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清江鏡南城人:千年不變的世界大同追求

古碼頭港灣。

福州新聞網7月18日訊與江鏡南城人聊天,是件十分快意的事。即使在烈日的炙烤下,他們的故事也能讓你忘卻揮汗如雨而選擇駐足細聊。因為這是一個與千百年來中國普通人紮根於心的世界大同理想有關的故事,

是一個海邊龐大海商世家對世界大同理想孜孜不倦追求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開頭,與此時我們站著的這片臨海沙灘有關,這裡自南宋開始就是古渡口,是中外貨舶客舟喜愛的溫暖港灣,雖然當年古渡口的巨石上現在已砌起了新屋,但巨石上層層疊疊的古蠣殼依存,曾佇立岸邊迎來送往的千年應天寺仍在……

王審知拜井與江鏡鄉都初成

南城村男丁皆姓王,為閩王王審知裔孫。遠在唐末,閩王即與江鏡開拓有關。

江鏡鎮位於福清市龍高半島西南沿海突出部,南臨興化灣,唐宋時分屬原福清縣崇德鄉井得裡和孝義鄉臨江裡。

據宋《三山志》、明《福州府志》和《八閩通志》載:唐末五代十國時,主政福建的王審知重視農業開發,曾帶領軍隊在福清東南方圍墾占計洋(占計諧音占桂,即現在的江鏡鎮占桂洋)。

因軍隊在圍墾海灘時,無淡水煮飯飲用,在當地高處掘井取水,但井內無泉水溢出,王審知親自跪拜天地求水後,井內泉水湧出,解決了圍墾軍隊飲水的困難。為此,掘井的地方得名“拜井裡”,又名“井得裡”,即江鏡鎮江鏡、玉桂、南宵、謝塘等地。

明《八閩通志》載:王審知先在井得裡的大海邊築堤壘壩建水庫,名大塘,既防海潮又蓄淡水,“大塘,在海旁,閩王築堤以防海潮,長一千餘丈,

溉田種三千六百石。占計塘亦閩王築,溉田三千餘頃。”明《福州府志》載更詳細:“閩忠懿王築塍,東起化北裡白石,西至臨江裡桑墩洋,延亙十五裡,堤渡大塘、東芋前、木權、占計、拓塍、鄭坑、白洋、上坑,溉田三千頃餘。”

正是因為閩王築塍,使大海邊的江鏡鄉都漸成。因井得裡南面的興化灣海域幾萬畝海面水準如鏡,得名“江鏡”。

南城頭王氏族譜。

閩王十世孫與南城頭設港

南城村舊稱“南城頭”,海岸線極長,舊屬福清縣臨江裡鼇頭境。因是興化灣海域的潮水從南城頭與江陰下壟海峽湧入內海鼇江的源頭而得名“鼇頭”,臨江裡也因為傍海臨江而名。

據《南城頭錦海王氏族譜》載:王審知九世孫王悅道生四子,長子元益是南城頭開基始祖。

南城村老人會理事長王昌彩介紹說:南宋時,元益公少年時隻身來此打拼,三面環海,一面是石山。元益公借身應天寺,先是捕魚為生,後辟渡口營商。不斷劈山營宅,拓渡經商,將大海中巴掌大的地方,拓建成一個繁榮的碼頭和海陸商貿中心。這一點,與明《福州府志》記載相符,到明代正德年間,江鏡一帶形成了一個以南城頭為中心的渡口群,較大規模即有“城頭渡、益畸渡、柯嶼渡、應天渡、段渡”,其中應天渡即在當年元益公寄身的應天寺前。

南城頭土地極少,人們營生之業主要有四:

捕魚。王昌彩說:“聽老人傳下來,到明代時我們家家戶戶都有大小漁船,定樁捕魚的網樁都打到今天福清核電站一帶,這說明這片海當時都是我們王家的。江鏡的目山,原是南城頭王家曬漁網專用山,請閩南人來此補漁網織漁網,閩南人索性呼親喚友來此長居,繁衍成今天的目山村。”

造船。南城頭老人會副理事長王昌河說:“因為捕魚,因為中外商船雲集,村裡出現了不少修船、造船專業戶,最後一位修船高手王細仔剛去世,他的家族修船的歷史至少有600年。”

服務於渡口。《南城頭錦海王氏族譜》載:“歷史上,南城頭是福清東南治海的重要商埠,南有碼頭,西有渡口,南城頭碼頭是通向東南亞各國的重要口岸,渡口是龍高半島先民去上逕、漁溪、泉州、廈門、漳州、福州的必經渡口,該渡口在下壟融僑集裝箱碼頭建立後才取消。南城頭有街市舊址,解放前有杉木坊、油坊、當鋪、旅館。”清中期南城頭還設立了港口服務站,一直活躍到20世紀中期,王昌河的父親就是最後一任站長。

出洋打拼。福清有首關於祠堂的歌謠流傳甚廣:“南城頭祠堂祠堂母,陳厝祠堂起的好,前華祠堂面朝南……”點出南城頭王氏祠堂是臨江裡一帶最早建的祠堂。祠堂始建於元延祐二年(1315年),聽村老人會的幾位長者介紹,祠堂是元益公第三代子孫建的,其中就有子孫從海外帶來的錢。王昌河說:“這說明在1315年之前我們先祖已經參與開闢海上絲路並在海外闖蕩有成。”

應天寺裡巡海巡山大王的神位。

王家自建第一座廟觀與海絲信仰

王元益當年寄居的應天寺至今依存,主祀五皇大帝。

王元益牧海初成,即在應天寺旁建了座天閣境,奉祀的諸神均與航海有關:主祀媽祖,附祀陳靖姑等,左神龕奉祀巡海大王夫婦和巡山大王夫婦,右神龕奉祀觀音大士。南城村人世世代代將諸海神奉為境神,至今保存著巡海大王巡遊的信俗活動和極強的巡海大王崇拜,記者在宮外就看到停放的巡海大王夫婦出遊紅轎。王金堂妹介紹說:“巡海大王出遊的日子,就是全村人的節日。王家人極愛護應天寺和天閣境,歷代重修,至今還保存著1894年海內外王家子孫集資重修的古碑。”

在南城村,白馬尊王崇拜也頗盛,王家人告訴說:王家人在南城頭建的第二座廟就是白馬尊王廟,奉為保境安民射殺鱔精而犧牲的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為境神,王昌河說:“南城人自古就有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不然我們難有勇氣行先祖沒有踏過的海,做前輩沒有做過的事。後來,愛踏海的南城頭人還修了萬壽堂、土地宮。”

與此同時,南城村的教堂也歷史悠久,與廟觀和諧相處。王昌河信基督,王昌彩信佛通道……王昌河出國前去教堂禱告祈福,王昌彩離鄉時去廟觀上一炷香,請佛祖道宗保佑平安。

重建的王氏祠堂。

南城傳家寶與古今海上絲路

在南城頭轉悠,見到的多是老人,他們都曾把自己尚年少的兒孫送到海外,去與素不相識的人合作創業。王昌河的三個兒子都是20歲左右就赴海外創業,且都獲得成功。老二在英國開速食店,做的中餐遠近聞名。老大和老三在阿根廷合開了一家1200多平方米的超市,生意很好。老四是個女兒,與女婿一起在阿根廷也開了家大超市。問他孩子那麼小就漂洋過海不擔心嗎?他說:“怕什麼,我們祖先少年時期就隻身來南城開基,他都不怕,我們怕什麼?不冒風險哪叫創業?”

王昌河家的故事,頗能體現南城人的文化性格。

王昌河祖上視下南洋如到隔壁鄰家串門,與南城頭人一起參與將東南亞多片荒漠開發成繁華的商鎮。爺爺有兄弟五人,兩個定居南洋。他說:“南城人下南洋,無錢買船票也可以上船,由服務站提供擔保,到南洋賺了錢之後再還服務站,從沒人失信。”南城人好客、講義氣,有些他鄉人要從南船頭登船下南洋,在南城病倒,南城人會把他們接到家中免費提供餐宿,並請郎中診治。中外商輪客船駐泊南城頭,就如到了家一樣,村裡人殺雞宰鵝,美酒佳餚款待。王昌河說:“我們南城人待客是傾盡所有,寧願自己餓三日也要讓客人吃到肚圓,沒有好客的人、好的服務,再好的渡口也沒人用。”

南城頭人忠義,善於與人合作,因為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將當地人視作兄弟姐妹,都把當地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想方設法相助解困。王昌河的大兒子、三兒子剛到阿根廷開店時沒啥錢,但當地的阿根廷夥伴遇到家庭困難時他倆傾囊相助,寧願自己過很長一段苦日子。他們還經常設家宴做福清萊,請阿根廷朋友餐敘,這讓很多阿根廷人把福清萊當作中國菜的代表。與王家兒子交往的阿根廷朋友很多沒學會中文,但有句中國話說得很麻利:“我們是肝膽兄弟!”王家媳婦的一個朋友,正是從王家真誠待人無私助人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立志學習中文,後到中國留學。王昌河剛從阿根廷回來,他說:“我和老伴在阿根廷一住就是五年,沒有異鄉感。”

記者誇他把兒子教育得好,他說這是南城頭人傳統。南城頭人曾捐鉅資在印尼建馬路、醫院、學校、公園,將商業營利回報印尼社會,這不是偶爾為之,一做就是幾百年。

問之為何回來?他說主要是要把在阿根廷生的兩個孫子帶回家鄉學中文,他說南城頭人走遍世界都能拓業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把中華文化學到骨子裡去了,“我要讓孫子回來學中華文化,這是傳家寶。”

南城小學曾因無生源並往他校,因眾多如王昌河一樣的人,把自己擁有世界各國國籍的孫輩帶回學習中華文化,又複校,現從幼稚園一直到小學各個年級都有,70%以上是外國國籍的學生。

其中應天渡即在當年元益公寄身的應天寺前。

南城頭土地極少,人們營生之業主要有四:

捕魚。王昌彩說:“聽老人傳下來,到明代時我們家家戶戶都有大小漁船,定樁捕魚的網樁都打到今天福清核電站一帶,這說明這片海當時都是我們王家的。江鏡的目山,原是南城頭王家曬漁網專用山,請閩南人來此補漁網織漁網,閩南人索性呼親喚友來此長居,繁衍成今天的目山村。”

造船。南城頭老人會副理事長王昌河說:“因為捕魚,因為中外商船雲集,村裡出現了不少修船、造船專業戶,最後一位修船高手王細仔剛去世,他的家族修船的歷史至少有600年。”

服務於渡口。《南城頭錦海王氏族譜》載:“歷史上,南城頭是福清東南治海的重要商埠,南有碼頭,西有渡口,南城頭碼頭是通向東南亞各國的重要口岸,渡口是龍高半島先民去上逕、漁溪、泉州、廈門、漳州、福州的必經渡口,該渡口在下壟融僑集裝箱碼頭建立後才取消。南城頭有街市舊址,解放前有杉木坊、油坊、當鋪、旅館。”清中期南城頭還設立了港口服務站,一直活躍到20世紀中期,王昌河的父親就是最後一任站長。

出洋打拼。福清有首關於祠堂的歌謠流傳甚廣:“南城頭祠堂祠堂母,陳厝祠堂起的好,前華祠堂面朝南……”點出南城頭王氏祠堂是臨江裡一帶最早建的祠堂。祠堂始建於元延祐二年(1315年),聽村老人會的幾位長者介紹,祠堂是元益公第三代子孫建的,其中就有子孫從海外帶來的錢。王昌河說:“這說明在1315年之前我們先祖已經參與開闢海上絲路並在海外闖蕩有成。”

應天寺裡巡海巡山大王的神位。

王家自建第一座廟觀與海絲信仰

王元益當年寄居的應天寺至今依存,主祀五皇大帝。

王元益牧海初成,即在應天寺旁建了座天閣境,奉祀的諸神均與航海有關:主祀媽祖,附祀陳靖姑等,左神龕奉祀巡海大王夫婦和巡山大王夫婦,右神龕奉祀觀音大士。南城村人世世代代將諸海神奉為境神,至今保存著巡海大王巡遊的信俗活動和極強的巡海大王崇拜,記者在宮外就看到停放的巡海大王夫婦出遊紅轎。王金堂妹介紹說:“巡海大王出遊的日子,就是全村人的節日。王家人極愛護應天寺和天閣境,歷代重修,至今還保存著1894年海內外王家子孫集資重修的古碑。”

在南城村,白馬尊王崇拜也頗盛,王家人告訴說:王家人在南城頭建的第二座廟就是白馬尊王廟,奉為保境安民射殺鱔精而犧牲的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為境神,王昌河說:“南城人自古就有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不然我們難有勇氣行先祖沒有踏過的海,做前輩沒有做過的事。後來,愛踏海的南城頭人還修了萬壽堂、土地宮。”

與此同時,南城村的教堂也歷史悠久,與廟觀和諧相處。王昌河信基督,王昌彩信佛通道……王昌河出國前去教堂禱告祈福,王昌彩離鄉時去廟觀上一炷香,請佛祖道宗保佑平安。

重建的王氏祠堂。

南城傳家寶與古今海上絲路

在南城頭轉悠,見到的多是老人,他們都曾把自己尚年少的兒孫送到海外,去與素不相識的人合作創業。王昌河的三個兒子都是20歲左右就赴海外創業,且都獲得成功。老二在英國開速食店,做的中餐遠近聞名。老大和老三在阿根廷合開了一家1200多平方米的超市,生意很好。老四是個女兒,與女婿一起在阿根廷也開了家大超市。問他孩子那麼小就漂洋過海不擔心嗎?他說:“怕什麼,我們祖先少年時期就隻身來南城開基,他都不怕,我們怕什麼?不冒風險哪叫創業?”

王昌河家的故事,頗能體現南城人的文化性格。

王昌河祖上視下南洋如到隔壁鄰家串門,與南城頭人一起參與將東南亞多片荒漠開發成繁華的商鎮。爺爺有兄弟五人,兩個定居南洋。他說:“南城人下南洋,無錢買船票也可以上船,由服務站提供擔保,到南洋賺了錢之後再還服務站,從沒人失信。”南城人好客、講義氣,有些他鄉人要從南船頭登船下南洋,在南城病倒,南城人會把他們接到家中免費提供餐宿,並請郎中診治。中外商輪客船駐泊南城頭,就如到了家一樣,村裡人殺雞宰鵝,美酒佳餚款待。王昌河說:“我們南城人待客是傾盡所有,寧願自己餓三日也要讓客人吃到肚圓,沒有好客的人、好的服務,再好的渡口也沒人用。”

南城頭人忠義,善於與人合作,因為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將當地人視作兄弟姐妹,都把當地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想方設法相助解困。王昌河的大兒子、三兒子剛到阿根廷開店時沒啥錢,但當地的阿根廷夥伴遇到家庭困難時他倆傾囊相助,寧願自己過很長一段苦日子。他們還經常設家宴做福清萊,請阿根廷朋友餐敘,這讓很多阿根廷人把福清萊當作中國菜的代表。與王家兒子交往的阿根廷朋友很多沒學會中文,但有句中國話說得很麻利:“我們是肝膽兄弟!”王家媳婦的一個朋友,正是從王家真誠待人無私助人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立志學習中文,後到中國留學。王昌河剛從阿根廷回來,他說:“我和老伴在阿根廷一住就是五年,沒有異鄉感。”

記者誇他把兒子教育得好,他說這是南城頭人傳統。南城頭人曾捐鉅資在印尼建馬路、醫院、學校、公園,將商業營利回報印尼社會,這不是偶爾為之,一做就是幾百年。

問之為何回來?他說主要是要把在阿根廷生的兩個孫子帶回家鄉學中文,他說南城頭人走遍世界都能拓業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把中華文化學到骨子裡去了,“我要讓孫子回來學中華文化,這是傳家寶。”

南城小學曾因無生源並往他校,因眾多如王昌河一樣的人,把自己擁有世界各國國籍的孫輩帶回學習中華文化,又複校,現從幼稚園一直到小學各個年級都有,70%以上是外國國籍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