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紀念楊絳先生誕辰:一方水土一方人

整理自 | 王臣著《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楊絳傳》

在江蘇無錫,

楊氏一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族中多文人、官宦、商賈。然而,人生長河漫漫,名望並非極重要的事。楊絳祖父這一支,家境寒素。1878 年,楊絳父親出生,名蔭杭,字補塘。1898 年,還在南洋公學讀書的楊蔭杭與楊絳的母親唐須嫈喜結連理。

唐須嫈,小名細寶,與楊蔭杭同歲,出生于無錫富賈之家。她也是喜好與書做伴的女子,修養不在話下。在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上海務本女中讀書時,

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和國學大師章太炎夫人湯國梨都是她的校友。

1911 年7 月17 日,北京城楊家的租住房裡,喜事臨門。夫人唐氏為楊蔭杭誕下一女,取名季康。家人喚她“阿季”。小小女嬰在繈褓中,柔軟、脆弱,仿佛一觸即碎,令人疼之愛之又生怕碰壞似的,

小心翼翼地將她安放在母親身側。

彼時,她還不懂世間溫柔,也不懂世間苦難,更不懂世間情意,唯有雙目炯炯有神,凝望著這個將要與她並肩一生的人間。

在楊絳出生之前,家中已有三個姐姐。三個姐姐都出生在無錫老家,土生土長。唯獨楊絳在北京城裡來到這個人世。分明骨血中盡是江南之風雅的楊絳卻出生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為北方之蒼勁繚繞於身。

按常理來講,

家中已有三朵金花,排行老四的楊絳又是女兒,想來未必會得父母重視。不想,楊蔭杭對四女兒尤其疼惜。眾姊妹兄弟中,唯有楊絳,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她出生的時候身材短小,小小粉粉的一截,看上去很是脆弱。即便長大後,楊絳的身材依然不高,父親卻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可見,父親對楊絳之憐愛。

不過,幼年的楊絳並非完全如後人所想,自幼溫靜,反倒有些調皮。她會在課堂上搗亂,

吹一種小絨球,吹得開心還會如若無人地笑,自顧自地做些不合“規矩”的事。老師氣急,叫她答題,誰料到她也能對答如流,毫無錯漏。聰慧的人,總有一些能從人群裡跳脫出來的脾性。

1923 年,秋。十二歲的楊絳考入振華女校(蘇州第十中學前身)。

振華女校由教育家謝長達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創辦。婚後,謝長達從夫姓,以“王謝長達”之名行世。學校曾得到章炳麟、蔡元培的支持,親任校董。李根源、葉楚傖、竺可楨等各界名流也出任過校董,過問校政。陶行知贊道:“振華是數一數二的學校,是振興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鋒。”

校長王季玉對她疼愛有加。見楊絳矮小瘦弱,總說她營養不夠,讓她喝牛奶。在學校飯堂吃飯的時候,楊絳也是與校長同桌。校長每次從家中帶來的菜肴也會分給眾人,一人一勺,剩下的全都留給楊絳。連楊絳與家人通話說想吃皮蛋,校長側耳聽見後便會讓飯堂準備,也一定是楊絳分得最多。校長的好,楊絳畢生銘記在心。

因為之前良好的英文基礎,楊絳在振華的英文課上如魚得水,盡得榮耀。老師每每提問都強調不許楊絳先答,只有全班同學都不知曉時,她才能講。原本以為會出類拔萃的國文,任課老師卻不大重視楊絳,第一學期的成績單上也只給了她六十分。不過,這並不能遮掩楊絳對文字敏感的天賦。

讀書,成了楊絳在振華養成的最大愛好。從老子的《道德經》到查理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從沃爾特•司各特的《艾凡赫》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還有同窗蔣恩鈿推薦的冰心和蘇曼殊等人的作品,無一不讀,尤愛李煜詞。說起蔣恩鈿,數年以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還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媒人之一。

楊絳的文學天賦也是在振華的時候開始為人所知。高中的時候,國文老師講詩,學生的課卷便是作詩。當時楊絳寫了兩首五言古詩《齋居書懷》《憫農詩》,後來被刊登于《振華校刊》,令楊絳十分得意。其中《齋居書懷》一詩,任教的孫伯南先生專門寫了一個四字批註,曰:仙童好靜。

年歲漸長,楊絳少時活潑的性情也日漸變得溫靜。常聽人講,讀書使人優雅。應當是這個道理。在振華,楊絳獨立自主的意識也變得強烈起來。這跟振華學校學風樸素,教學務實,十分看重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有關。

在振華女校,楊絳用五年時間讀完了六年的課程。這段時光,對於楊絳來講,最大的意義並非學校的教育,而是她可以常伴父母左右。父親教給楊絳人生的道理,母親則教給楊絳日常的智慧。

談到父親給予的啟示,楊絳說:“假如我們對某一件東西非常豔羨,父親常常也只說一句話:‘世界上的好東西多著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爭取。也許這又是一項‘勞動教育’,可是我覺得更像鼓吹‘個人奮鬥’。我私下的反應是:‘天下的好東西多著呢,你能樣樣都有嗎?’”她很明白,人生在世,要知足,不貪心。

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寫:“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如有誰當面損她……她不會及時反擊,事後也不計較。”有父如此,有母如斯,實是大幸。之于年輕的楊絳而言,已然覺得歲月飽滿。還有什麼,比一家人在一起更令人愉悅歡喜的呢?沒有了。蘇州,廟堂巷,一文廳。這個能夠常回去看看的家,才是楊絳最珍重的。就像她自己所言:“在廟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閒、清淨、豐富、溫馨。廟堂巷的歲月,是我一生最回味無窮的日子。”父母在,兄弟姐妹在。有花,有樹,有流星。還有,無窮盡的愛。

她是楊絳,祖籍江蘇無錫。一方水土一方人,從父母的血脈中,她繼承下了江南水鄉的剔透與玲瓏,嫻雅與溫柔。民國女子,仿佛誓要活成傳奇一般,一個比一個特立獨行。唯獨她不同,循循如也,不爭,不奪;不低眉,不迷惘。她的一生一世,就像一首意味深長、淡靜雋永的詩,令無數人為之頷首又昂揚。

以上文字摘自王臣著《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楊絳傳》,有刪減。

民國女子大多特立獨行,唯獨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力去愛,用心生活,於從容不迫間,成就百年優雅。

校長每次從家中帶來的菜肴也會分給眾人,一人一勺,剩下的全都留給楊絳。連楊絳與家人通話說想吃皮蛋,校長側耳聽見後便會讓飯堂準備,也一定是楊絳分得最多。校長的好,楊絳畢生銘記在心。

因為之前良好的英文基礎,楊絳在振華的英文課上如魚得水,盡得榮耀。老師每每提問都強調不許楊絳先答,只有全班同學都不知曉時,她才能講。原本以為會出類拔萃的國文,任課老師卻不大重視楊絳,第一學期的成績單上也只給了她六十分。不過,這並不能遮掩楊絳對文字敏感的天賦。

讀書,成了楊絳在振華養成的最大愛好。從老子的《道德經》到查理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從沃爾特•司各特的《艾凡赫》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還有同窗蔣恩鈿推薦的冰心和蘇曼殊等人的作品,無一不讀,尤愛李煜詞。說起蔣恩鈿,數年以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還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媒人之一。

楊絳的文學天賦也是在振華的時候開始為人所知。高中的時候,國文老師講詩,學生的課卷便是作詩。當時楊絳寫了兩首五言古詩《齋居書懷》《憫農詩》,後來被刊登于《振華校刊》,令楊絳十分得意。其中《齋居書懷》一詩,任教的孫伯南先生專門寫了一個四字批註,曰:仙童好靜。

年歲漸長,楊絳少時活潑的性情也日漸變得溫靜。常聽人講,讀書使人優雅。應當是這個道理。在振華,楊絳獨立自主的意識也變得強烈起來。這跟振華學校學風樸素,教學務實,十分看重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有關。

在振華女校,楊絳用五年時間讀完了六年的課程。這段時光,對於楊絳來講,最大的意義並非學校的教育,而是她可以常伴父母左右。父親教給楊絳人生的道理,母親則教給楊絳日常的智慧。

談到父親給予的啟示,楊絳說:“假如我們對某一件東西非常豔羨,父親常常也只說一句話:‘世界上的好東西多著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爭取。也許這又是一項‘勞動教育’,可是我覺得更像鼓吹‘個人奮鬥’。我私下的反應是:‘天下的好東西多著呢,你能樣樣都有嗎?’”她很明白,人生在世,要知足,不貪心。

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寫:“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如有誰當面損她……她不會及時反擊,事後也不計較。”有父如此,有母如斯,實是大幸。之于年輕的楊絳而言,已然覺得歲月飽滿。還有什麼,比一家人在一起更令人愉悅歡喜的呢?沒有了。蘇州,廟堂巷,一文廳。這個能夠常回去看看的家,才是楊絳最珍重的。就像她自己所言:“在廟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閒、清淨、豐富、溫馨。廟堂巷的歲月,是我一生最回味無窮的日子。”父母在,兄弟姐妹在。有花,有樹,有流星。還有,無窮盡的愛。

她是楊絳,祖籍江蘇無錫。一方水土一方人,從父母的血脈中,她繼承下了江南水鄉的剔透與玲瓏,嫻雅與溫柔。民國女子,仿佛誓要活成傳奇一般,一個比一個特立獨行。唯獨她不同,循循如也,不爭,不奪;不低眉,不迷惘。她的一生一世,就像一首意味深長、淡靜雋永的詩,令無數人為之頷首又昂揚。

以上文字摘自王臣著《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楊絳傳》,有刪減。

民國女子大多特立獨行,唯獨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力去愛,用心生活,於從容不迫間,成就百年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