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調理痤瘡|柴胡桂枝乾薑

劉某,男,23歲,工人,初診時間:2016年8月8日

因“面部痤瘡半年餘”來診,

訴症狀每因熬夜及吃辛辣之物後加重。

望診:

面色暗紅,稍油膩,額頭、兩顴部、下巴可見散在紅色痘痘,顏色暗紅,部分可見少許膿頭,刻下症見:口幹、容易口渴,時有口苦;無發熱汗出;無咳嗽咳痰;無腹痛腹脹;胃納及睡眠尚可,小便偏黃,大便質爛,舌質淡,體微胖,舌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緩。本案按傷寒六經辯證屬太陰少陽合病,治療以清膽熱、溫脾陽為主,輔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選柴胡桂枝乾薑東加減治療。

方藥如下:

柴胡24g 黃芩15g 法半夏12g 桂枝9g

乾薑9g 炙甘草9g 天花粉30g 連翹15g

浙貝12g 白芷12g 赤芍15g 生牡蠣30g(先煎)

牡丹皮15g 川芎15g 炒桃仁10g

5劑,日一劑, 水煎至300ml,分三次溫服。

複診:

8月14日,患者訴服藥2劑後面部痘痘即見下跌之勢;複診見:面部痘痘較前明顯消退,

口苦基本消失,口渴較前好轉,大便較前變硬。

調方如下:

柴胡18g 黃芩12g 桂枝9g 乾薑6g

生甘草9g 天花粉20g 連翹15g 浙貝12g

白芷10g 赤芍15g 生牡蠣30g(先煎) 茯苓15g

牡丹皮15g 川芎15g 炒桃仁10g

7劑,日一劑, 水煎至300ml,分三次溫服。

效果:

二診後患者未再來複診,遂電話詢問患者病情,患者訴第二次方服完之後,面部痘痘基本消退,無新發痘痘,療效滿意,故未再來複診。

按語:

內經有雲“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本案患者診斷為肺風粉刺,證屬上熱下寒證。患者面部散在紅色痘痘,時有口苦,此為膽經有鬱熱、鬱熱向外透發之勢;熱傷津液,故口乾渴;但患者大便質爛,結合舌淡胖,邊有齒印,此為太陰脾虛之征;按六經辯證此屬少陽太陰合病(膽熱脾寒證),故選柴胡桂枝乾薑東加減治療,

方中柴胡、黃芩、法半夏、炙甘草取小柴胡湯之意,疏肝利膽、清解鬱熱;乾薑、炙甘草合用有半個理中湯之意,溫助脾陽,加用桂枝溫扶陽氣、助心行血;因“心,其華在面也”;天花粉生津潤燥,伍白芷又能增強消腫排膿之功;牡蠣、浙貝清熱軟解散結;川芎、赤芍、丹皮、茯苓合桂枝取“桂枝茯苓丸”之意,活血化瘀、緩消瘡結;經方大家馮世倫教授認為據《傷寒論》第147、148條所述,凡見上熱下寒,
又見陽微結者,即可認定為柴胡桂枝乾薑湯方證。而面部粉刺,恰合“陽微結”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