、電池運營商和電力供應商等多個方面,行業標準遲遲難以統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動汽車的推廣。

但最重要的,直接制約電動汽車增長的產業性因素則是充電樁的普及問題。實際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逐年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16年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同比增長51.7%和53%,保有量超過100萬輛。但截至2016年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15萬個,私人專用充電樁8萬個,建設速度明顯不達預期,遠未達到大規模支持電動汽車市場發展的理想程度。

充電樁產業面臨盈利瓶頸,社會資本投入熱情尙待點燃

目前多種制約因素,嚴重影響了充電樁建設的推進速度。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資料,2016年國家電網直接建成的充電樁為2.2萬個,其累計建成充電樁超過4萬個,形成“六縱六橫兩環”覆蓋1.4萬公里、13個省、95個城市的高速公路快充網路,同時已經在多個城市試點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但現在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老小區有不同的產權所屬,居民要安裝充電樁,需要經過多產權單位同意,比較麻煩。

同時,充電設施當前尚難盈利,也是制約社會資本投入的一個因素。2014年5月國網放開充電設施建設市場以來,企業紛紛跑馬圈地。最先是民企以燒錢模式佔領市場,後來國企、央企也行動了起來。國家電網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其車聯網平臺上,10萬個充電樁中,有6萬個屬於社會資本。由於目前充電樁的盈利手段主要是通過開放車聯網的平臺、提供線上線下服務收取一些費用,資金回報尚不理想,導致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產業還處於發展初期,設備利用率比較低,運營短期內還難以盈利。

除此之外,居民區充電設施建設相對緩慢。因為缺乏一些專項規劃指導,個別地方出現跑馬圈地和盲目鋪攤子的問題。而有的充電設施仍然存在不相容的現象,跨運營商之間的支付和資訊共用也還存在著壁壘,互聯互通水準目前還比較低。整體來看,充電樁行業還沒度過培育期,商業模式也有待創新。

相關部委正在進一步研究政策,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根據之前的規劃,2017年中國新增充電樁數目是2016年年底保有量的將近4倍,增長3倍。同時,政府還將引導行業探索合理商業模式,嚴格執行優惠電價,財政補貼將從購車補貼向充電補貼傾斜。這樣一來,運營端盈利模式和補貼的突破有可能激發充電市場,尤其是居民社區和單位內部停車場充電市場參與的積極性,2017年充電設施建設將迎來大規模建設和加速時期。

充電樁擴張,市區內公共領域是突破關鍵

根據國家電網的規劃,到2020年計畫建成“七縱四橫兩網格”高速公路快充網路,全面覆蓋京津冀魯、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但看似完美的規劃方案面前,市區內充電設施基礎設施如果不先行,電動汽車的消費體驗仍然是一個痛點。

我國絕大部分城市人口在高層建築為主的居民社區內生活,獨棟建築極少。無論老舊的居民樓,還是新建的社區,充電樁設施的大範圍改造升級,都將耗資巨大、耗力巨大。而且,未來3-5年內新能源汽車群體,應該無法成為主流。此外,居民區內的停車位緊缺、路邊亂停亂放等現象,也不利於充電設施建設管護。

因此,未來在公共領域多布點是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廠區、地鐵、公園、交通綠化帶等公共地域,基本處於城市交通周轉要點,而且完全有餘力建設個位樁數的小型充電站。此外,公共領域沒有產權之爭,電路鋪設等也比較方便。在新能源汽車占比不高的前期階段,快速構建小型化、分佈廣的充電點,不僅能滿足現有消費者需求,也能一定程度起到推廣左右。相信,從企業的角度,也更想從公共領域入手。

推動充電樁快速拓張,更應保持電動汽車產業理念“適度超前”

實際上從去年1月1日開始,五部委共同發佈充電介面及通信協定等“五國標”,標誌國內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下一步新能源汽車上量打下基礎。從產業拓張的角度來看,充電樁的大規模鋪開、充電標準的對外輸出,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外擴張至關重要。2015年,中國對外出口汽車75.9萬輛,主要集中在伊朗、越南、委內瑞拉等亞洲、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具有巨大的汽車消費潛力,而且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相對滯後。未雨綢繆,對這些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標準建立伸出援助之手,可能會對未來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全球化戰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應該“適度超前”,這種超前不僅僅是在數量上,更應該體現在理念上,不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又要陷入“燃油汽車”的困境。

文:王晗 編輯:李靖

銷售50.7萬輛,同比增長51.7%和53%,保有量超過100萬輛。但截至2016年底,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15萬個,私人專用充電樁8萬個,建設速度明顯不達預期,遠未達到大規模支持電動汽車市場發展的理想程度。

充電樁產業面臨盈利瓶頸,社會資本投入熱情尙待點燃

目前多種制約因素,嚴重影響了充電樁建設的推進速度。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資料,2016年國家電網直接建成的充電樁為2.2萬個,其累計建成充電樁超過4萬個,形成“六縱六橫兩環”覆蓋1.4萬公里、13個省、95個城市的高速公路快充網路,同時已經在多個城市試點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但現在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老小區有不同的產權所屬,居民要安裝充電樁,需要經過多產權單位同意,比較麻煩。

同時,充電設施當前尚難盈利,也是制約社會資本投入的一個因素。2014年5月國網放開充電設施建設市場以來,企業紛紛跑馬圈地。最先是民企以燒錢模式佔領市場,後來國企、央企也行動了起來。國家電網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其車聯網平臺上,10萬個充電樁中,有6萬個屬於社會資本。由於目前充電樁的盈利手段主要是通過開放車聯網的平臺、提供線上線下服務收取一些費用,資金回報尚不理想,導致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產業還處於發展初期,設備利用率比較低,運營短期內還難以盈利。

除此之外,居民區充電設施建設相對緩慢。因為缺乏一些專項規劃指導,個別地方出現跑馬圈地和盲目鋪攤子的問題。而有的充電設施仍然存在不相容的現象,跨運營商之間的支付和資訊共用也還存在著壁壘,互聯互通水準目前還比較低。整體來看,充電樁行業還沒度過培育期,商業模式也有待創新。

相關部委正在進一步研究政策,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根據之前的規劃,2017年中國新增充電樁數目是2016年年底保有量的將近4倍,增長3倍。同時,政府還將引導行業探索合理商業模式,嚴格執行優惠電價,財政補貼將從購車補貼向充電補貼傾斜。這樣一來,運營端盈利模式和補貼的突破有可能激發充電市場,尤其是居民社區和單位內部停車場充電市場參與的積極性,2017年充電設施建設將迎來大規模建設和加速時期。

充電樁擴張,市區內公共領域是突破關鍵

根據國家電網的規劃,到2020年計畫建成“七縱四橫兩網格”高速公路快充網路,全面覆蓋京津冀魯、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但看似完美的規劃方案面前,市區內充電設施基礎設施如果不先行,電動汽車的消費體驗仍然是一個痛點。

我國絕大部分城市人口在高層建築為主的居民社區內生活,獨棟建築極少。無論老舊的居民樓,還是新建的社區,充電樁設施的大範圍改造升級,都將耗資巨大、耗力巨大。而且,未來3-5年內新能源汽車群體,應該無法成為主流。此外,居民區內的停車位緊缺、路邊亂停亂放等現象,也不利於充電設施建設管護。

因此,未來在公共領域多布點是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廠區、地鐵、公園、交通綠化帶等公共地域,基本處於城市交通周轉要點,而且完全有餘力建設個位樁數的小型充電站。此外,公共領域沒有產權之爭,電路鋪設等也比較方便。在新能源汽車占比不高的前期階段,快速構建小型化、分佈廣的充電點,不僅能滿足現有消費者需求,也能一定程度起到推廣左右。相信,從企業的角度,也更想從公共領域入手。

推動充電樁快速拓張,更應保持電動汽車產業理念“適度超前”

實際上從去年1月1日開始,五部委共同發佈充電介面及通信協定等“五國標”,標誌國內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下一步新能源汽車上量打下基礎。從產業拓張的角度來看,充電樁的大規模鋪開、充電標準的對外輸出,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外擴張至關重要。2015年,中國對外出口汽車75.9萬輛,主要集中在伊朗、越南、委內瑞拉等亞洲、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具有巨大的汽車消費潛力,而且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相對滯後。未雨綢繆,對這些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標準建立伸出援助之手,可能會對未來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全球化戰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應該“適度超前”,這種超前不僅僅是在數量上,更應該體現在理念上,不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又要陷入“燃油汽車”的困境。

文:王晗 編輯: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