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英雄丨狼牙山五壯士:死戰狼牙 壯士一躍甯玉碎

死戰狼牙 壯士一躍甯玉碎

新華社記者梅常偉、韓松豫

李振玉是河北易縣人,家就在狼牙山腳下的東西水村。

他的父親李懷林1938年參加遊擊隊,岳父黃彩雲是晉察冀一分區的一名偵察排長。

1989年狼牙山還沒被開發成景區的時候,李振玉就在主峰棋盤陀擺過攤,向慕名來登山的人售賣食物和水,並提供免費講解。

狼牙山的名字,是從什麼時候叫起來的,沒人說得清楚,但是因為什麼開始叫響的,在中國卻人盡皆知——狼牙山五壯士。

【英模檔案】

狼牙山五壯士

馬寶玉(1920年-1941年)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下元皂村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兩年後入黨。1941年9月在易縣狼牙山為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

他帶領全班4名戰士奮勇殺敵,同數千日軍巧妙周旋一整天,將敵人引上絕路,勝利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寧死不屈,毅然跳崖犧牲,年僅21歲。

葛振林(1917年-2005年)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黨城鄉喜峪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阻擊日軍戰鬥中,葛振林與四位戰友寧死不屈,壯烈跳崖後被掛在樹上,倖免於難。傷癒後,

先後投入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屢建戰功。朝鮮停戰後回國,歷任湖南省警衛團後勤處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隊副大隊長、衡陽市人武部副部長,衡陽警備區後勤部副部長,1982年離休。擔任全國近200家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2005年3月,葛振林在衡陽病逝,終年88歲。

胡德林(1922年-1941年)

胡福才(1923年-1941年)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人,是叔侄兩個。他們和葛振林一樣,小時受苦,日本鬼子來了,又增添了民族恨。

1940年,八路軍攻打容城縣城,他們踴躍支前。縣城打開,他們又自告奮勇幫助部隊運送戰利品。當部隊領導誇獎他們任務完成得好,要他們回家時,他們卻不肯回去,一再要求留下,跟著部隊上前線打鬼子。就這樣,胡德林、胡福才一起參了軍,也被分配到六班。這時候,葛振林已經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擔任副班長。班長是共產黨員馬寶玉。此後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多次一起參加戰鬥,
表現都很勇敢,他們二人都在狼牙山阻擊戰中壯烈犧牲。

宋學義(1918年-1971年)

河南省沁陽市北孔村人,出身佃農。1939年在討飯途中,參加抗日遊擊隊,後編入晉察冀一分區一團七連當戰士,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9月25日,縱身跳崖後,被山腰上的樹掛住。1944年,宋學義轉業到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北管頭村,任農會主席,並與貧農女兒李桂榮結婚。1947年,宋學義得知家鄉解放,遂和愛人一起返回沁陽北孔村,

帶領群眾艱苦創業。1969年赴北京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宋學義同志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積勞成疾,於1971年6月逝世。

↑五壯士跳崖處。

轉移 根據地遭日軍合圍

易縣,古稱易州,位於河北省中部。

因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易縣境內多山,平地僅占全縣面積的兩成左右。

抗日戰爭時期,便於藏匿、適合遊擊的地形讓易縣成為重要抗日根據地,八路軍、遊擊隊從這裡出發,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1941年8月,日軍對晉察冀邊區所屬根據地進行“大掃蕩”,並於9月下旬,對狼牙山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一旦敵人陰謀得逞,4萬抗日軍民生死難料。

由於敵強我弱,上級決定我軍主力帶領群眾撤出狼牙山,轉到外線安全地區。掩護主力部隊撤離的任務,交給了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

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七連官兵邊打邊退,接連鏖戰。

牽制 阻擊戰打了好幾天

在一個叫作石門的地方,七連據守地利巧妙用兵,採取設置地雷、分兵把口、靈活禦敵等戰術,讓敵人誤以為他們是主力部隊,一路緊追不捨。

“就在石門一帶,大大小小的阻擊戰,打了好幾天。”李振玉說,八路軍雖然武器不如敵人,但會打仗不怕死,鬼子吃了不少虧。

閻王鼻子因看起來像鼻樑一樣陡峭而得名。在這裡,戰士們用滾石做武器,砸死砸傷了幾十名敵人。

敵人佔據數量優勢,源源不斷湧上山來,七連只能撤向棋盤陀。敵人調來大炮猛轟,七連官兵傷亡慘重,連長劉福山也不幸身負重傷。

指導員蔡展鵬命令六班進行阻擊,而後帶領連隊撤離。

這時,六班只剩下5個人: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

馬寶玉和戰友們利用地形節節阻擊,引誘敵人往牛角壺,大、小蓮花峰方向前進。敵人被他們牽著鼻子,越追離我軍主力部隊越遠。

就義 彈盡路絕捨身一躍

激戰中,一批又一批日軍被地雷、石頭、手榴彈、子彈擊中,或倒在狹窄的山道邊,或滾落到深不見底的懸崖下。

敵人打紅了眼拼命追擊,馬寶玉等人登上小蓮花峰時,已經無路可退,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扔完了。

敵人仍在一步步緊逼,眼看就要追上來,他們5人砸毀槍支,高呼口號,在各自抗擊日軍的地方跳下懸崖。

跳崖後,馬寶玉、胡福才、胡福林英勇犧牲,葛振林、宋學義因跳崖方向有小樹、灌木,在山腰被掛住獲救。

1941年10月18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共同簽署頒佈《晉察冀軍區關於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訓令》,對馬寶玉等5名戰士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給予高度評價,號召全軍指戰員向五壯士學習。

如今,由於長年無人通行,五壯士當年打仗時走過的小路已經難覓蹤跡,但他們的事蹟卻早已廣為傳頌、家喻戶曉。

↑晉察冀軍區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訓令。

常青 老部隊延續壯士魂

1997年出生的傑生是易縣人,現在在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服役。

傑生第一次上狼牙山,是在小學五年級。那時候,老師剛講完《狼牙山五壯士》不久,帶著他和同學們去參觀紀念館,拜謁紀念塔。

對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狼牙山實在太高太險。

“連綿不絕的山頭,一座比一座高,看不到邊也看不到頂,覺得根本爬不上去。”傑生說,只有到了狼牙山,才能對五壯士那種不怕死的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但傑生沒想到的是,他與“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2015年9月,高中畢業的傑生報名參軍,入伍的部隊就是“狼牙山五壯士”生前所在部隊。

那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參加過反“圍剿”,走過兩萬五千里長征,也在抗日戰爭中馳騁晉察冀,參加了平型關、百團大戰等重要戰役戰鬥,擊斃了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新兵連組織參觀旅史館,傑生被部隊輝煌的戰史震撼了,也看到了一茬茬“狼牙山五壯士”成長的紅色根脈——

20世紀60年代,全軍組織基礎課目大比武,這個旅前身部隊從零開始組訓,所屬“大功團”七連七班參加7項課目6項獲得第一。

1981年,在軍委華北諸兵種協同作戰演習中,部隊組建僅一年的炮兵團導彈連奉命出戰,兩次實彈射擊12發全部命中。

2008年,部隊出色完成陸軍兵種8個分冊17個專業共計340個課目的新大綱試訓論證任務,為陸軍部隊轉型建設蹚出新路。

2013年,部隊由師改旅,開始探索合成營的作戰訓練模式。官兵們面對分流、轉業、調動,無條件服從命令,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改編任務。

每一次衝鋒,每一輪陣痛,都是一次換羽重生,都需要拿出五壯士跳崖的膽魄和勇氣。

面對合成營建設這個全新課題,他們主動聯繫院校開展模擬類比對抗,先後組織演習130餘場,調控作戰行動220餘次,摸准了自身存在的50多個問題,一批懂合成的新型指揮員迅速成長。

一次演練,合成二營參謀長付亞賓與幾名參謀密切配合,處理情報、調控兵力、提出決心……全營數十種裝備、近百個專業力量都在他們敲擊鍵盤聲中,靈活運用。

工兵分隊開闢通路,通信分隊實施抗電磁干擾,突擊力量隨時準備抵近火力支援,遠端打擊和防空火力也已準備就緒……

全新的練兵圖景,讓大學生士兵曾翔宇看到了大有可為的舞臺。

入伍前,曾翔宇是武漢理工大學的大三學生。2013年,兩年服役期滿,他沒有像多數大學生士兵那樣返校繼續學業,而是選擇了留在部隊。

“在我們部隊,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英勇無畏、不辱使命的壯士。”曾翔宇說。

↑2015年勝利日大閱兵訓練期間,“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方隊組織宣誓活動。原俊敏攝

捍衛 英雄事蹟無可置疑

葛長生,葛振林之子。宋福保,宋學義之子。

2015年8月25日,葛長生、宋福保分別以原告身份,同時將撰寫多篇侮辱、誹謗“狼牙山五壯士”文章的洪振快起訴至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

這件事,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大家認識到,以研究歷史為名,行歪曲事實、抹黑英雄之實,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慣用伎倆。

每每聽到有類似詆毀英雄的事,李振玉都感到不可思議。

“我從小生活在狼牙山,聽父輩講五壯士的故事長大,沒人能否定歷史。他們來過這兒嗎?他們有發言權嗎?”李振玉說。

村民李建國的母親王貴蘭,是當時東西水村的婦救會主任。五壯士在狼牙山激戰時,王貴蘭就在那支安全轉移的隊伍中。

李建國說,母親常說要是沒有共產黨沒有八路軍,大家活不了。

“那時反掃蕩鬥爭十分艱難,八路軍一天只吃兩頓飯,省下一頓給老百姓,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李建國說。

“狼牙山五壯士”紀念館館長李芳的爺爺,當時是東西水村的村長及民兵負責人,也參加了1941年掩護群眾轉移的那場戰鬥。爺爺囑託她,就算我們不在了,你們也要把英雄的故事講下去。

作為那場戰爭的親歷者,不僅狼牙山附近的百姓可以作證,侵華日軍的老兵也是證人。

1997年,原易縣縣長劉建軍就曾接待過這樣一位日本老兵。他叫茅田幸助,當時是日本橫濱大華株式會社社長。

前往狼牙山的路上,茅田幸助說,他就是和“狼牙山五壯士”打仗的那個日軍小隊長,是他們把五壯士逼上懸崖的。

“狼牙山五壯士”跳崖壯舉是茅田幸助目睹的,他還命令士兵脫帽敬禮、朝天鳴槍致敬。後來,此事被人告發,茅田幸助被調回日本國內並受到處分。

時隔幾十年,面對狼牙山,茅田幸助跪在地上,一邊磕頭一邊號啕大哭。他說,自己對這個地方有罪。而謝罪,是他尋求解脫的唯一途徑。

除了當事人回憶,侵華日軍史料《岡山步兵第百十聯隊史》,也有關於“狼牙山、棋盤陀附近戰鬥”的記錄,日軍稱這次戰鬥源自“在9月25日拂曉對棋盤陀附近的八路軍展開包圍、攻擊、殲滅的行動”。

這一史料從日軍的視角,在時間、地點和作戰細節上與中方史料記錄實現了互證互照,進一步確認“狼牙山五壯士”事蹟屬實。

2016年6月27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宣判,判決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人們是在捍衛英雄,也是在捍衛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紅色記憶】

敵強我弱的艱苦抗戰中,狼牙山上的悲壯一幕並非個例。

1943年1月,聶榮臻還簽署過另一份表彰通令,表彰5名八路軍戰士在河北省淶水縣曹霸崗村雞蛋坨血戰不降的壯烈事蹟。

那是在1942年12月,一位叫李連山的副排長率領一個班掩護主力撤退。敵人瘋狂追擊,我軍傷亡慘重,僅剩下5人,仍堅持戰鬥。

撤退到雞蛋坨時,官兵們把最後一顆子彈射向敵人,再也無路可退。李連山決定跳崖,寧死不當俘虜。但還沒等他來得及跳下,敵人的子彈擊中了他,李連山當場犧牲。

剩下的4名戰士遵從副排長遺志,由20余丈高的山崖縱身跳下,全部壯烈犧牲。歷史資料記錄下他們的名字:王文興、劉榮奎、宋聚奎、邢貴滿。

據載,當時只有18歲的王文興,跳崖前因為“恐高”心生怯意,便讓戰友在自己眼前蒙上一塊白毛巾,隨後毅然跳了下去。

這令人心碎的一幕,被藏在遠處山洞中的人們目睹。第二天,抗日軍民在懸崖下面找到王文興的遺體時,白毛巾仍然蒙在他眼睛上。

遺憾的是,王文興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來。根據目前的史料,只能查出:他是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人,1924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加地方遊擊隊,1942年所在部隊編入晉察冀軍區七團……

年輕的生命,如火的青春,就這樣綻放在保家衛國的戰場。

1943年春,在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老帽山,八路軍某部一個排奉命趕到老帽山下的小山頭阻擊敵人。

激戰過後,全排只剩下6名戰士,彈盡糧絕,被鬼子一路瘋狂追至懸崖邊上,戰士們縱身跳下懸崖。

1944年3月,內蒙古寧城縣山頭鄉李營子前山,在敵人三面圍攻下,50余位八路軍戰士突圍時全體跳下懸崖,9人犧牲,只有3人留下姓名……

如果只有一個“狼牙山五壯士”,或許可以用偶然來解釋,但出現一個又一個寧死不屈、跳崖殉國的英雄群體,背後必然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高潔的民族氣節在支撐。

見習編輯:丁鵬

易縣境內多山,平地僅占全縣面積的兩成左右。

抗日戰爭時期,便於藏匿、適合遊擊的地形讓易縣成為重要抗日根據地,八路軍、遊擊隊從這裡出發,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1941年8月,日軍對晉察冀邊區所屬根據地進行“大掃蕩”,並於9月下旬,對狼牙山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一旦敵人陰謀得逞,4萬抗日軍民生死難料。

由於敵強我弱,上級決定我軍主力帶領群眾撤出狼牙山,轉到外線安全地區。掩護主力部隊撤離的任務,交給了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

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七連官兵邊打邊退,接連鏖戰。

牽制 阻擊戰打了好幾天

在一個叫作石門的地方,七連據守地利巧妙用兵,採取設置地雷、分兵把口、靈活禦敵等戰術,讓敵人誤以為他們是主力部隊,一路緊追不捨。

“就在石門一帶,大大小小的阻擊戰,打了好幾天。”李振玉說,八路軍雖然武器不如敵人,但會打仗不怕死,鬼子吃了不少虧。

閻王鼻子因看起來像鼻樑一樣陡峭而得名。在這裡,戰士們用滾石做武器,砸死砸傷了幾十名敵人。

敵人佔據數量優勢,源源不斷湧上山來,七連只能撤向棋盤陀。敵人調來大炮猛轟,七連官兵傷亡慘重,連長劉福山也不幸身負重傷。

指導員蔡展鵬命令六班進行阻擊,而後帶領連隊撤離。

這時,六班只剩下5個人: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

馬寶玉和戰友們利用地形節節阻擊,引誘敵人往牛角壺,大、小蓮花峰方向前進。敵人被他們牽著鼻子,越追離我軍主力部隊越遠。

就義 彈盡路絕捨身一躍

激戰中,一批又一批日軍被地雷、石頭、手榴彈、子彈擊中,或倒在狹窄的山道邊,或滾落到深不見底的懸崖下。

敵人打紅了眼拼命追擊,馬寶玉等人登上小蓮花峰時,已經無路可退,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扔完了。

敵人仍在一步步緊逼,眼看就要追上來,他們5人砸毀槍支,高呼口號,在各自抗擊日軍的地方跳下懸崖。

跳崖後,馬寶玉、胡福才、胡福林英勇犧牲,葛振林、宋學義因跳崖方向有小樹、灌木,在山腰被掛住獲救。

1941年10月18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共同簽署頒佈《晉察冀軍區關於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訓令》,對馬寶玉等5名戰士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給予高度評價,號召全軍指戰員向五壯士學習。

如今,由於長年無人通行,五壯士當年打仗時走過的小路已經難覓蹤跡,但他們的事蹟卻早已廣為傳頌、家喻戶曉。

↑晉察冀軍區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訓令。

常青 老部隊延續壯士魂

1997年出生的傑生是易縣人,現在在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服役。

傑生第一次上狼牙山,是在小學五年級。那時候,老師剛講完《狼牙山五壯士》不久,帶著他和同學們去參觀紀念館,拜謁紀念塔。

對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狼牙山實在太高太險。

“連綿不絕的山頭,一座比一座高,看不到邊也看不到頂,覺得根本爬不上去。”傑生說,只有到了狼牙山,才能對五壯士那種不怕死的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但傑生沒想到的是,他與“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2015年9月,高中畢業的傑生報名參軍,入伍的部隊就是“狼牙山五壯士”生前所在部隊。

那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參加過反“圍剿”,走過兩萬五千里長征,也在抗日戰爭中馳騁晉察冀,參加了平型關、百團大戰等重要戰役戰鬥,擊斃了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新兵連組織參觀旅史館,傑生被部隊輝煌的戰史震撼了,也看到了一茬茬“狼牙山五壯士”成長的紅色根脈——

20世紀60年代,全軍組織基礎課目大比武,這個旅前身部隊從零開始組訓,所屬“大功團”七連七班參加7項課目6項獲得第一。

1981年,在軍委華北諸兵種協同作戰演習中,部隊組建僅一年的炮兵團導彈連奉命出戰,兩次實彈射擊12發全部命中。

2008年,部隊出色完成陸軍兵種8個分冊17個專業共計340個課目的新大綱試訓論證任務,為陸軍部隊轉型建設蹚出新路。

2013年,部隊由師改旅,開始探索合成營的作戰訓練模式。官兵們面對分流、轉業、調動,無條件服從命令,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改編任務。

每一次衝鋒,每一輪陣痛,都是一次換羽重生,都需要拿出五壯士跳崖的膽魄和勇氣。

面對合成營建設這個全新課題,他們主動聯繫院校開展模擬類比對抗,先後組織演習130餘場,調控作戰行動220餘次,摸准了自身存在的50多個問題,一批懂合成的新型指揮員迅速成長。

一次演練,合成二營參謀長付亞賓與幾名參謀密切配合,處理情報、調控兵力、提出決心……全營數十種裝備、近百個專業力量都在他們敲擊鍵盤聲中,靈活運用。

工兵分隊開闢通路,通信分隊實施抗電磁干擾,突擊力量隨時準備抵近火力支援,遠端打擊和防空火力也已準備就緒……

全新的練兵圖景,讓大學生士兵曾翔宇看到了大有可為的舞臺。

入伍前,曾翔宇是武漢理工大學的大三學生。2013年,兩年服役期滿,他沒有像多數大學生士兵那樣返校繼續學業,而是選擇了留在部隊。

“在我們部隊,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英勇無畏、不辱使命的壯士。”曾翔宇說。

↑2015年勝利日大閱兵訓練期間,“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方隊組織宣誓活動。原俊敏攝

捍衛 英雄事蹟無可置疑

葛長生,葛振林之子。宋福保,宋學義之子。

2015年8月25日,葛長生、宋福保分別以原告身份,同時將撰寫多篇侮辱、誹謗“狼牙山五壯士”文章的洪振快起訴至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

這件事,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大家認識到,以研究歷史為名,行歪曲事實、抹黑英雄之實,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慣用伎倆。

每每聽到有類似詆毀英雄的事,李振玉都感到不可思議。

“我從小生活在狼牙山,聽父輩講五壯士的故事長大,沒人能否定歷史。他們來過這兒嗎?他們有發言權嗎?”李振玉說。

村民李建國的母親王貴蘭,是當時東西水村的婦救會主任。五壯士在狼牙山激戰時,王貴蘭就在那支安全轉移的隊伍中。

李建國說,母親常說要是沒有共產黨沒有八路軍,大家活不了。

“那時反掃蕩鬥爭十分艱難,八路軍一天只吃兩頓飯,省下一頓給老百姓,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李建國說。

“狼牙山五壯士”紀念館館長李芳的爺爺,當時是東西水村的村長及民兵負責人,也參加了1941年掩護群眾轉移的那場戰鬥。爺爺囑託她,就算我們不在了,你們也要把英雄的故事講下去。

作為那場戰爭的親歷者,不僅狼牙山附近的百姓可以作證,侵華日軍的老兵也是證人。

1997年,原易縣縣長劉建軍就曾接待過這樣一位日本老兵。他叫茅田幸助,當時是日本橫濱大華株式會社社長。

前往狼牙山的路上,茅田幸助說,他就是和“狼牙山五壯士”打仗的那個日軍小隊長,是他們把五壯士逼上懸崖的。

“狼牙山五壯士”跳崖壯舉是茅田幸助目睹的,他還命令士兵脫帽敬禮、朝天鳴槍致敬。後來,此事被人告發,茅田幸助被調回日本國內並受到處分。

時隔幾十年,面對狼牙山,茅田幸助跪在地上,一邊磕頭一邊號啕大哭。他說,自己對這個地方有罪。而謝罪,是他尋求解脫的唯一途徑。

除了當事人回憶,侵華日軍史料《岡山步兵第百十聯隊史》,也有關於“狼牙山、棋盤陀附近戰鬥”的記錄,日軍稱這次戰鬥源自“在9月25日拂曉對棋盤陀附近的八路軍展開包圍、攻擊、殲滅的行動”。

這一史料從日軍的視角,在時間、地點和作戰細節上與中方史料記錄實現了互證互照,進一步確認“狼牙山五壯士”事蹟屬實。

2016年6月27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宣判,判決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人們是在捍衛英雄,也是在捍衛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紅色記憶】

敵強我弱的艱苦抗戰中,狼牙山上的悲壯一幕並非個例。

1943年1月,聶榮臻還簽署過另一份表彰通令,表彰5名八路軍戰士在河北省淶水縣曹霸崗村雞蛋坨血戰不降的壯烈事蹟。

那是在1942年12月,一位叫李連山的副排長率領一個班掩護主力撤退。敵人瘋狂追擊,我軍傷亡慘重,僅剩下5人,仍堅持戰鬥。

撤退到雞蛋坨時,官兵們把最後一顆子彈射向敵人,再也無路可退。李連山決定跳崖,寧死不當俘虜。但還沒等他來得及跳下,敵人的子彈擊中了他,李連山當場犧牲。

剩下的4名戰士遵從副排長遺志,由20余丈高的山崖縱身跳下,全部壯烈犧牲。歷史資料記錄下他們的名字:王文興、劉榮奎、宋聚奎、邢貴滿。

據載,當時只有18歲的王文興,跳崖前因為“恐高”心生怯意,便讓戰友在自己眼前蒙上一塊白毛巾,隨後毅然跳了下去。

這令人心碎的一幕,被藏在遠處山洞中的人們目睹。第二天,抗日軍民在懸崖下面找到王文興的遺體時,白毛巾仍然蒙在他眼睛上。

遺憾的是,王文興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來。根據目前的史料,只能查出:他是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人,1924年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參加地方遊擊隊,1942年所在部隊編入晉察冀軍區七團……

年輕的生命,如火的青春,就這樣綻放在保家衛國的戰場。

1943年春,在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老帽山,八路軍某部一個排奉命趕到老帽山下的小山頭阻擊敵人。

激戰過後,全排只剩下6名戰士,彈盡糧絕,被鬼子一路瘋狂追至懸崖邊上,戰士們縱身跳下懸崖。

1944年3月,內蒙古寧城縣山頭鄉李營子前山,在敵人三面圍攻下,50余位八路軍戰士突圍時全體跳下懸崖,9人犧牲,只有3人留下姓名……

如果只有一個“狼牙山五壯士”,或許可以用偶然來解釋,但出現一個又一個寧死不屈、跳崖殉國的英雄群體,背後必然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高潔的民族氣節在支撐。

見習編輯:丁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