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紀念楊絳先生誕辰:一方水土一方人

整理自 | 王臣著《認真地年輕, 優雅地老去:楊絳傳》

在江蘇無錫, 楊氏一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族中多文人、官宦、商賈。 然而, 人生長河漫漫,

名望並非極重要的事。 楊絳祖父這一支, 家境寒素。 1878 年, 楊絳父親出生, 名蔭杭, 字補塘。 1898 年, 還在南洋公學讀書的楊蔭杭與楊絳的母親唐須嫈喜結連理。

唐須嫈, 小名細寶, 與楊蔭杭同歲, 出生于無錫富賈之家。 她也是喜好與書做伴的女子, 修養不在話下。 在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上海務本女中讀書時, 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和國學大師章太炎夫人湯國梨都是她的校友。

1911 年7 月17 日, 北京城楊家的租住房裡, 喜事臨門。 夫人唐氏為楊蔭杭誕下一女, 取名季康。 家人喚她“阿季”。 小小女嬰在繈褓中, 柔軟、脆弱, 仿佛一觸即碎, 令人疼之愛之又生怕碰壞似的, 小心翼翼地將她安放在母親身側。

彼時, 她還不懂世間溫柔, 也不懂世間苦難, 更不懂世間情意, 唯有雙目炯炯有神, 凝望著這個將要與她並肩一生的人間。

在楊絳出生之前, 家中已有三個姐姐。 三個姐姐都出生在無錫老家, 土生土長。 唯獨楊絳在北京城裡來到這個人世。 分明骨血中盡是江南之風雅的楊絳卻出生在千里之外的北京,

為北方之蒼勁繚繞於身。

按常理來講, 家中已有三朵金花, 排行老四的楊絳又是女兒, 想來未必會得父母重視。 不想, 楊蔭杭對四女兒尤其疼惜。 眾姊妹兄弟中, 唯有楊絳, 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 她出生的時候身材短小, 小小粉粉的一截, 看上去很是脆弱。 即便長大後, 楊絳的身材依然不高, 父親卻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 可見, 父親對楊絳之憐愛。

不過, 幼年的楊絳並非完全如後人所想, 自幼溫靜, 反倒有些調皮。 她會在課堂上搗亂, 吹一種小絨球, 吹得開心還會如若無人地笑, 自顧自地做些不合“規矩”的事。 老師氣急, 叫她答題, 誰料到她也能對答如流, 毫無錯漏。 聰慧的人, 總有一些能從人群裡跳脫出來的脾性。

1923 年, 秋。 十二歲的楊絳考入振華女校(蘇州第十中學前身)。 振華女校由教育家謝長達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創辦。 婚後, 謝長達從夫姓, 以“王謝長達”之名行世。 學校曾得到章炳麟、蔡元培的支持, 親任校董。 李根源、葉楚傖、竺可楨等各界名流也出任過校董, 過問校政。

陶行知贊道:“振華是數一數二的學校, 是振興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鋒。 ”

校長王季玉對她疼愛有加。 見楊絳矮小瘦弱, 總說她營養不夠, 讓她喝牛奶。 在學校飯堂吃飯的時候, 楊絳也是與校長同桌。 校長每次從家中帶來的菜肴也會分給眾人, 一人一勺, 剩下的全都留給楊絳。 連楊絳與家人通話說想吃皮蛋, 校長側耳聽見後便會讓飯堂準備, 也一定是楊絳分得最多。 校長的好, 楊絳畢生銘記在心。

因為之前良好的英文基礎, 楊絳在振華的英文課上如魚得水, 盡得榮耀。 老師每每提問都強調不許楊絳先答, 只有全班同學都不知曉時, 她才能講。 原本以為會出類拔萃的國文, 任課老師卻不大重視楊絳, 第一學期的成績單上也只給了她六十分。 不過,這並不能遮掩楊絳對文字敏感的天賦。

讀書,成了楊絳在振華養成的最大愛好。從老子的《道德經》到查理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從沃爾特•司各特的《艾凡赫》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還有同窗蔣恩鈿推薦的冰心和蘇曼殊等人的作品,無一不讀,尤愛李煜詞。說起蔣恩鈿,數年以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還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媒人之一。

楊絳的文學天賦也是在振華的時候開始為人所知。高中的時候,國文老師講詩,學生的課卷便是作詩。當時楊絳寫了兩首五言古詩《齋居書懷》《憫農詩》,後來被刊登于《振華校刊》,令楊絳十分得意。其中《齋居書懷》一詩,任教的孫伯南先生專門寫了一個四字批註,曰:仙童好靜。

年歲漸長,楊絳少時活潑的性情也日漸變得溫靜。常聽人講,讀書使人優雅。應當是這個道理。在振華,楊絳獨立自主的意識也變得強烈起來。這跟振華學校學風樸素,教學務實,十分看重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有關。

在振華女校,楊絳用五年時間讀完了六年的課程。這段時光,對於楊絳來講,最大的意義並非學校的教育,而是她可以常伴父母左右。父親教給楊絳人生的道理,母親則教給楊絳日常的智慧。

談到父親給予的啟示,楊絳說:“假如我們對某一件東西非常豔羨,父親常常也只說一句話:‘世界上的好東西多著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爭取。也許這又是一項‘勞動教育’,可是我覺得更像鼓吹‘個人奮鬥’。我私下的反應是:‘天下的好東西多著呢,你能樣樣都有嗎?’”她很明白,人生在世,要知足,不貪心。

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寫:“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如有誰當面損她……她不會及時反擊,事後也不計較。”有父如此,有母如斯,實是大幸。之于年輕的楊絳而言,已然覺得歲月飽滿。還有什麼,比一家人在一起更令人愉悅歡喜的呢?沒有了。蘇州,廟堂巷,一文廳。這個能夠常回去看看的家,才是楊絳最珍重的。就像她自己所言:“在廟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閒、清淨、豐富、溫馨。廟堂巷的歲月,是我一生最回味無窮的日子。”父母在,兄弟姐妹在。有花,有樹,有流星。還有,無窮盡的愛。

她是楊絳,祖籍江蘇無錫。一方水土一方人,從父母的血脈中,她繼承下了江南水鄉的剔透與玲瓏,嫻雅與溫柔。民國女子,仿佛誓要活成傳奇一般,一個比一個特立獨行。唯獨她不同,循循如也,不爭,不奪;不低眉,不迷惘。她的一生一世,就像一首意味深長、淡靜雋永的詩,令無數人為之頷首又昂揚。

以上文字摘自王臣著《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楊絳傳》,有刪減。

民國女子大多特立獨行,唯獨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力去愛,用心生活,於從容不迫間,成就百年優雅。

不過,這並不能遮掩楊絳對文字敏感的天賦。

讀書,成了楊絳在振華養成的最大愛好。從老子的《道德經》到查理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從沃爾特•司各特的《艾凡赫》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還有同窗蔣恩鈿推薦的冰心和蘇曼殊等人的作品,無一不讀,尤愛李煜詞。說起蔣恩鈿,數年以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還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媒人之一。

楊絳的文學天賦也是在振華的時候開始為人所知。高中的時候,國文老師講詩,學生的課卷便是作詩。當時楊絳寫了兩首五言古詩《齋居書懷》《憫農詩》,後來被刊登于《振華校刊》,令楊絳十分得意。其中《齋居書懷》一詩,任教的孫伯南先生專門寫了一個四字批註,曰:仙童好靜。

年歲漸長,楊絳少時活潑的性情也日漸變得溫靜。常聽人講,讀書使人優雅。應當是這個道理。在振華,楊絳獨立自主的意識也變得強烈起來。這跟振華學校學風樸素,教學務實,十分看重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有關。

在振華女校,楊絳用五年時間讀完了六年的課程。這段時光,對於楊絳來講,最大的意義並非學校的教育,而是她可以常伴父母左右。父親教給楊絳人生的道理,母親則教給楊絳日常的智慧。

談到父親給予的啟示,楊絳說:“假如我們對某一件東西非常豔羨,父親常常也只說一句話:‘世界上的好東西多著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爭取。也許這又是一項‘勞動教育’,可是我覺得更像鼓吹‘個人奮鬥’。我私下的反應是:‘天下的好東西多著呢,你能樣樣都有嗎?’”她很明白,人生在世,要知足,不貪心。

楊絳在《回憶我的姑母》中寫:“我母親向來不尖銳,她對人事的反應總是慢悠悠的。如有誰當面損她……她不會及時反擊,事後也不計較。”有父如此,有母如斯,實是大幸。之于年輕的楊絳而言,已然覺得歲月飽滿。還有什麼,比一家人在一起更令人愉悅歡喜的呢?沒有了。蘇州,廟堂巷,一文廳。這個能夠常回去看看的家,才是楊絳最珍重的。就像她自己所言:“在廟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閒、清淨、豐富、溫馨。廟堂巷的歲月,是我一生最回味無窮的日子。”父母在,兄弟姐妹在。有花,有樹,有流星。還有,無窮盡的愛。

她是楊絳,祖籍江蘇無錫。一方水土一方人,從父母的血脈中,她繼承下了江南水鄉的剔透與玲瓏,嫻雅與溫柔。民國女子,仿佛誓要活成傳奇一般,一個比一個特立獨行。唯獨她不同,循循如也,不爭,不奪;不低眉,不迷惘。她的一生一世,就像一首意味深長、淡靜雋永的詩,令無數人為之頷首又昂揚。

以上文字摘自王臣著《認真地年輕,優雅地老去:楊絳傳》,有刪減。

民國女子大多特立獨行,唯獨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力去愛,用心生活,於從容不迫間,成就百年優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