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0後中年人您好”“不,我還是個寶寶”

上個月網友們還在群嘲“88年貌美如花的中年女子”:

沒幾日趙雷的“母親34歲老來得子”再次刺痛網友神經:

緊接著,這個月又出現了一個“31歲的中年男子”,又掀起一陣輿論狂潮:

再加上網上熱傳的2017年溫馨提示:

好像今年開年以來,年齡問題一直是個特別敏感的炸彈,總能時不時讓網友炸開鍋。

這不,新華社旗下的《新華每日電訊》2015年的一篇關於“中年危機,

確實存在”的文章又被搬上檯面,引起熱議。

文章提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完成的一項全國調查發現,澳大利亞人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滿意度隨年齡變化呈一條U形曲線,高峰處於15至24歲之間和75歲以後這兩個年齡段。

網友們又不樂意了,覺得文章的言外之意就是,根據幸福感判斷青年在“15到24歲”。

關鍵是聯合國官微也曾對“青年”定義在15-24歲之間表示肯定。

幾經轉發,這話題迅速擠上熱搜第一。各種調侃的報導也是撲面而來:

網友們還未從“空巢青年”“88年的中年女子”“34歲老來得子”和“31歲的中年男子”等打擊中緩過神來,

又來一個晴天霹靂:90後也步入中年了。一大批80後90後必須是坐不住了:

不得不說,92年出生的人們是命運多舛的一批人。出生之前趕上計劃生育,上小學趕上非典,初中禽流感,高中甲流。大學終於一切正常了,2012世界末日了。惶惶恐恐過了一個晚上,終於安全健康地長大了。然而還沒好好的感受青春帶來的溫柔就被告知,1992的你們已經是中年人了!悲傷逆流成河……

但其實,聯合國將“青年”的年齡定義為15-24歲只是為了方便統計,因為對於年齡的劃分,從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國際上對年齡的劃分標準並不統一

按照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青年是指十五六歲到30歲左右的人生階段。

由於青年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受其所處的背景影響,其身心發展和社會定位起迄期各有差異,加上青年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階段,青年年齡界限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生理學上把青年看作是生殖能力的成熟階段,按照生理發育和性特徵將青年的年齡限定為14~22歲。

◆心理學則認為青年的年齡界限與心理成熟過程一致,始於自我意識的萌發,終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將14~25歲界定為青年。

◆社會學認為“青年是從依賴成人的童年到能進行獨立的負責的成人活動的過渡”,人生與青年期的告別是以對社會的最終適應和承擔的社會責任的穩定作為劃分標準,將青年年齡定義為14歲至35歲,甚至擴大到40歲。

◆文化學則認為以青年成為“共用同樣文化群體中的一個具有功能的成員”為標誌,給青年期的上限帶來廣闊的延伸,且極具模糊性,因而很難界定青年年齡。

◆人口學認為青年階段是兒童開始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青年是一個變化著的14~30歲的人類個體組成的社會群體,另以人在青春期生理發育的正態曲線分佈為基礎,把15~25歲確定為青年,並據此進行人口統計。

◆教育學把青年期看做是從接受中等教育開始到就業、結婚、獨立生活為止的這段時期,因而認為青年的下限年齡在12~14歲之間,上限則在22~25歲之間。

這樣一看,將“青年”年齡段界定在14~25歲左右其實還挺普遍的。似乎是對90後的又一層打擊?

不過這都是理論上的劃分,國際上對於青年年齡界限問題上也有差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2年墨西哥圓桌會議上提出青年應包括14~34歲年齡的人口。聯合國秘書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採用聯合國大會的標準,即15至24歲,聯合國人居署對“青年”的規定是“15至32歲”,聯合國非洲青年憲章則為“15~35歲”。

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在1992年將青年上限年齡延至44歲,後又將18至65歲都劃分進“青年人”範圍。

所以說,劃分標準這麼多,沒必要盯著15至24歲不放嘛。畢竟就連我國都有好多個劃分標準呢!

我國對年齡的劃分標準也不固定

在我國古代, 12歲以上的“總角”時代稱為少年。20歲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認為18歲以後為青年。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相關部門頒佈了屬於中國自己的年齡劃分標準:童年為18歲以下,青年為18-40歲;中年為41-65歲,又區分為壯實期(41-48歲)、穩健期(49-55歲);調整期(56-65歲);老年為66歲以後。

我國國家統計局在人口普查的基礎上界定15-34歲為青年人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青年人口與發展統計報告則是針對14-35歲青年進行相關研究。

我國共青團章程第一條對團員的年齡作出了明確規定:年齡在14周歲以上,28周歲以下的中國青年,承認團的章程,願意參加團組織並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團的決議和按期交納團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就是說,共青團界定14-28歲為青年人口。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章程規定“本會每屆委員出任時年齡一般不超過四十周歲”,也就是說青聯將青年的上限規定在40歲以內。

再看看看由國際青年商會組織舉辦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評選。這一殊榮的評選辦法是,每年從世界青年裡評選出10位年齡在18至40歲之間的男女人士,凡能達到以上條件方可獲取此榮譽。也就是說,40歲以內都有“青年”的資格。香港歌手張學友1999年獲得“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稱號,那時他38歲。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的年齡上限也是各不相同,陝西省是39歲,江蘇省是45歲,武漢市是45歲,深圳市是40歲。

因社會文化、制度、經濟和政治因素各不相同,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青年”的實際定義和年齡段的劃分都存在差別,並沒有誰規定24歲之後就必須是中年人了。

其實你可以永遠年輕

為什麼這些關於年齡的話題總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主要是因為生活節奏加快,現代年輕人一天所經歷的事情,在傳統社會裡可能半年也未必能夠經歷。加之移動互聯網勃興,超載的信息量超出了現代人有限的大腦認知資源承載範圍,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帶來的巨大焦慮,這些問題都在拷問著大部分的80後、90後,使得我們年輕輕就感到“中年危機”。

心理學上,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曾如此定義“中年危機”:人們在青年時期心理能量主要集中在追求物質性的興趣上,而擠佔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到了中年,在成功地適應了外部環境或事業有成之後,再無人生目標,這種心理能量由於沒有了用武之地而陷入空虛;這就造成了價值的喪失和人格的荒蕪。

而其實“中年危機”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有學者指出,如今的“中年危機”很大程度上只是全民性焦慮的宣洩,與年齡關係不大。我們之所以對92年的中年人心戚戚然,唏噓于“中年將至”,不過是面對壓力的一種焦慮。

摩西奶奶在《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裡曾說:“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今日就可以開始行動,曾經的美好憧憬終有一日會實現!”

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人生時鐘走的,有的走得快點,有的走得慢點,年齡本就不是一個障礙物。你焦慮還有很多事情沒完成,很多夢想沒實現就被劃入中年,那不如趁現在放手去做。24歲青春尚在,三四十歲也有追逐夢想的權利,何必在此悲春傷秋。你其實還有大把的時光去拼搏、去做夢、去追尋,端正了心態,你永遠年輕。

編輯:徐嘯

從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國際上對年齡的劃分標準並不統一

按照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青年是指十五六歲到30歲左右的人生階段。

由於青年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受其所處的背景影響,其身心發展和社會定位起迄期各有差異,加上青年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階段,青年年齡界限的標準也不盡相同。

◆生理學上把青年看作是生殖能力的成熟階段,按照生理發育和性特徵將青年的年齡限定為14~22歲。

◆心理學則認為青年的年齡界限與心理成熟過程一致,始於自我意識的萌發,終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將14~25歲界定為青年。

◆社會學認為“青年是從依賴成人的童年到能進行獨立的負責的成人活動的過渡”,人生與青年期的告別是以對社會的最終適應和承擔的社會責任的穩定作為劃分標準,將青年年齡定義為14歲至35歲,甚至擴大到40歲。

◆文化學則認為以青年成為“共用同樣文化群體中的一個具有功能的成員”為標誌,給青年期的上限帶來廣闊的延伸,且極具模糊性,因而很難界定青年年齡。

◆人口學認為青年階段是兒童開始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青年是一個變化著的14~30歲的人類個體組成的社會群體,另以人在青春期生理發育的正態曲線分佈為基礎,把15~25歲確定為青年,並據此進行人口統計。

◆教育學把青年期看做是從接受中等教育開始到就業、結婚、獨立生活為止的這段時期,因而認為青年的下限年齡在12~14歲之間,上限則在22~25歲之間。

這樣一看,將“青年”年齡段界定在14~25歲左右其實還挺普遍的。似乎是對90後的又一層打擊?

不過這都是理論上的劃分,國際上對於青年年齡界限問題上也有差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2年墨西哥圓桌會議上提出青年應包括14~34歲年齡的人口。聯合國秘書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採用聯合國大會的標準,即15至24歲,聯合國人居署對“青年”的規定是“15至32歲”,聯合國非洲青年憲章則為“15~35歲”。

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在1992年將青年上限年齡延至44歲,後又將18至65歲都劃分進“青年人”範圍。

所以說,劃分標準這麼多,沒必要盯著15至24歲不放嘛。畢竟就連我國都有好多個劃分標準呢!

我國對年齡的劃分標準也不固定

在我國古代, 12歲以上的“總角”時代稱為少年。20歲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認為18歲以後為青年。

上世紀80年代,我國相關部門頒佈了屬於中國自己的年齡劃分標準:童年為18歲以下,青年為18-40歲;中年為41-65歲,又區分為壯實期(41-48歲)、穩健期(49-55歲);調整期(56-65歲);老年為66歲以後。

我國國家統計局在人口普查的基礎上界定15-34歲為青年人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青年人口與發展統計報告則是針對14-35歲青年進行相關研究。

我國共青團章程第一條對團員的年齡作出了明確規定:年齡在14周歲以上,28周歲以下的中國青年,承認團的章程,願意參加團組織並在其中積極工作、執行團的決議和按期交納團費的,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就是說,共青團界定14-28歲為青年人口。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章程規定“本會每屆委員出任時年齡一般不超過四十周歲”,也就是說青聯將青年的上限規定在40歲以內。

再看看看由國際青年商會組織舉辦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評選。這一殊榮的評選辦法是,每年從世界青年裡評選出10位年齡在18至40歲之間的男女人士,凡能達到以上條件方可獲取此榮譽。也就是說,40歲以內都有“青年”的資格。香港歌手張學友1999年獲得“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稱號,那時他38歲。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的年齡上限也是各不相同,陝西省是39歲,江蘇省是45歲,武漢市是45歲,深圳市是40歲。

因社會文化、制度、經濟和政治因素各不相同,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青年”的實際定義和年齡段的劃分都存在差別,並沒有誰規定24歲之後就必須是中年人了。

其實你可以永遠年輕

為什麼這些關於年齡的話題總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主要是因為生活節奏加快,現代年輕人一天所經歷的事情,在傳統社會裡可能半年也未必能夠經歷。加之移動互聯網勃興,超載的信息量超出了現代人有限的大腦認知資源承載範圍,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帶來的巨大焦慮,這些問題都在拷問著大部分的80後、90後,使得我們年輕輕就感到“中年危機”。

心理學上,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曾如此定義“中年危機”:人們在青年時期心理能量主要集中在追求物質性的興趣上,而擠佔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到了中年,在成功地適應了外部環境或事業有成之後,再無人生目標,這種心理能量由於沒有了用武之地而陷入空虛;這就造成了價值的喪失和人格的荒蕪。

而其實“中年危機”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有學者指出,如今的“中年危機”很大程度上只是全民性焦慮的宣洩,與年齡關係不大。我們之所以對92年的中年人心戚戚然,唏噓于“中年將至”,不過是面對壓力的一種焦慮。

摩西奶奶在《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裡曾說:“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今日就可以開始行動,曾經的美好憧憬終有一日會實現!”

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人生時鐘走的,有的走得快點,有的走得慢點,年齡本就不是一個障礙物。你焦慮還有很多事情沒完成,很多夢想沒實現就被劃入中年,那不如趁現在放手去做。24歲青春尚在,三四十歲也有追逐夢想的權利,何必在此悲春傷秋。你其實還有大把的時光去拼搏、去做夢、去追尋,端正了心態,你永遠年輕。

編輯:徐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