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防軍工計量戰線的“女漢子”

航空工業一飛院 龔靜

中國航空報訊:提到計量,這位山東籍的老大姐“滔滔不絕”地介紹著,

從國防軍工計量談到一飛院計量工作特點,再從自己的幾何量計量專業談到工作經歷,邊說還邊“翻箱倒櫃”,亮出各種測量工具和設備,和她說話一樣,一招一式都乾脆俐落。她叫王海英,航空工業一飛院檢測計量中心的一名高級工程師,32年的計量生涯,她始終堅守一線,致力於測量手段和方法的創新。如她所言,“新型號不斷上馬,高精尖技術不斷出現,
計量工作就不能掉隊”。

堅守型號品質“生命線”

飛機研製前要確定氣動外形,需要通過大量風洞試驗確定相關參數,而此前必須要保證具備合格的風洞試驗模型。在大運飛機風洞試驗模型加工檢測任務中,王海英敏銳捕捉到了小曲率半徑測不准、輪廓曲線易誤判等問題,如果姑息掩蓋,後續試驗資料將毫無意義!於是,王海英撰寫論文,指出問題所在,

最終促成了測量程式和設計完善,為大運飛機風洞試驗模型加工及“超臨界機翼”課題提供了可靠保證。

在大運工程模擬器地基驗收中,王海英代表一飛院擔任仲裁角色。她不顧施工方的種種理由,堅持在六塊6平方米的地基上各佈置了486個測量點,找出了10餘處地基水平面平面度超差點,超差值在0.002mm至1.2mm之間,然後一遍遍指導施工方修磨,忍受著每次修磨揚起的粉塵直至測量合格。

試驗中大量使用的位移感測器,王海英都嚴把驗收關,一旦經手必認真檢定、校準,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不放行,一定要保證量值準確。她以“航空人”和“計量人”雙重身份,結合國內外計量現狀、飛機研製需求,尋找計量融入型號的契合點和創新點,只為確保型號研製全生命週期幾何檢測的量值準確、統一、可靠。她編制了切實有效的計量標準、重要設備期間核查方法,
定期考核和養護。

同時,王海英參與完成一飛院《計量基本功訓練手冊》的編寫,負責新建、擴建了四套一飛院最高計量標準,先後主持或參加論證、引進、設計、改造及應用推廣數位化測量設備,將智慧檢測設備、鐳射跟蹤儀及攝影測量等新一代工業測量系統應用於飛機研製。在國家還沒有位移感測器規範和成熟校準裝置時,她投入到了光柵式線位移感測器校準裝置研製中,

編寫了《計量保障大綱》,起草並頒佈了兩份感測器校準方法企業標準。

既當“白領”又是“藍領”

在多批次氧氣面罩流量孔檢測中,微米級的孔徑誤差都會對試驗準確性造成影響,已不年輕的王海英在顯微鏡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除了計量檢定間,試驗室、機庫、外場、基地和生產現場,到處都能看見她和團隊的身影,五六十斤的設備拎起來就走,趴過地面,擠過縫隙,攀過高臺……

“其實,大家都這樣,作為計量保障人員,哪裡需要我們就到哪裡!”王海英這樣解釋她的“女漢子”特質。

在空警2000改裝設計中,當時的基地氣候濕冷,王海英和團隊被“特許”有十天十夜的工作時間。她不顧身體不適,和隊友一會兒匍匐在地上,轉而又爬上中央翼,兩組“三班倒制”無間歇開展作業。遇到不順和反復,就借助換班時間吹吹冷風,讓頭腦清醒一下。為取得更精准的資料,提高測量效率,王海英創新設計了專利輔具——目標靶座和目標靶夾鉗,完成了專業單位一個月才能完成的掃描測繪工作,為研製任務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實現了改裝部位對接一次成功,贏得了基地官兵對國防計量工作者“神速”、“神准”的讚譽,也使一飛院成為了行業內首家應用鐳射跟蹤儀完成大型飛機逆向資料獲取及座標統一的單位。

從工人到技術人員,扎實的實踐能力和理論學習,讓王海英同時具備了“藍領”和“白領”的本事。

每一次工作實踐,都是王海英創新靈感的源泉。組合應用測量設備,解決某“雷達鐳射校靶裝置”校準問題;自研專用可調節儀器支架,解決設備±45度俯仰限外的測量問題……她還是修理指示表等量具的“一把好手”,經她調整的量具,工人師傅們都說用著順手。多年來,她在重點型號研製中5次立三等功,2次獲得院級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專利9項(其中4項為第1完成人),發表論文16篇;榮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陝西省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榮獲“陝航系統計量先進個人”稱號,在計量技術應用推廣、方法創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師傅,王海英將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同志。在測量工作中,她除了講解測量需關注的要素,還會細化到動作規範與測量技巧,各項參數她都先測量多遍,給徒弟提供比對參考,反復糾正和訓練,直到測量結果一致。

遇到問題,王海英總是想探個究竟,以便拿出最佳解決方案。走路想,吃飯想,躺在床上想,做飯時也想,飯燒糊了都不知道。她笑稱:“這種習慣不好,但幾十年都是如此,現在已經‘刹不住車’了”。同是航空人的父輩對她影響至深,而她對計量工作的執著、對數位化計量能力的追求,也得到了兒子的理解:“儘管媽媽經常加班,不能常照顧家裡,但我要為媽媽的這種‘拼勁兒’點一百個贊!”

“其實,大家都這樣,作為計量保障人員,哪裡需要我們就到哪裡!”王海英這樣解釋她的“女漢子”特質。

在空警2000改裝設計中,當時的基地氣候濕冷,王海英和團隊被“特許”有十天十夜的工作時間。她不顧身體不適,和隊友一會兒匍匐在地上,轉而又爬上中央翼,兩組“三班倒制”無間歇開展作業。遇到不順和反復,就借助換班時間吹吹冷風,讓頭腦清醒一下。為取得更精准的資料,提高測量效率,王海英創新設計了專利輔具——目標靶座和目標靶夾鉗,完成了專業單位一個月才能完成的掃描測繪工作,為研製任務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實現了改裝部位對接一次成功,贏得了基地官兵對國防計量工作者“神速”、“神准”的讚譽,也使一飛院成為了行業內首家應用鐳射跟蹤儀完成大型飛機逆向資料獲取及座標統一的單位。

從工人到技術人員,扎實的實踐能力和理論學習,讓王海英同時具備了“藍領”和“白領”的本事。

每一次工作實踐,都是王海英創新靈感的源泉。組合應用測量設備,解決某“雷達鐳射校靶裝置”校準問題;自研專用可調節儀器支架,解決設備±45度俯仰限外的測量問題……她還是修理指示表等量具的“一把好手”,經她調整的量具,工人師傅們都說用著順手。多年來,她在重點型號研製中5次立三等功,2次獲得院級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專利9項(其中4項為第1完成人),發表論文16篇;榮獲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陝西省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榮獲“陝航系統計量先進個人”稱號,在計量技術應用推廣、方法創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師傅,王海英將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同志。在測量工作中,她除了講解測量需關注的要素,還會細化到動作規範與測量技巧,各項參數她都先測量多遍,給徒弟提供比對參考,反復糾正和訓練,直到測量結果一致。

遇到問題,王海英總是想探個究竟,以便拿出最佳解決方案。走路想,吃飯想,躺在床上想,做飯時也想,飯燒糊了都不知道。她笑稱:“這種習慣不好,但幾十年都是如此,現在已經‘刹不住車’了”。同是航空人的父輩對她影響至深,而她對計量工作的執著、對數位化計量能力的追求,也得到了兒子的理解:“儘管媽媽經常加班,不能常照顧家裡,但我要為媽媽的這種‘拼勁兒’點一百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