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佟大為通過《金陵十三釵》,實現從一個奶油小生到一名硬漢的轉變

佟大為是一個好的演員,不去想其它東西,認真、專注、努力。佟大為身上有知性的東西,但實際上他還有另外一種潛能,一種剛毅的東西,也會被開發出來。

佟大為的態度很好,他謙虛好思考,而且懂得如何去詮釋角色,如何給角色注入更多更有活力的東西;他的表演非常的鬆弛,不用勁兒。

佟大為通過《金陵十三釵》,實現了從一個奶油小生到一名硬漢的轉變。

他主演的《親愛的》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我沒有想到《親愛的》是這樣一部電影,

它和陳可辛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樣。去掉一水兒的大腕臉孔,再在鏡頭語言上做點“樸實無華”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換成一部半紀錄樣式的新聞片。這裡沒有誰是戲劇核心的主角,誰都可以獨自面對鏡頭,誰都可以偷偷跟觀眾交流一下心聲的設置,就像那些被譽為特定領域教科書的小說一樣,非得有詳實的資料搜集,精確的人物肖像,一絲不苟的背景調查,
才搭得出來這樣的故事結構。這種結構裡,角色重心的不斷遊移,不會讓人覺得怪異,反而能加深自然主義的印象。一切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嘛,生活中誰也輪不到始終當焦點、做主角的。到結尾一看,果然取材自真人真事,這樣留給編劇的活兒相對輕鬆了,只要精心做減法即可。

現實色彩的弊端是,對體制內人員的描繪,有點讓人齒冷。無論員警、法官還是福利院院長,均予人墨守成規,不近人情的印象。當然,從邏輯上衡量,這並不是負面描寫,他們恪守法律法規,不徇人情,是應盡的職務。但電影作為激發感情的文藝作品,尤其是這樣以瞄準並擠爆觀眾淚腺為己任的悲情片,觀眾在同情主角之余,格外容易對他們產生反感。

陳可辛拍這樣一個劇本,是非常冒險的決定,他大可以妥協一點,把這群親情的阻撓者塑造成兩手一攤、滿口抱歉、不那麼吹鬍子瞪眼的。但他就是要維持現實骨架的剛度,其創作立意是勇敢的,他的前作《中國合夥人》為三個大亨立傳,偏要把他們早年市儈鑽營、投機倒把的劣跡抖一大堆,都是一脈相承。

沒看到一半,兩邊的姑娘都哭成狗了。我從頭到尾都沒掉淚,倒不是說電影不夠煽情,

其中多場催淚戲,每一場都足夠給一部常規的劇情片做壓軸了。只不過我年幼時候去影院看了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極大幅度提升了親情戲的淚點閥值,不太容易被這種骨肉分離、久別重逢的情節逼出淚來,只在臨界點七八成的位置持續徘徊了好久。陳可辛的這個煽情境界,已經足夠把許多姑娘的紙巾耗得跟宅男一樣快了。考慮到完全可以拉伸到20集電視劇的情節被大幅度簡約化,淚點頻度的設置還是合理的,畢竟你要給每個角色同等的、合適的展現酸楚的機會嘛。不過我估計,這些煽情戲碼很快會被許多影評人稱為電視劇哭法,等著吧。我比較意外的是,本期待結尾轟轟烈烈煽一場,它卻抖了個現實與虛構的置換,把高☆禁☆潮盡在不言中了。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遵循了生活的邏輯,有光明的希望,也有崩塌的預兆,誰也無法預料會邁向哪一個方向。

淚點頻度的設置還是合理的,畢竟你要給每個角色同等的、合適的展現酸楚的機會嘛。不過我估計,這些煽情戲碼很快會被許多影評人稱為電視劇哭法,等著吧。我比較意外的是,本期待結尾轟轟烈烈煽一場,它卻抖了個現實與虛構的置換,把高☆禁☆潮盡在不言中了。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遵循了生活的邏輯,有光明的希望,也有崩塌的預兆,誰也無法預料會邁向哪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