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向松祚:地方債沒有違約風險 債市開放更有助於貨幣政策調控

中新經緯用戶端7月16日電(羅琨)近期債券通的上線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進展,也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一個里程碑。不過,有一些聲音指出,在債市不斷吸收境外投資者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系列問題隨之出現。

而與此同時,一些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市仍抱觀望態度。如何看待這些質疑的聲音?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主辦方供圖

地方債不會出現違約風險

一直以來,國內很多債券評級虛高現象嚴重,

超八成以上的債券評級不是AA就是AAA,且同一公司債券在國內外評級的差距巨大,這也成為很多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債市仍踟躕不前的原因之一。這些評級虛高的債券是否也隱含著巨大的違約風險?

向松祚認為,中國的利率債實際上是政府信用(擔保)的。“其實中國政府的債,不需要有任何的擔心,不會出現違約,包括地方政府的債券。因為中國是個統一的政府,即使某些地方政府出現問題,

中央政府一定會bail out(救援),去承擔這個風險,所以利率債是沒有任何風險的。當然對收益率或者是價格方面,風險肯定是存在的,這種風險哪個市場都有。”

而至於信用債,向松祚則明確提出這些債券當然會有違約的風險。他進一步指出,現在提倡打破剛性兌付,讓投資者或者和發債人雙方承擔這種風險。“如果打破剛性兌付,評級方面的問題我相信會有很大的改變。

他也同時指出,城投債肯定是有風險的,但城投債的多數都是有政府在背後擔保,和民營企業發的債的風險相比仍然是比較小的。

債市開放更有助於央行調控貨幣政策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那麼債市開放是否會削弱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向松祚指出,貨幣政策獨立性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他指出,貨幣政策獨立性意味著央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的工具調控國內市場的流動性,包括利率。“在中國這麼一個龐大的市場,即使是海外的投資者佔有中國債券市場的份額特別高,甚至超過三分之一,我認為他更有助於央行調控貨幣政策。實際上現在央行越來越多地轉向利用貨幣政策在債券市場來調節流動性,管理市場的利率預期,所以這個開放對貨幣政策本身的完善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

短期之內不會倒逼國內市場利率下行

此前有市場分析指出,中國債券市場一旦與國際市場接通之後,國內企業、金融機構的發債走向國際市場,其利率水準自然會被逐步拉低,這有利於倒逼國內資金利率的下行。

向松祚認為這一情況短期之內不太會發生。他分析稱,海外很多機構預測可能每年有1000億美元左右會進入到中國債券市場,但是實際上這與我國本身十萬億美元的餘額相比並不算很大。

“如果未來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好,特別是海外的投資者的佔有份額越來越高的話,那當然會對國內市場的利率穩定,特別是國債收益率的穩定是有幫助的。”向松祚說。

外資機構無需擔憂監管規則變化風險

債券通開放後,一些外資機構仍舊保持觀望態度,有分析認為部分機構擔憂國內監管規則的變化將導致其前期投入白費。向松祚認為這一隱憂實際上並不存在。

“在債券通開通之前,香港金管局和人民銀行外管局包括中債登做了大量的監管方面的對接工作,我認為監管的問題不會引發投資者的擔心。當然北向通在投資者的資格、資金的往來、做市商的機制安排等方面可能還會有些細節方面會要完善,但其實在7月3號開通之前已經做了非常細緻的測試,所以我認為外資不太會有這方面的擔憂。”向松祚指出。(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但是實際上這與我國本身十萬億美元的餘額相比並不算很大。

“如果未來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好,特別是海外的投資者的佔有份額越來越高的話,那當然會對國內市場的利率穩定,特別是國債收益率的穩定是有幫助的。”向松祚說。

外資機構無需擔憂監管規則變化風險

債券通開放後,一些外資機構仍舊保持觀望態度,有分析認為部分機構擔憂國內監管規則的變化將導致其前期投入白費。向松祚認為這一隱憂實際上並不存在。

“在債券通開通之前,香港金管局和人民銀行外管局包括中債登做了大量的監管方面的對接工作,我認為監管的問題不會引發投資者的擔心。當然北向通在投資者的資格、資金的往來、做市商的機制安排等方面可能還會有些細節方面會要完善,但其實在7月3號開通之前已經做了非常細緻的測試,所以我認為外資不太會有這方面的擔憂。”向松祚指出。(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