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炫民族風”刮進駐訓場,學舞唱歌都是小CASE

仲夏時節,正值外訓,駐疆官兵訓練強度大,面臨的民情社情複雜多變。為此,駐訓以來,新疆軍區某裝甲團抓住軍地共建活動增多的良機,全面升級“文化帳篷”功能,積極引入民族文化豐富補充營區文化。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圖為文化演出隊正在為駐訓官兵演出。劉 永攝

教唱民族歌曲,學跳民族舞蹈,品味民族文化,愉悅了心靈,緩解了壓力,更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軍營……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週六下午,

筆者剛走近新疆軍區某裝甲團駐訓場的“文化帳篷”,一曲悠揚的新疆民歌《達阪城的姑娘》迅速湧入耳朵。

“好聽吧!還有好看的呢!”宣傳股上士王浩拉著筆者進了帳篷。

只見場地中間,一位舞者頭戴“鍋巴”(維吾爾族花帽)、手持搖鈴,曼妙的舞姿醉人心田,一群官兵正手舞足蹈地跟著比劃動作。

仲夏時節,正值外訓,駐疆官兵訓練強度大,面臨的民情社情複雜多變。為此,駐訓以來,

該團抓住軍地共建活動增多的良機,全面升級“文化帳篷”功能,積極引入民族文化豐富補充營區文化。

“‘麥西來甫’這種輕鬆活潑的民族舞蹈,大家學了不僅放鬆心情、緩解壓力,還能在晚會上秀一把。既能‘自嗨’,又能‘群嗨’!這位老師可是我們特意從共建學校邀請來的。”王浩雙手打著拍子,對大家的學習熱情滿意極了。

再看一眼場上正在認真學習舞蹈動作的官兵們:有的動作木訥表情靦腆,

有的神情嚴肅一板一眼……的確,初學者的熱情值得鼓勵。

“瞅瞅老李跳的!”坦克營四級軍士長李巍,服役時間長,民族舞蹈的演出沒少看,學起舞來一點就通。瞧他右手擺在胸前、左手擺在背後,合著手鼓的節奏,右腿撇開按順時針旋轉,

雙臂時而伸展時而收起,舉手投足有模有樣。

忽然,曲風發生轉變,原本熱情奔放的曲調變成悠揚的群舞曲。所有學員自然地變換了隊形,5個圓圈跟著悠揚的音樂緩緩轉動。大家互挽著手臂,配合舞曲節奏扭動身姿,時而展臂彎腰,時而短停踢腿,時而相互凝視……

列兵趙帥明自帶“蠢萌”屬性,原本統一右望的動作,他一個左看,恰好與後面的小夥伴來個臉對臉、鼻碰鼻,尷尬得臉紅到脖子根兒,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學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這些都是小CASE,我們還有維吾爾族幹部專門教學民族語言呢。而且來駐訓前,團裡還鼓勵大家自己組建了一支民族文化演出隊!”下場休息的老李一臉驕傲地向筆者介紹。

來自藝術院校的大學生士兵周恒,對此很有發言權。自打進入文化演出隊,他編創的節目吸粉眾多,大夥兒還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周博通”。

這不,又是休息時間,上士周恒帶著幾名文藝骨幹又爬坡越坎不間斷地“串場”了。原創節目《民族歌曲串燒》逗笑了坦克營官兵,他們又不歇腳地朝步兵營訓練場奔去,頗有幾分戰時文藝小分隊的味道。

民族文化風在該團越刮越大。圍觀群眾不滿足光“吃瓜”欣賞演出了,不少官兵還自發踴躍地提供素材,幫助演出隊找靈感、創新作,來“文化帳篷”裡報名學藝的官兵更是絡繹不絕。

“民族文化進軍營,給外訓生活帶來樂趣,讓大家有了表現平臺,還加深了官兵對駐地民族文化的瞭解。大夥兒那是相當支持!”榴炮三連指導員蘇一洲,對此大大地點贊。

為了能在團裡“八一”雙擁晚會上圈粉,他匆匆忙忙吃過午飯,就開始組織編排小品《民族團結一家親》。節目突破一般小品的表現形式,不僅有風趣幽默的對白,還融入了少數民族歌、舞,用他的話講,敢突破才能有收穫。

“看,真正的‘最炫民族風’!”列兵蘭濤選了一張自己在小品編排過程中身著民族服裝的自拍照,發給了家人。

上士周恒帶著幾名文藝骨幹又爬坡越坎不間斷地“串場”了。原創節目《民族歌曲串燒》逗笑了坦克營官兵,他們又不歇腳地朝步兵營訓練場奔去,頗有幾分戰時文藝小分隊的味道。

民族文化風在該團越刮越大。圍觀群眾不滿足光“吃瓜”欣賞演出了,不少官兵還自發踴躍地提供素材,幫助演出隊找靈感、創新作,來“文化帳篷”裡報名學藝的官兵更是絡繹不絕。

“民族文化進軍營,給外訓生活帶來樂趣,讓大家有了表現平臺,還加深了官兵對駐地民族文化的瞭解。大夥兒那是相當支持!”榴炮三連指導員蘇一洲,對此大大地點贊。

為了能在團裡“八一”雙擁晚會上圈粉,他匆匆忙忙吃過午飯,就開始組織編排小品《民族團結一家親》。節目突破一般小品的表現形式,不僅有風趣幽默的對白,還融入了少數民族歌、舞,用他的話講,敢突破才能有收穫。

“看,真正的‘最炫民族風’!”列兵蘭濤選了一張自己在小品編排過程中身著民族服裝的自拍照,發給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