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學生走進章丘五彩山村:中藥為精准脫貧提供新思路

中國青年網濟南7月19日電(通訊員 袁磊 陳震)夏日的陽光斜照在山頭上,半山腰的梯田連綿起伏,蜿蜒如春螺,披嵐似雲塔,舒展出動人心魄的曲線美。微風拂過,淡黃色的柴胡小花輕輕搖曳,

散發著陣陣淡雅的藥香。大片的黃與綠,井然有序地夾雜著覆蓋在高高的山坡上,遠遠望去藥田裡還有不少彎腰忙碌的身影,這便是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西車廂村後山上柴胡種植基地。

7月8日,山東中醫藥大學校記者團醫藥思政社情調研隊走進章丘市扶貧專案“五彩山村”。據瞭解,該項目圍繞十八盤、東車廂、西車廂、小石屋和西裡虎五個貧困村,適應當地情況精准脫貧,

大力發展旅遊和中草藥事業,依靠“中草藥+扶貧”、“中藥+旅遊”等模式推進致富,在奔赴小康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西車廂村口“柴胡種植基地”標語。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震 攝

生活所系,中藥發展是傳承

在五彩山村的幾座村子裡,中藥材很早就是村民們傳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凝聚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經驗與智慧,守護著一代代村民繁衍生息。

上山采藥自是山間村民生活的常態,在農活較少時,村裡的人經常背著小簍登上附近的山坡上尋找藥材,白薇、遠志、覆盆子甚至靈芝,隱藏在山間各處土生土長的中藥材默默地等候著人們的到來,每一次收穫都令人萬分喜悅。

自然狀態下生長出來的中藥總是品質最優、藥效最好的,

更受藥商青睞,也總可以賣出一個較好的價錢,村民們莫不感激中藥,把它視作上天的獻禮。

“俺們山上有野生的白薇,摘下來曬乾,那個根能入藥,清熱涼血,解毒治瘡,還能賣錢。”面對調研隊隊員,村裡衛生室楊醫生操著方言熱情地介紹。

在這兒,不管年長年少,人們總能說出幾個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小偏方:受傷了用大薊搗碎止血,胸悶了熬上一碗藕頭湯,

把泉裡的青苔洗淨塞在鼻孔裡可以治療反復發作的老鼻炎……

村裡的好多婦女都習慣在牆角種上幾株何首烏,祖祖輩輩的經驗告訴她們,把何首烏的根部放在屋頂暴曬後沖水喝,可以烏鬚髮。

藥商在街頭收購中藥材“槐米”。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震 攝

脫貧致富,中藥改變命運

“這柴胡就是俺們村的希望啊,等到秋天賣個好價錢,俺們村就能翻新幾座好房子了。”西車廂的村支書巢洪軍蹲在田裡,用粗糙的大手溫柔地撫摸著藥株,介紹說。這位在村裡工作了二十餘年的老書記望著整個村裡這幾年的心血,不由有些驕傲。

據瞭解,我國加入WTO後,中藥材銷售管道增寬,銷售範圍擴大,市場份額增多;國內各地農村正在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種植中藥材脫貧致富成為農民的首選之一。

同時,為解決我國一些名貴中藥材緊缺的問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柴胡、射干、細辛等39種中藥材列入我國推薦重點發展的"藥單",種植中藥材每畝平均年收益5000元,遠遠高於傳統種植玉米和小麥。

章丘山區、丘陵較多,荒山、荒坡面積大,種糧靠天吃飯,收益難以保證,而中藥材、花椒和核桃相比莊稼對降水、土壤條件要求不高,非常適合章丘山區這些村子種植。

“家裡沒有資金沒有錢,‘零成本’都可以種植柴胡。想種多少就上報多少,上面就給發種苗來。”在地頭給柴胡澆水的孟大爺開心地對調研隊員們說,“收了第一批柴胡後,我家也和城裡人一樣有了空調有了冰箱,也能供我家大兒出去讀書。”

據巢洪軍老書記介紹,在他剛工作那會兒,村子就是個典型的貧窮落後的小山村,村裡也只能種植玉米小麥這樣的單一糧食作物,“那時候整個村子裡窮的很,連個像樣的石板路都沒有,一下雨,水從山上沖下來整個路都沖走了。”

如今的山村一改往日的形象,通了公交,修了水庫,大地小地都種上了丹參、柴胡、射干等中草藥,村民富了起來,村裡建設好了起來,從貧困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五彩山村”。

調研隊隊員與當地村民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震 攝

推陳出新,中藥道路新探索

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施行,規定國家鼓勵發展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支持中藥材良種繁育,提高中藥材品質等。7月4日,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資源多樣性與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學術交流研討會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表示,要堅決落實中醫藥法要求,推動中藥生態農業,促進中藥材的安全和品質提升。

雖然如今中藥種植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村裡仍少不了原產品銷路窄和價格波動大等問題,僅靠偶爾來村收取中藥的商販無法實現長久穩定發展。有些村積極探索新方向,準備同一些企業聯合,運用現代工業技術,把村裡種植的中藥材加工成高價值的養生製品與化妝品,同時在實體店和網上銷售,逐步形成一條集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鏈條。

而對於十八盤村而言,如今的中藥種植可不光是收穫賣錢這麼簡單,還在一旁搞起了中藥特色旅遊業,打造中藥材觀賞園,遊客既可以觀光又可以採摘,實現二次增收。圍繞中藥材全方面發展經濟,與時俱進,“五彩山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觀光者在柴胡地裡拍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震 攝

調研隊準備下山時,再次遇到了還在澆水的孟大爺,閒聊幾句,他說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從下午3點幹到了現在,孟大爺坐了下來,點上一支煙,望著夕陽下變得金黃一片的藥田感慨說:“是這中藥改變了我的家,改變了我們西車廂農民的命運。”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中國農村的發展和脫貧目標的完成,不僅僅需要吃苦耐勞和奮鬥不息的精神,還需要合理的開放與變通,才能更好得在中國夢的道路上開拓前進。”調研隊負責人笑道,“首先祝願,這個秋天的西車廂,中草藥收成大好。”

種植中藥材脫貧致富成為農民的首選之一。

同時,為解決我國一些名貴中藥材緊缺的問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柴胡、射干、細辛等39種中藥材列入我國推薦重點發展的"藥單",種植中藥材每畝平均年收益5000元,遠遠高於傳統種植玉米和小麥。

章丘山區、丘陵較多,荒山、荒坡面積大,種糧靠天吃飯,收益難以保證,而中藥材、花椒和核桃相比莊稼對降水、土壤條件要求不高,非常適合章丘山區這些村子種植。

“家裡沒有資金沒有錢,‘零成本’都可以種植柴胡。想種多少就上報多少,上面就給發種苗來。”在地頭給柴胡澆水的孟大爺開心地對調研隊員們說,“收了第一批柴胡後,我家也和城裡人一樣有了空調有了冰箱,也能供我家大兒出去讀書。”

據巢洪軍老書記介紹,在他剛工作那會兒,村子就是個典型的貧窮落後的小山村,村裡也只能種植玉米小麥這樣的單一糧食作物,“那時候整個村子裡窮的很,連個像樣的石板路都沒有,一下雨,水從山上沖下來整個路都沖走了。”

如今的山村一改往日的形象,通了公交,修了水庫,大地小地都種上了丹參、柴胡、射干等中草藥,村民富了起來,村裡建設好了起來,從貧困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五彩山村”。

調研隊隊員與當地村民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震 攝

推陳出新,中藥道路新探索

201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施行,規定國家鼓勵發展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支持中藥材良種繁育,提高中藥材品質等。7月4日,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資源多樣性與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學術交流研討會召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表示,要堅決落實中醫藥法要求,推動中藥生態農業,促進中藥材的安全和品質提升。

雖然如今中藥種植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村裡仍少不了原產品銷路窄和價格波動大等問題,僅靠偶爾來村收取中藥的商販無法實現長久穩定發展。有些村積極探索新方向,準備同一些企業聯合,運用現代工業技術,把村裡種植的中藥材加工成高價值的養生製品與化妝品,同時在實體店和網上銷售,逐步形成一條集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鏈條。

而對於十八盤村而言,如今的中藥種植可不光是收穫賣錢這麼簡單,還在一旁搞起了中藥特色旅遊業,打造中藥材觀賞園,遊客既可以觀光又可以採摘,實現二次增收。圍繞中藥材全方面發展經濟,與時俱進,“五彩山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觀光者在柴胡地裡拍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震 攝

調研隊準備下山時,再次遇到了還在澆水的孟大爺,閒聊幾句,他說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從下午3點幹到了現在,孟大爺坐了下來,點上一支煙,望著夕陽下變得金黃一片的藥田感慨說:“是這中藥改變了我的家,改變了我們西車廂農民的命運。”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中國農村的發展和脫貧目標的完成,不僅僅需要吃苦耐勞和奮鬥不息的精神,還需要合理的開放與變通,才能更好得在中國夢的道路上開拓前進。”調研隊負責人笑道,“首先祝願,這個秋天的西車廂,中草藥收成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