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短視頻平臺“隔空互殺”,快手為什麼惹人嫌?

簡單來說,不論是快手用戶還是秒拍用戶,都很難逃脫社會財富分配下的社會等級賦予他們的階級身份,這種身份不單是政治身份、經濟身份,也是文化身份。農村階級長期在政治經濟上處於弱勢,

話語權被邊緣化,那麼他們對本階級的現狀不滿要怎麼表達和抗議呢,那就只有通過文化行為來實現。

“快手現象”可以稱之為一種利用文化手段的社會批判——“快手”上的某個個體,你可以說他/她的“表演”是出於功利目的或是對於自身前途的迷茫,但作為一個群體,絕對已經形成一種亞文化,是對代表城市中產階級價值觀的主流文化的一種無明確目標的、象徵性的對抗。

“快手”意識到了農村階級的這種需求,於是造就了這樣一個發聲平臺,農村階級和快手平臺是互相利用,相互依存的關係。

“城市中產階級”中的某些個體對待“快手”的態度可能只是獵奇,但作為整體與“快手”上的農村階級在文化上仍是對立排斥。

所以主流互聯網平臺對“快手”有現在這樣的態度也就不足為奇。

知乎和B站用戶可能都沒意識到我們其實都是主流文化中的一員——因為相對於快手用戶,我們城市居民比較有錢。

老實講我覺得該反思的是我們而不是快手。看了本問題下的其他答案和其下的很多評論,我覺得有必要補充一點內容:

許多網友(尤其是老家在農村的)對“快手”的嫌鄙點在於“真實的農村不是快手上那樣”——這個點只能體現樸素的道德,但毫無現實意義的思考。農村階級要麼徹底游離于主流文化視野之外,變成一個“大家都知道它存在,它也只是存在而已”的“沉默的階級”,要麼通過“快手”這種另類的方式發出聲音,被社會所注意到,

“快手”的現實價值就在於此。

“快手”是一個發聲管道,它不反映農村現實很正常,就像你的朋友圈也不反映你的生活現實一樣。

要求“快手”反映農村現實是不是想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