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清江兜村:古厝遇見新居 傳統文化扮靚美麗鄉村

北片古榕樹

東南網7月13日福清站記者 戴亞妹 報導

一條條乾淨的水泥路四通八達,一幢幢整潔的民居錯落有致,綠樹成蔭的文化廣場上歡聲笑語.....走進福清市新厝鎮江兜村,目之所及皆是這樣的新景致,讓你誤以為闖入了某個成熟的旅遊風景區。

江兜村位於福清南大門新厝鎮中部地帶,是著名僑鄉。其背靠巍巍草堂山,面臨滔滔興化灣,與江陰港隔海相望,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村子始建于宋代。自王氏先祖從南安遷居此地後,

逐步融合閩都文化、莆仙文化,形成了重視傳承的良好風氣,在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對接中,讓文明創建與美麗鄉村建設並駕齊驅,實現了用傳統文化“扮靚”美麗鄉村建設。

故居古厝

古厝展新顏 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色彩

傳統村落可以體現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築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

反映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可以說,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

江兜村如今保存有2743平方米的三座厝古屋,內含有完整的“天井、石座、瓦片壁”。村中還有千佛庵、大帝殿、昭靈廟等11處名勝古跡,這些都是江兜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燕尾脊馬鞍背,

莆仙宮殿式建築結構的古厝讓人流連忘返。置身于古厝群中,古早味十足,讓人仿佛回到了兒時的農村生活。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村中的古厝不斷被時光侵蝕,為了挽救這些海外鄉親心中的“根”,20世紀90年代,江兜村多方面籌集資金,對這些古厝“以舊改舊”,沉寂多年的古厝重新煥發生機。

“由於村裡的民俗活動,比如鬧元宵、頭尾厝等都在古厝裡進行,使得村民能夠自發性地每一年都會維護各自的古民居,

也使得江兜村才得以完整地保存歷史風貌、人文風貌,讓自然風貌、生態風貌得以延續。”江兜村村幹部王文珍告訴記者。

如今,這些古色古香的古厝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在綠蔭的掩映下,成了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一筆濃厚的色彩。江兜村也於2015年被列入福建省傳統村落名錄,古民居建築群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保護。

“古樸的建築,幽深的小巷,在這裡感受到的是古老的福清特色文化和民俗風情,很愜意。”來自三山鎮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到江兜,不僅可以領略田園風光,還可以品讀歷史,很適合工作之餘的放鬆。

韶溪

頭尾厝 傳統民間文化氛圍濃烈

江兜村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傳統民間文化氛圍濃烈,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活動集文化、娛樂、健身於一體,讓江兜村呈現出新氣象:農村裡賭博的人少了,大家精神更愉悅了,鄉里鄉親更和睦了,凝聚力也增強了。

該村自乾隆年間元宵節就開始舉辦抽福,開展頭尾厝文武宴比賽活動,這種民間傳統文娛活動聞名海內外和福莆仙三縣。

據介紹,每年正月初四,江兜村各房要選一長輩到廟來,凡抽到“福”字即為頭座福厝,抽到“壽”即尾座壽厝。兩厝元宵節要張燈結綵,辦文武宴。

正月初五,抽到頭尾厝的人家要闔家出動借古董,張貼慶祝標語和插彩旗,請民間高人來辦文武宴。文武宴很隆重,大廳上每桌要擺五盆、十二碗、三十六碟,還需放有用豬心、豬肝、雞、魚等拼成“五鳳”宴(蝦、魚、雞、蝦幹、干貝組成)和用彩珠排列成“慶元宵”等字樣的拼盤,還要用花生、芋頭、香菇、蠶豆等油炸後拼成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代人物肖像。並在長方桌上擺列三十六碟用麵粉、貝殼著色制的海產品、水果各種模型,碟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以示“豐衣足食,年年有餘”。

昭靈廟

昭靈廟 世世代代的精神家園

走進昭靈廟,記者發現,門前大埕是由鵝卵石鋪砌的,人們還用黑色的石塊在一片淡紅色石中砌出了一個駕著祥雲騰躍的麒麟。

據介紹,昭靈廟是村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裡,村民們每年都要開展十場以上的活動,每逢廟會,村裡的舞蹈隊就來到昭靈廟表演舞蹈助興。目前,全村有5支文藝宣傳隊,即車鼓隊、腰鼓隊、農村文藝宣傳隊、老中年舞蹈隊和十音八樂吹奏隊,還有一個木偶戲劇團,社會火、書畫、面塑、車鼓隊、腰鼓隊、管樂曲藝等民俗民間聞名遐邇,其中,車鼓舞入選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瞭解,為了更好地保護昭靈廟,昭靈廟設立了董事會進行管理,江兜村委會還委派了一名黨員擔任董事會的負責人,對保護古跡及傳承民俗等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計畫在今年10月份舉辦昭靈廟1000年紀念活動,所有海內外的鄉親一直都在關注這件事情。”王文珍告訴記者。

“如今的昭靈廟,在江兜人眼裡,它不僅僅是一座廟宇、一座建築,更是世世代代江兜人的精神家園。不論走多遠,不管走多久,那古色古香的門樓、紅色琉璃瓦的屋頂以及這裡每個清晨海天通紅的昭靈曉旭,都早已鐫刻在村民的心中。”王文珍表示。

古厝群

居民房

健身路徑

韶溪洗衣處

思鄉亭

小路

村中一角

江兜村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傳統民間文化氛圍濃烈,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活動集文化、娛樂、健身於一體,讓江兜村呈現出新氣象:農村裡賭博的人少了,大家精神更愉悅了,鄉里鄉親更和睦了,凝聚力也增強了。

該村自乾隆年間元宵節就開始舉辦抽福,開展頭尾厝文武宴比賽活動,這種民間傳統文娛活動聞名海內外和福莆仙三縣。

據介紹,每年正月初四,江兜村各房要選一長輩到廟來,凡抽到“福”字即為頭座福厝,抽到“壽”即尾座壽厝。兩厝元宵節要張燈結綵,辦文武宴。

正月初五,抽到頭尾厝的人家要闔家出動借古董,張貼慶祝標語和插彩旗,請民間高人來辦文武宴。文武宴很隆重,大廳上每桌要擺五盆、十二碗、三十六碟,還需放有用豬心、豬肝、雞、魚等拼成“五鳳”宴(蝦、魚、雞、蝦幹、干貝組成)和用彩珠排列成“慶元宵”等字樣的拼盤,還要用花生、芋頭、香菇、蠶豆等油炸後拼成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代人物肖像。並在長方桌上擺列三十六碟用麵粉、貝殼著色制的海產品、水果各種模型,碟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以示“豐衣足食,年年有餘”。

昭靈廟

昭靈廟 世世代代的精神家園

走進昭靈廟,記者發現,門前大埕是由鵝卵石鋪砌的,人們還用黑色的石塊在一片淡紅色石中砌出了一個駕著祥雲騰躍的麒麟。

據介紹,昭靈廟是村民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裡,村民們每年都要開展十場以上的活動,每逢廟會,村裡的舞蹈隊就來到昭靈廟表演舞蹈助興。目前,全村有5支文藝宣傳隊,即車鼓隊、腰鼓隊、農村文藝宣傳隊、老中年舞蹈隊和十音八樂吹奏隊,還有一個木偶戲劇團,社會火、書畫、面塑、車鼓隊、腰鼓隊、管樂曲藝等民俗民間聞名遐邇,其中,車鼓舞入選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瞭解,為了更好地保護昭靈廟,昭靈廟設立了董事會進行管理,江兜村委會還委派了一名黨員擔任董事會的負責人,對保護古跡及傳承民俗等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計畫在今年10月份舉辦昭靈廟1000年紀念活動,所有海內外的鄉親一直都在關注這件事情。”王文珍告訴記者。

“如今的昭靈廟,在江兜人眼裡,它不僅僅是一座廟宇、一座建築,更是世世代代江兜人的精神家園。不論走多遠,不管走多久,那古色古香的門樓、紅色琉璃瓦的屋頂以及這裡每個清晨海天通紅的昭靈曉旭,都早已鐫刻在村民的心中。”王文珍表示。

古厝群

居民房

健身路徑

韶溪洗衣處

思鄉亭

小路

村中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