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便秘很痛苦,教你幾招讓你暢通無阻

從蹲下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這將是一場硬戰。大便解不出,無法「放空自己」的那種痛苦,沒有便秘過的人不會懂!今天,我們要以科學的角度對待便秘,讓便秘從此不再困擾我們!

一位資深便秘患者的自述

我長期便秘,那感覺就像肚子裡塞了很多水泥,幹了以後拉不出來,久而久之,臉上長了很多色斑。有一次拿著卷紙,坐在馬桶邊一臉焦急,正使勁用力,突然肛門出血,痛疼難忍,當時把自己嚇壞了,以為得了絕症,立馬請假去醫院檢查。

醫生告訴我,是因為便秘導致的肛裂。便秘對我的生活、工作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便秘是指排便頻率減少。一周內大便次數少於2~3 次或者2~3 天才大便1次,糞便量少且幹結時稱為便秘。

但是,有的人如果一直是2~3天才大便1次,且大便性狀正常,這種情況不應認為是便秘。

便秘分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

急性便秘

急性便秘者是指在原有規律的排便習慣下,於短期內忽然發生變化。

這種情況只要及時就診,通過一系列檢查,往往能很快明確便秘的病因。如果得到正確的治療,很快就能夠治癒。

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幹硬和(或)排便困難。患者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或有排便不盡感,病程至少6個月。

慢性便秘有功能性和器質性病因。器質性病因可以由胃腸道疾病、消化道的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引起,

許多藥物亦可以引起便秘。

1不良生活習慣

① 上廁所不規律、工作勞累、生活作息及飲食不規律,會引起腸道細菌異常,導致便秘。

② 當膳食纖維攝入不足、飲水量過少,會增加大便的幹硬程度,使得排便困難。

2益生菌減少

新生兒腸道的益生菌占90%,而老年人腸道益生菌只有10%。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腸道內的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會逐漸減少,導致腸道蠕動減慢,是中老年人便秘的重要原因。

3血壓變化

低血壓、低心率、貧血的女性患慢性便秘的風險大。低血壓者的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腸道功能較弱,易便秘。

在降壓藥中有一類叫鈣離子拮抗劑,會使腸道的平滑肌鬆弛,減慢腸道蠕動。解痙藥、鎮靜藥、抗抑鬱焦慮藥、嗎啡等藥物也會造成慢傳輸型便秘。

4其他

肝臟、腎臟疾病,濫用抗生素等會引發腸道菌群失調,降低腸道活力,導致便秘。

便秘患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且女性高於男性。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為 4-6%,60歲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高達 22%。如此常見的症狀,隱藏了哪些致命的危害?

1腸道腫瘤

細菌、飲食、消化代謝產物共同構成了大便,其中80%的成分是細菌。長時間不排大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炎症甚至腫瘤。

40歲以上新發便秘,伴隨便血、腹痛、大便變形等症狀,需警惕腸道腫瘤。溝槽型大便,可能預示著腸道腫瘤。

2乳腺癌

糞便在腸道的保留時間過長,會導致人體卵巢雌激素和雄激素分泌失調。雌激素增高,會刺激乳腺組織,導致乳腺增生,增加乳腺癌風險。據美國加州調查顯示,便秘人群得乳腺癌的風險增加5倍。

3心肌梗死

便秘患者在如廁時,全身肌肉處於收縮狀態,腹壓增加,胸腔內的壓力也增加,導致回心血量增多,血管壓力增大,常表現為青筋暴露、臉憋通紅、大汗淋漓,易誘發腦血管破裂、心肌梗死等疾病。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過於用力排便。

4痔瘡、肛裂

便秘是痔瘡、肛裂的主要原因。糞便幹硬直接損傷肛門及周邊的皮膚黏膜,長時間屏氣增加負壓,導致直腸肛門靜脈血液回流障礙,久而久之引發肛裂、痔瘡。由此產生的排便疼痛感使患者更畏懼排便,進一步加重病情。

① 多吃香蕉能通便

一般人都認為,香蕉是潤腸的,其實只有熟透的香蕉才能有上述功能,如果多吃了生的香蕉不僅不能通便,反而會加重便秘。因為,沒有熟透的香蕉含較多鞣酸,對消化道有收斂作用,會抑制胃腸蠕動。

②吃高纖維食物忽略喝水

高纖維+水分幫助其膨脹,才能對腸道產生刺激。

此外,大腸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回收便便中的水分,身體越缺水,便秘越嚴重。

需要提醒的是,過量食用果蔬也會引起脹氣和腹痛,胃腸功能差的人多吃反而會對腸胃造成刺激。

③喝茶能通便

喝茶有收斂作用,喝多了反而會加重便秘。

便秘者一定要多喝水。普通人一天喝1200毫升水,便秘者要喝到2000毫升,把這些水分成8—10次喝,可以保證腸道濕潤,有助緩解便秘。

改善便秘,消除病因才是關鍵。不良生活習慣及腸道環境是引發便秘的主要原因,生活習慣可自行調整,但如何改善腸道環境?

1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中含有1000多種細菌,總重量達到1kg,主要分為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類細菌。正常情況下,三者保持平衡,但當菌群紊亂時,有害菌會殺滅有益菌,中性菌也會轉變為有害菌,致使發生便秘、腹瀉甚至腸炎、腸癌等腸道疾病。當細菌發生移位時,也可能引發肝臟等其他疾病。

2有益菌

有益菌,也被稱為益生菌,是腸道的生態衛士,對保證人體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體魄強健的人腸道內有益菌的比例達到70%,普通人則是25%,便秘人群減少到15%,而癌症病人腸道內的益生菌比例只有10%。

益生菌能粘附並定植於腸壁,形成生物屏障,在參與食物消化的同時,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肆意滋長。可改善腸道微環境,修復腸粘膜,促進腸蠕動,加速腸道代謝物的排出,進而啟動腸道局部及全身免疫。

3堅持一定量的運動

很多人習慣吃飽喝足,就躺著,這是對胃腸道極大的損傷。當然飯後半小時內也不主張劇烈運動,可以散散步,促進腸蠕動。

適當的腹部按摩,同樣可以促進腸蠕動。

方法為右下腹開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順時針對向按摩,每天 2~3 次。

4好好吃飯

多吃些粗糧和雜糧。粗糧、雜糧消化後殘渣多,可以增加對腸道的刺激,利於大便排泄。

多吃富含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正常人每千克體重需要 90~100 毫克纖維素來維持正常排便。

保證攝入足夠的水分。腸道中的水分減少,會導致分辨乾燥引起便秘。多喝水則可以幫助大便排出。

備註;文中圖片為網路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4其他

肝臟、腎臟疾病,濫用抗生素等會引發腸道菌群失調,降低腸道活力,導致便秘。

便秘患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且女性高於男性。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為 4-6%,60歲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高達 22%。如此常見的症狀,隱藏了哪些致命的危害?

1腸道腫瘤

細菌、飲食、消化代謝產物共同構成了大便,其中80%的成分是細菌。長時間不排大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炎症甚至腫瘤。

40歲以上新發便秘,伴隨便血、腹痛、大便變形等症狀,需警惕腸道腫瘤。溝槽型大便,可能預示著腸道腫瘤。

2乳腺癌

糞便在腸道的保留時間過長,會導致人體卵巢雌激素和雄激素分泌失調。雌激素增高,會刺激乳腺組織,導致乳腺增生,增加乳腺癌風險。據美國加州調查顯示,便秘人群得乳腺癌的風險增加5倍。

3心肌梗死

便秘患者在如廁時,全身肌肉處於收縮狀態,腹壓增加,胸腔內的壓力也增加,導致回心血量增多,血管壓力增大,常表現為青筋暴露、臉憋通紅、大汗淋漓,易誘發腦血管破裂、心肌梗死等疾病。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過於用力排便。

4痔瘡、肛裂

便秘是痔瘡、肛裂的主要原因。糞便幹硬直接損傷肛門及周邊的皮膚黏膜,長時間屏氣增加負壓,導致直腸肛門靜脈血液回流障礙,久而久之引發肛裂、痔瘡。由此產生的排便疼痛感使患者更畏懼排便,進一步加重病情。

① 多吃香蕉能通便

一般人都認為,香蕉是潤腸的,其實只有熟透的香蕉才能有上述功能,如果多吃了生的香蕉不僅不能通便,反而會加重便秘。因為,沒有熟透的香蕉含較多鞣酸,對消化道有收斂作用,會抑制胃腸蠕動。

②吃高纖維食物忽略喝水

高纖維+水分幫助其膨脹,才能對腸道產生刺激。

此外,大腸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回收便便中的水分,身體越缺水,便秘越嚴重。

需要提醒的是,過量食用果蔬也會引起脹氣和腹痛,胃腸功能差的人多吃反而會對腸胃造成刺激。

③喝茶能通便

喝茶有收斂作用,喝多了反而會加重便秘。

便秘者一定要多喝水。普通人一天喝1200毫升水,便秘者要喝到2000毫升,把這些水分成8—10次喝,可以保證腸道濕潤,有助緩解便秘。

改善便秘,消除病因才是關鍵。不良生活習慣及腸道環境是引發便秘的主要原因,生活習慣可自行調整,但如何改善腸道環境?

1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中含有1000多種細菌,總重量達到1kg,主要分為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類細菌。正常情況下,三者保持平衡,但當菌群紊亂時,有害菌會殺滅有益菌,中性菌也會轉變為有害菌,致使發生便秘、腹瀉甚至腸炎、腸癌等腸道疾病。當細菌發生移位時,也可能引發肝臟等其他疾病。

2有益菌

有益菌,也被稱為益生菌,是腸道的生態衛士,對保證人體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體魄強健的人腸道內有益菌的比例達到70%,普通人則是25%,便秘人群減少到15%,而癌症病人腸道內的益生菌比例只有10%。

益生菌能粘附並定植於腸壁,形成生物屏障,在參與食物消化的同時,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肆意滋長。可改善腸道微環境,修復腸粘膜,促進腸蠕動,加速腸道代謝物的排出,進而啟動腸道局部及全身免疫。

3堅持一定量的運動

很多人習慣吃飽喝足,就躺著,這是對胃腸道極大的損傷。當然飯後半小時內也不主張劇烈運動,可以散散步,促進腸蠕動。

適當的腹部按摩,同樣可以促進腸蠕動。

方法為右下腹開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順時針對向按摩,每天 2~3 次。

4好好吃飯

多吃些粗糧和雜糧。粗糧、雜糧消化後殘渣多,可以增加對腸道的刺激,利於大便排泄。

多吃富含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正常人每千克體重需要 90~100 毫克纖維素來維持正常排便。

保證攝入足夠的水分。腸道中的水分減少,會導致分辨乾燥引起便秘。多喝水則可以幫助大便排出。

備註;文中圖片為網路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