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夜讀|昭陵“二駿” 中國等你回家

對中國人而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有兩大看點:一是家喻戶曉的常青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該校在201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大學綜合排名中位列全美第8名,是許多中國留學生的理想學校;另一個就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因為該博物館陳列著唐太宗的兩匹愛馬石雕“拳毛騧”和“颯露紫”,很多到美國旅遊的中國人或者在美國的華裔都紛紛慕名而來一睹真容。尋訪“拳毛騧”和“颯露紫”

恰逢某個雨天,記者懷著朝聖之心驅車前往費城的賓大博物館。該館落成於1916年初,中國廳位於二層主館區。步入中國展廳,華夏文化的氣息在這座西洋大廳中盤亙。

羅馬式建築特有的厚實磚石牆支撐著圓形穹頂,陰雨天昏暗的光線透過近頂部四周天窗灑落下來,與唐三彩、佛像、巨幅壁畫形成光影魅惑。記者仿佛夢回大唐,漫漫黃沙無際,絲路駝鈴聲聲。在這裡,記者見到了傳說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唐“昭陵六駿”中的兩駿。

昭陵“二駿”之颯露紫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的九嵕山。“昭陵六駿”青石浮雕石刻就列置於墓旁祭殿兩側。石刻所雕六匹駿馬均為李世民生前南征北戰所騎戰馬,其中四駿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而“颯露紫”和“拳毛騧”則流失海外,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收藏。

據史料記載,西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北期間,曾與劉黑闥在沼水(即漳水,

今河北省曲周縣境內)作戰,當時他所騎的一匹戰馬名曰“拳毛騧”。此馬矯健善走,周身旋毛捲曲呈黃色。此次戰鬥相當激烈,“拳毛騧”身中九箭,戰死在兩軍陣前。事後,李世民把它奉為神馬,題詩讚譽:“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昭陵“二駿”之“拳毛騧”

而“颯露紫”則是李世民東征洛陽,鏟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舊唐書》說,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和隨從將士失散,只有將軍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後。突然,一條長堤橫在面前,圍追堵截的王世充騎兵又一箭射中戰馬“颯露紫”。在這危急關頭,大將軍丘行恭急轉馬頭,向敵兵連射幾箭,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讓與李世民,而自己則一手牽著受傷的“颯露紫”,

一手持刀和李世民一起搏殺突圍。安全回到營地後,丘行恭為“颯露紫”拔出胸前的箭,“颯露紫”隨即倒地不起。

史學界普遍認為,“颯露紫”和“拳毛騧”是“昭陵六駿”中上首之二駿,不僅保存較為完好,也最具藝術價值。然而,它們現在卻身處異國,何時歸國尚未可知,其多舛的命運牽動著許多國人的心。

昭陵六駿的藝術價值

“六駿”在唐太宗李世民618年至622年間轉戰南北時,曾伴隨李世民馳騁疆場。“昭陵六駿”見證了李世民馬上得天下的英雄歷程,再現了唐太宗在重大戰役中叱吒風雲的英姿。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同時也為了寄託他對六匹戰馬的懷念,李世民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

六匹駿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坊間傳說,唐太宗令畫家閻立本先把“六駿”形象畫出,然後令石刻家閻立德刻在石屏上,置於昭陵北麓祭壇之內。他還為每一匹戰馬賜名作詩,記述它們的功績。史傳唐太宗還令大書法家歐陽詢將每一匹戰馬的名字和禦制頌詞謄寫於紙上,令工匠鐫刻于石雕之上。雖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見方的鑿字處,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蝕,如今卻是看不出一個字樣。

“六駿”分兩列,東西相對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馬頭均朝向南邊的陵寢。從南向北,西側依次是“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東側依次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六駿”每件寬204釐米,高172釐米,厚40釐米,重達3.7噸,均為青石質地。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3年時被盜,輾轉于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後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昭陵六駿”憑藉其藝術和考古價值蜚聲海內外。有媒體報導稱,“昭陵六駿”是中國雕刻史上的瑰寶,一方面因其高超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開創了中國陵墓雕刻的一代新風,為以後歷代陵墓雕刻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是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現實題材作品。20世紀初,魯迅在西安講學談到“昭陵六駿”時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是前無古人。”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馬驥曾指出,“秦始皇兵馬俑裡有那麼多匹馬,沒有哪匹馬像‘六駿’一樣,是有名字的。”

“石馬失群超海去”

大書法家于右任曾有詩句:“石馬失群超海去”。“拳毛騧”與“颯露紫”流失海外,一直是國人心中的遺憾。至於“二駿”究竟是如何流落海外、最後入藏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可謂眾說紛紜。在諸多演繹故事中,學界比較認可周秀琴女士的講述。2001年,供職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周秀琴女士,在香港《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太宗皇帝和他的六匹戰馬》的文章,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注意。由於工作的便利,周女士掌握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

“二駿”的故事可追溯至1916年初。當時,賓大博物館圓形無柱穹頂展廳落成。博物館館長高登決定選擇中國藝術展作為新展廳的揭幕展。他向世界各大文物商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們攜寶參展。當時中國著名的大文物商盧芹齋也收到了邀請。在西方人眼中,盧芹齋是傳播東方文化的使者,而在中國人眼中,他則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文物販子。

1918年3月9日,高登館長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見到“二駿”。隨後,他致函盧芹齋:“上週六,您的助手帶我參觀了大都會倉庫並見到了兩匹石駿。我十分高興能見到這著名的雕刻。我將從博物館角度提出一個最佳方案,與我的同仁商討購買的可能性。”

此後的一個月,高登一方面著手把“二駿”借到博物館展覽,一方面不遺餘力地遊說賓大博物館董事會買下這兩件藝術品。他在給董事長哈里森的一封信中寫道,這些浮雕自7世紀以來,一直出現於中國的歷史記載,這證明中國人視其為藝術領域內的優秀作品。它們是非宗教、純世俗藝術品,對我館佛教雕刻收藏能起到完美的平衡作用。因為中國早期雕刻多為宗教題材,“六駿”的獨特之處使之成為稀世之寶。這些石刻實為不朽之作。在20世紀初,盧芹齋為“二駿”開出了15萬美元的天價。為了能湊足這15萬美元,高登四處籌款。直到1920年底,博物館收到慈善家艾爾德里奇·詹森的慷慨捐助。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賓大博物館以125000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二駿”。博物館還專門在“二駿”陳列櫃的下方掛上了“埃爾德里奇·詹森先生捐贈”的銅牌。

至於“二駿”是何時離開昭陵的,學界也有判定。1914年人們在西安老圖書館南院發現“二駿”離開昭陵的記錄。但學界認為,這一時間並不確切。後來通過文物商盧芹齋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往來書信和其他檔案資料得出線索,兩駿離開昭陵的準確時間應該是1913年。2010年,我國專家受邀至美國費城參與修復“拳毛騧”“颯露紫”,最大限度地恢復文物的原始狀態,使其達到可以巡展的要求。

東歸之路漫漫兮

中國民眾對“昭陵六駿”有著深厚的感情。陝西民間盛傳,一旦百姓有了冤情,就會來到“昭陵六駿”前傾訴,唐太宗必會騎著“六駿”顯靈。由此可見,“昭陵六駿”不僅是藝術瑰寶,更蘊藏著剪不斷的民族情結。為了使“二駿”早日歸國,不少愛國人士曾為此多方奔走。其間有媒體報導,1972年尼克森訪華前夕曾向美國社會名流詢問:送什麼禮物給中國最好?當時居美的楊振寧提議將“兩駿”送回,然而這一意見未被採納。

20世紀80年代,關於“二駿”回歸問題也出現過轉機。1986年夏,陝西省考古學會會長、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到美國考察時,與美國哈佛大學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一起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觀看“昭陵二駿”。賓大博物館館長戴遜先生和張光直是好友。在張光直的斡旋下,戴遜表示願意考慮將兩件藏品歸還中國,但提出中方用幾件文物作為交換。碑林博物館隨後挑選出兩尊唐代石造像,打算與賓大博物館交換:一尊是一米多高的佛像,另一尊是兩米多高的菩薩像。當時正值一個美國考察團訪問西安。代表團中的凱賽爾先生是戴遜館長的摯友,他在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時,發現“四駿”解說牌上寫著,“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被美帝國主義分子盜走,現藏美國費城賓大博物館。凱賽爾十分生氣,給戴遜寫信說:“如果解說詞屬實,我感到羞恥,請你把文物還給中國。如果不是,也請你告訴他們,希望能阻止這樣的譴責。”這一事件使得文物交換事宜不了了之。此後,石興邦一直為昭陵“二駿”的回歸做著努力,但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國廳

其間,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曾多次舉證,博物館是通過合法手續購買昭陵“二駿”,即1918年時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館長的高登向中國文物商人、紐約來遠公司老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購買,並列出各種收據清單,證明這一文物交易的合法性。這些舉證能否阻斷“二駿”的東歸之路呢?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國內不少媒體轉載了陝西省昭陵博物館發佈的《昭陵“二駿”,中國等你回家》一文,該文從多角度陳述理由,包括違反《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準則》、與美國法律中“盜竊不轉移所有權”這一重要原則背道而馳、不符合美國博物館協會制定的《博物館倫理守則》等等,要求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歸還民國時期被盜賣的 “颯露紫”和“拳毛騧”。但昭陵博物館的呼籲似乎沒有得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正面回應。

本報記者今年上半年也曾向這家美國博物館發去郵件,詢問其如何回應中方的呼籲,並希望能夠對該館館長或其他相關人員進行採訪。該館負責溝通的人士通過郵件回復稱,該館至今未收到中方的任何正式要求,同時還向記者提供了該館收藏及修復“二駿”背景資料連結。記者隨後又發郵件追問道,“如果陝西昭陵博物館正式提出歸還‘二駿’要求,你館會有何反應或歸還條件”,但這封郵件再也沒有得到美方回復。記者的其他進一步採訪要求也被婉拒。

曾伴隨李世民馳騁疆場。“昭陵六駿”見證了李世民馬上得天下的英雄歷程,再現了唐太宗在重大戰役中叱吒風雲的英姿。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同時也為了寄託他對六匹戰馬的懷念,李世民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

六匹駿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坊間傳說,唐太宗令畫家閻立本先把“六駿”形象畫出,然後令石刻家閻立德刻在石屏上,置於昭陵北麓祭壇之內。他還為每一匹戰馬賜名作詩,記述它們的功績。史傳唐太宗還令大書法家歐陽詢將每一匹戰馬的名字和禦制頌詞謄寫於紙上,令工匠鐫刻于石雕之上。雖然每一幅石雕上都留有一尺見方的鑿字處,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蝕,如今卻是看不出一個字樣。

“六駿”分兩列,東西相對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馬頭均朝向南邊的陵寢。從南向北,西側依次是“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東側依次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六駿”每件寬204釐米,高172釐米,厚40釐米,重達3.7噸,均為青石質地。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3年時被盜,輾轉于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後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昭陵六駿”憑藉其藝術和考古價值蜚聲海內外。有媒體報導稱,“昭陵六駿”是中國雕刻史上的瑰寶,一方面因其高超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開創了中國陵墓雕刻的一代新風,為以後歷代陵墓雕刻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是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現實題材作品。20世紀初,魯迅在西安講學談到“昭陵六駿”時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是前無古人。”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馬驥曾指出,“秦始皇兵馬俑裡有那麼多匹馬,沒有哪匹馬像‘六駿’一樣,是有名字的。”

“石馬失群超海去”

大書法家于右任曾有詩句:“石馬失群超海去”。“拳毛騧”與“颯露紫”流失海外,一直是國人心中的遺憾。至於“二駿”究竟是如何流落海外、最後入藏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可謂眾說紛紜。在諸多演繹故事中,學界比較認可周秀琴女士的講述。2001年,供職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周秀琴女士,在香港《東方》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太宗皇帝和他的六匹戰馬》的文章,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注意。由於工作的便利,周女士掌握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

“二駿”的故事可追溯至1916年初。當時,賓大博物館圓形無柱穹頂展廳落成。博物館館長高登決定選擇中國藝術展作為新展廳的揭幕展。他向世界各大文物商發出了邀請,希望他們攜寶參展。當時中國著名的大文物商盧芹齋也收到了邀請。在西方人眼中,盧芹齋是傳播東方文化的使者,而在中國人眼中,他則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文物販子。

1918年3月9日,高登館長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見到“二駿”。隨後,他致函盧芹齋:“上週六,您的助手帶我參觀了大都會倉庫並見到了兩匹石駿。我十分高興能見到這著名的雕刻。我將從博物館角度提出一個最佳方案,與我的同仁商討購買的可能性。”

此後的一個月,高登一方面著手把“二駿”借到博物館展覽,一方面不遺餘力地遊說賓大博物館董事會買下這兩件藝術品。他在給董事長哈里森的一封信中寫道,這些浮雕自7世紀以來,一直出現於中國的歷史記載,這證明中國人視其為藝術領域內的優秀作品。它們是非宗教、純世俗藝術品,對我館佛教雕刻收藏能起到完美的平衡作用。因為中國早期雕刻多為宗教題材,“六駿”的獨特之處使之成為稀世之寶。這些石刻實為不朽之作。在20世紀初,盧芹齋為“二駿”開出了15萬美元的天價。為了能湊足這15萬美元,高登四處籌款。直到1920年底,博物館收到慈善家艾爾德里奇·詹森的慷慨捐助。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賓大博物館以125000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二駿”。博物館還專門在“二駿”陳列櫃的下方掛上了“埃爾德里奇·詹森先生捐贈”的銅牌。

至於“二駿”是何時離開昭陵的,學界也有判定。1914年人們在西安老圖書館南院發現“二駿”離開昭陵的記錄。但學界認為,這一時間並不確切。後來通過文物商盧芹齋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往來書信和其他檔案資料得出線索,兩駿離開昭陵的準確時間應該是1913年。2010年,我國專家受邀至美國費城參與修復“拳毛騧”“颯露紫”,最大限度地恢復文物的原始狀態,使其達到可以巡展的要求。

東歸之路漫漫兮

中國民眾對“昭陵六駿”有著深厚的感情。陝西民間盛傳,一旦百姓有了冤情,就會來到“昭陵六駿”前傾訴,唐太宗必會騎著“六駿”顯靈。由此可見,“昭陵六駿”不僅是藝術瑰寶,更蘊藏著剪不斷的民族情結。為了使“二駿”早日歸國,不少愛國人士曾為此多方奔走。其間有媒體報導,1972年尼克森訪華前夕曾向美國社會名流詢問:送什麼禮物給中國最好?當時居美的楊振寧提議將“兩駿”送回,然而這一意見未被採納。

20世紀80年代,關於“二駿”回歸問題也出現過轉機。1986年夏,陝西省考古學會會長、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到美國考察時,與美國哈佛大學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一起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觀看“昭陵二駿”。賓大博物館館長戴遜先生和張光直是好友。在張光直的斡旋下,戴遜表示願意考慮將兩件藏品歸還中國,但提出中方用幾件文物作為交換。碑林博物館隨後挑選出兩尊唐代石造像,打算與賓大博物館交換:一尊是一米多高的佛像,另一尊是兩米多高的菩薩像。當時正值一個美國考察團訪問西安。代表團中的凱賽爾先生是戴遜館長的摯友,他在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時,發現“四駿”解說牌上寫著,“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被美帝國主義分子盜走,現藏美國費城賓大博物館。凱賽爾十分生氣,給戴遜寫信說:“如果解說詞屬實,我感到羞恥,請你把文物還給中國。如果不是,也請你告訴他們,希望能阻止這樣的譴責。”這一事件使得文物交換事宜不了了之。此後,石興邦一直為昭陵“二駿”的回歸做著努力,但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國廳

其間,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曾多次舉證,博物館是通過合法手續購買昭陵“二駿”,即1918年時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館長的高登向中國文物商人、紐約來遠公司老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購買,並列出各種收據清單,證明這一文物交易的合法性。這些舉證能否阻斷“二駿”的東歸之路呢?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國內不少媒體轉載了陝西省昭陵博物館發佈的《昭陵“二駿”,中國等你回家》一文,該文從多角度陳述理由,包括違反《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準則》、與美國法律中“盜竊不轉移所有權”這一重要原則背道而馳、不符合美國博物館協會制定的《博物館倫理守則》等等,要求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歸還民國時期被盜賣的 “颯露紫”和“拳毛騧”。但昭陵博物館的呼籲似乎沒有得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正面回應。

本報記者今年上半年也曾向這家美國博物館發去郵件,詢問其如何回應中方的呼籲,並希望能夠對該館館長或其他相關人員進行採訪。該館負責溝通的人士通過郵件回復稱,該館至今未收到中方的任何正式要求,同時還向記者提供了該館收藏及修復“二駿”背景資料連結。記者隨後又發郵件追問道,“如果陝西昭陵博物館正式提出歸還‘二駿’要求,你館會有何反應或歸還條件”,但這封郵件再也沒有得到美方回復。記者的其他進一步採訪要求也被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