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走近愛國收藏家張伯駒

中國的收藏歷史可以追溯1700多年,然而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這也不過是轉瞬之間。至於民國以來的收藏,更是一刹那間事,但就在這一刹那間,留下的卻是抹不掉的記憶。

民國以來的收藏與鑒賞,

離我們最近、也最親切。金石書畫,讓多少豪傑競相折腰,乃至傾家蕩產,也讓其中的犖犖大者在傾家蕩產的財富破敗中,升起一輪敷灑著家國情懷輝光的皎潔明月。

張伯駒,便是這樣一位收藏大家。

張伯駒

(1898—1982年)

號叢碧,河南項城人。生於官宦世家,

民國四公子之一。是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著有《叢碧詞》、《紅毹紀夢詩注》等書。

張伯駒一生酷愛收藏,為了收藏他不惜傾家蕩產,然而他最終卻將一生珍藏都捐給了國家。正所謂“俠之大成者,為國為民”。

青年張伯駒

長輩眼中的“敗家子”,盡“花錢買字畫”

張伯駒6歲時過繼給伯父張鎮芳(袁世凱表弟,曾任署理直隸總督、河南都督)。7歲入私塾,9歲就能寫詩,老先生書架上的書,只要他看過,放在第幾行第幾本,他都能記住。先生們都稱他為“神童”。

隨後,張伯駒進入英國人辦的書院讀書,畢業後,被父親送進軍閥曹錕、吳佩孚等部,先後任過提調參議等職。但張伯駒十分厭煩從政為官,

終不顧雙親反對,退出了軍界。

1927年,張伯駒到北京琉璃廠閒逛。突然,他在一家古玩字畫鋪前駐了足。“請把這件墨品取出來看一下。”夥計取下寫著“叢碧山房”的橫幅。“這四個字寫得真是蒼勁飄逸。”張伯駒一邊讚歎,一邊看落款。這一看,他著實吃了一驚。“沒想到竟是康熙皇帝的御筆。”反復推敲無誤後,他立馬收了。

從此,張伯駒就愛上了收藏。自號“叢碧”,並將宅院命名為“叢碧山房”。母親為此整天唉聲歎氣:“家裡什麼事情都不管,

出去做官也不幹,只知道花錢買字畫。”

《平復貼》

保護國家文物珍品,不惜傾家蕩產

張伯駒因害怕國家文化珍寶流失國外,進而多次大手筆將珍貴文物收入“叢碧山房”。這同如今許多人的收藏有著本質的區別。

談及張伯駒的收藏,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他向溥儒三購《平復帖》以及賣宅購買《遊春圖》的往事。

張伯駒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賑災書畫會上見到《平復帖》的,當時歸溥儒所有。1936年溥儒將所藏的唐代韓幹的《照夜白圖》賣於他人、繼而流於海外一事,讓張伯駒久久不能釋懷。此次張伯駒深恐《平復帖》蹈此覆轍,因此委託琉璃廠一家老闆向溥儒請求出售。但溥儒索價20萬元,張伯駒力不能勝而未果。第二年又請張大千向溥儒求購,同樣在20萬元的要價前止步。

一直對此念念不忘的張伯駒後來偶然得知溥儒喪母,急需錢財為母發喪,經傅沅叔斡旋,以4萬元購得。張伯駒後來寫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宿願,亦吾生之一大事”。

《遊春圖》

《遊春圖》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畫。在繪畫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山水畫已由“人大於山,水不容泛”作為人物配景的稚拙階段,進入了成熟階段。張伯駒與《遊春圖》,是另一段值得被永遠銘記的佳話。

上世紀30年代溥儀到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時,帶走故宮1200件珍貴文物,1945年,隨著日本的戰敗,一些珍貴字畫開始流於市面。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消息:琉璃廠一位叫馬霽川的老板正為一幅古畫尋找買主,這幅古畫正是稀世珍寶《遊春圖》。

張伯駒在叢碧山房寓所(弓弦胡同1號)

張伯駒原本建議故宮博物院出面買下,並表示如果經費不夠,自己“願代周轉”,但故宮方面仍未有回應,無奈之下張伯駒決心個人出面。但馬霽川出價200兩黃金,張伯駒根本無能為力。為能儘快得到《遊春圖》,免得夜長夢多,最後張伯駒決定只好忍痛將自己位於弓弦胡同占地15畝的房院出售,這也是張伯駒最有價值的家產了。可是張伯駒拼盡全力僅湊了足金130多兩,最後,張伯駒答應儘快想法補齊,並由馬保山擔保,李卓卿才親手將展卷交給了張伯駒,至此,《遊春圖》才最終為張伯駒所購得。

《平復帖》與《遊春圖》都為張伯駒擁有,堪稱“二稀合璧”。他隨自號“春遊主人”,集詞友結社“展春詞社”。

還珠於民,珍品捐贈故宮博物院

從30歲到60歲,經張伯駒之手收藏的歷代頂級書畫名跡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一生所藏文物精華,大多歸於故宮博物院收藏,兌現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初衷。

1952 年,張伯駒將《遊春圖》、唐伯虎的《三美圖》連同幾幅清代山水畫軸均以原價轉讓給了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與夫人潘素

1956年,故宮博物院又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政府為此獎勵的20萬元,被張伯駒婉言謝絕。

他說得很簡單,“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裡,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件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

文化部頒發給張伯駒的《褒獎狀》

此舉在中國文化界引起震動,也許是作為感謝和嘉獎,文化部向張伯駒頒發了褒獎狀,並為此舉行捐獻儀式。如今,這些珍貴的藏品已成為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晚年,他還是常去故宮看畫。他背著手,看畫並不細緻,有些是匆匆一瞥而過,如同是抽空與舊友會面而已。

人生短短百年,大情大義,詩詞歌賦榮為一生,坐看雲起,笑看落花,人生百態,嘗盡酸甜苦辣,藝術瑰寶得以傳承,時之將至,命運所歸,時代悲哀,斯人遠去,當永載史冊。做人當學張伯駒。

圖片、文字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

第二年又請張大千向溥儒求購,同樣在20萬元的要價前止步。

一直對此念念不忘的張伯駒後來偶然得知溥儒喪母,急需錢財為母發喪,經傅沅叔斡旋,以4萬元購得。張伯駒後來寫了篇小文,只淡淡地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宿願,亦吾生之一大事”。

《遊春圖》

《遊春圖》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畫。在繪畫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山水畫已由“人大於山,水不容泛”作為人物配景的稚拙階段,進入了成熟階段。張伯駒與《遊春圖》,是另一段值得被永遠銘記的佳話。

上世紀30年代溥儀到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時,帶走故宮1200件珍貴文物,1945年,隨著日本的戰敗,一些珍貴字畫開始流於市面。1946年,北平古玩界傳出消息:琉璃廠一位叫馬霽川的老板正為一幅古畫尋找買主,這幅古畫正是稀世珍寶《遊春圖》。

張伯駒在叢碧山房寓所(弓弦胡同1號)

張伯駒原本建議故宮博物院出面買下,並表示如果經費不夠,自己“願代周轉”,但故宮方面仍未有回應,無奈之下張伯駒決心個人出面。但馬霽川出價200兩黃金,張伯駒根本無能為力。為能儘快得到《遊春圖》,免得夜長夢多,最後張伯駒決定只好忍痛將自己位於弓弦胡同占地15畝的房院出售,這也是張伯駒最有價值的家產了。可是張伯駒拼盡全力僅湊了足金130多兩,最後,張伯駒答應儘快想法補齊,並由馬保山擔保,李卓卿才親手將展卷交給了張伯駒,至此,《遊春圖》才最終為張伯駒所購得。

《平復帖》與《遊春圖》都為張伯駒擁有,堪稱“二稀合璧”。他隨自號“春遊主人”,集詞友結社“展春詞社”。

還珠於民,珍品捐贈故宮博物院

從30歲到60歲,經張伯駒之手收藏的歷代頂級書畫名跡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新中國成立後,張伯駒一生所藏文物精華,大多歸於故宮博物院收藏,兌現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初衷。

1952 年,張伯駒將《遊春圖》、唐伯虎的《三美圖》連同幾幅清代山水畫軸均以原價轉讓給了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與夫人潘素

1956年,故宮博物院又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政府為此獎勵的20萬元,被張伯駒婉言謝絕。

他說得很簡單,“我看的東西和收藏的東西相當多,跟過眼雲煙一樣,但是這些東西不一定要永遠保留在我這裡,我可以捐出來,使這件寶物永遠保存在我們的國土上。”

文化部頒發給張伯駒的《褒獎狀》

此舉在中國文化界引起震動,也許是作為感謝和嘉獎,文化部向張伯駒頒發了褒獎狀,並為此舉行捐獻儀式。如今,這些珍貴的藏品已成為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晚年,他還是常去故宮看畫。他背著手,看畫並不細緻,有些是匆匆一瞥而過,如同是抽空與舊友會面而已。

人生短短百年,大情大義,詩詞歌賦榮為一生,坐看雲起,笑看落花,人生百態,嘗盡酸甜苦辣,藝術瑰寶得以傳承,時之將至,命運所歸,時代悲哀,斯人遠去,當永載史冊。做人當學張伯駒。

圖片、文字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