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刀劍運用的鐵包鋼技術我們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啦?

如果說花紋刃是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頂峰,那麼複合制劍技術則是我國制劍技術達到的另一個高峰。

熟悉日本刀的朋友都知道鐵包鋼的說法,指的是刀刃部分使用鋼,刀脊部分使用鐵的製造方法,它即可以保證刀刃鋒利,又可以使刀在劈硬物時不致因刀身過硬而折斷。日本刀也因此被公認為世界最優秀的刀劍之一。但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技術。

每位見到越王勾踐劍的朋友都會被它深深折服,這把古劍歷經千年劍刃依舊鋒利異常,實屬罕見。其中的奧妙在於古人採取了硫化法,在勾踐劍劍刃表面有一層硫化塗層。其實,越王勾踐劍的成就不僅是防腐技術,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複合製造法。所謂複合劍製造法,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合金分別澆鑄而成。

例如勾踐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含錫量為10%),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含錫量為20%),硬度高,可以磨出鋒利的刀刃,因而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勾踐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兩色劍,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的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
兩色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範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於另一範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勾踐劍的成就人所共知,但由於當初處於技術發展階段,勾踐劍在一些細處還有很多問題。

如果我們認真檢視,會發現劍表面有大量的菱形紋飾塊,這些飾塊全部呈黑色,紋飾塊周邊出現了明顯的塌陷。這是為了修飾王者之劍強行在劍身留下凹槽,注入錫,焊塌陷後,劍的表面凹凸不平。同時由於開模失誤,導致劍身銘文無法錯金。

更重要的是,

勾踐劍本可製作得更長,但出於技術的保守和宮廷的限制,導致劍身過短,實用價值寥寥,更多的是觀賞價值。但總體來看,越王勾踐劍的出現表明中國的複合制劍技術已經成熟,中國古劍開始登上古代兵器製作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