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廣西博物館助力文化扶貧 千年壯錦工藝重獲新生

壯錦加工現場

國際線上報導:“錦上添花”、“前程似錦”、“錦瑟年華”……在漢語中,

“錦”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而錦本身則指代圖案精緻、顏色華美的絲織品。作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廣西壯錦——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是四大名錦中唯一出自民間的絲織品,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就完成了。”

曾經是第一期壯錦培訓班學員的李冬蓮已經成長為一名資深織錦師了,並且擔任了2017年壯錦培訓班的老師。她告訴記者,

這次培訓班的所有材料都是由廣西金壯錦投資公司提供。培訓班結束後,公司將回收學員所有的作品,並付給學員手工費。此外,公司與成績優異的學員建立長期合作,向她們訂購壯錦作品。談到培訓班的開展效果,她說:“這期培訓班辦得很成功,學員也配合得非常好,她們的接受能力也挺好的,有些人是零基礎,有些大齡的老阿姨都能接受。”

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往往需要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注入,

文化能否得到傳承,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有沒有接班人。吳偉峰館長認為,實現壯錦可持續發展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物,二是人。產品能否符合市場需求很重要,主動性、生產性的保護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在人才方面,吳館長說,當今年輕人參與壯錦產業的熱情越來越高漲了:“現在我們可喜地看到,原來做壯錦的都是老人家,現在廣西有不少年輕人自己在做,
自己開作坊,利用業餘時間鑽研設計,都是年輕人,他們對壯錦也有一些改良,過去壯錦比較粗,因為是用棉線和絲結合的,只能做壁掛、門簾,用法比較單一。現在的話,年輕人就想能不能把它做薄一點,全部用絲線來織,這樣壯錦又高檔了,應用範圍更廣了。”

最後,吳偉峰館長對壯錦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

壯錦能夠成為壯民族的標誌;二是壯錦仍然需要不斷創新,產品更加輕便,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三是要繼續傳播壯錦文化、拓展市場,讓更多人瞭解並喜愛壯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