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駐常灣村第一書記趙瑩:要讓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瓜子臉、高鼻樑、大眼睛,笑起來溫婉甜美,雖然看上去有些瘦弱,

但感覺渾身透露著一股韌勁兒,這是趙瑩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趙瑩是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團委書記,2015年10月,她被選派到欒川縣陶灣鎮常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從城市到農村,“這個女娃子能幹點啥?”

上任前夕,趙瑩曾一遍遍地想像著幫助村子發展的美好藍圖,可是到村以後,她才發現一切和想像的不太一樣,等待自己的不僅有真實存在的貧困,還有群眾的不信任。

“聽說來了一個第一書記,以前沒見過面,後來一看怪年輕,也不知道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娃子能幹點啥?”常灣村部分群眾對趙瑩的到來滿眼充滿疑慮。

面對村民的質疑,趙瑩暗下決心“駐村期間不給單位丟人,駐村結束不讓村民失望”!通過大量的走訪調研,趙瑩發現,常灣村一沒特色產業,二沒集體經濟,三沒旅遊資源,四沒工業帶動,發展基礎十分薄弱。扶貧工作怎樣入手?群眾怎麼脫貧?將來如何發展?一系列伺待解決的問題讓趙瑩感到壓力山大。

白天和村幹部走家串戶摸底調研,晚上整理匯總資料,學政策、學經驗、查資料,多少個挑燈夜戰她也數不清了。謀劃項目、協調資金、做群眾工作,多少次來回奔波她也記不清了。趙瑩的努力沒有白費,漸漸的,村民們看趙瑩的眼神變得不一樣了。

從走近群眾到走進群眾,“趙書記幹的真不賴!”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思想保守、瞻前顧後是大多數貧困戶的普遍心態,而這種心態也成為了他們脫貧致富的絆腳石。趙瑩明白,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扶貧政策落地,要想讓產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趙瑩認為解決貧困戶的思想問題才是解決產業發展的首要問題。於是她開始不分晝夜地去貧困戶家里拉家常、講道理,幫他們做家務、幹農活,這逐漸拉近了與貧困戶之間的距離,

趙瑩趁機把自己的想法、扶貧產業規劃、發展前景告訴給貧困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開始接收她的想法並付諸行動。

“常灣村,以前在這溝裡算是人最窮、路最差的村,現在這路修的很好,這裡山清水秀,我也想著在這兒弄個魚塘,蓋個房子,再弄此些船,讓人來遊玩,如果以後再把農家樂如發展起來了,我還想著給這裡供魚。” 村民牛長安說。

“在趙書記的指導下,

我弄了個自助燒烤,每個月平均下來能收入5000到6000塊。”村民周天邦說。

趙瑩和蘇新光在醫院

和群眾接觸多了,村民們早把這位城裡來的第一書記當成了親人。貧困戶蘇新光因為12年前的一場車禍,導致腿不能動,在床上躺了十來年。趙瑩知道後,多方聯繫專家進行診斷,經專家鑒定,蘇新光的病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正當一家人為高額的手術費用發愁時,趙瑩自掏腰包為蘇新光送上了5000元的治療費,使蘇新光順利進行了手術。“趙書記是我的貴人啊!”說起此事,蘇新光眼噙淚水感激不盡。

有時候趙瑩走村入戶,一天下來非常勞累,但她回到廚房後,總會發現洗淨整好的蔬菜擺在桌子上。有段時間村裡停水,回來之後也總會發現桶裡注滿了清泉。到了飯點,群眾都會熱情的招呼:“瑩啊,來家吃飯吧”,每次遇到這些情景,聽到這些話,趙瑩心裡總是暖暖的。趙瑩說,這是群眾對她的接納,也是認可,更是信任。

從貧困村到小康村,“我的目標是讓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常灣村資源匱乏、土地貧脊,長期以來,群眾生活條件艱苦、生產以耕種為主,少數群眾以發展畜牧業和水晶加工為主,村民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這樣一個村子裡進行脫貧工作,困難可想而知。

為了讓貧困戶增收,她根據每戶實際情況,明確了“一家多產業”的脫貧專案規劃,制定了“一戶一策略”的幫扶措施,落實了“全家多方位”的救助機制,為貧困戶選准脫貧致富的個性化產業,以短、平、快項目入手,確保扶持一戶、脫貧一戶,不脫貧不脫鉤。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才能走出去取經,引進來項目。近兩年來,趙瑩多方爭取資金,帶領黨員群眾實施了道路暢通工程、農田水利建設、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項目,建立了黨群服務中心。

在改善村子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趙瑩還為村子裡引入了紙袋加工項目、袋料香菇種植等產業,為集體經濟發展擴寬了思路,付諸了行動。考慮到村裡沒有特色產業帶動也沒其它基礎,在聽說欒川中泰集團計畫在幾個村子搞試點投建紙袋廠的消息後,趙瑩頂著烈日先後往縣裡跑了三趟,吃了兩次閉門羹後終於見到了老闆,為村子建紙袋加工廠爭取到了難得的機會。

趙瑩在走訪中發現因病致貧的情況比較普遍,在徵求了村幹部意見並與醫院協商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醫院專家組成的醫療隊來到村裡開展義診。今年3月,趙瑩在村裡設立了“互聯網+醫療”就診點,使“互聯網+醫療”在這個偏僻的村莊安家落戶。通過與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進行面對面網路詢診,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省級三甲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這讓患有食管癌的貧困戶杜石命緊握著趙瑩的手激動不已。隨著這種形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村民從中受益,常灣村也成為了互聯網醫院開展的首個示範村。

村裡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扶貧產業逐漸發展起來了,貧困戶的口袋慢慢地鼓起來了,貧困群眾的笑容也多起來了。趙瑩這朵“鏗鏘玫瑰”在常灣村脫貧攻堅一線絢麗綻放。(羅代彬 李戈)

經專家鑒定,蘇新光的病情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正當一家人為高額的手術費用發愁時,趙瑩自掏腰包為蘇新光送上了5000元的治療費,使蘇新光順利進行了手術。“趙書記是我的貴人啊!”說起此事,蘇新光眼噙淚水感激不盡。

有時候趙瑩走村入戶,一天下來非常勞累,但她回到廚房後,總會發現洗淨整好的蔬菜擺在桌子上。有段時間村裡停水,回來之後也總會發現桶裡注滿了清泉。到了飯點,群眾都會熱情的招呼:“瑩啊,來家吃飯吧”,每次遇到這些情景,聽到這些話,趙瑩心裡總是暖暖的。趙瑩說,這是群眾對她的接納,也是認可,更是信任。

從貧困村到小康村,“我的目標是讓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常灣村資源匱乏、土地貧脊,長期以來,群眾生活條件艱苦、生產以耕種為主,少數群眾以發展畜牧業和水晶加工為主,村民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這樣一個村子裡進行脫貧工作,困難可想而知。

為了讓貧困戶增收,她根據每戶實際情況,明確了“一家多產業”的脫貧專案規劃,制定了“一戶一策略”的幫扶措施,落實了“全家多方位”的救助機制,為貧困戶選准脫貧致富的個性化產業,以短、平、快項目入手,確保扶持一戶、脫貧一戶,不脫貧不脫鉤。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路通了,才能走出去取經,引進來項目。近兩年來,趙瑩多方爭取資金,帶領黨員群眾實施了道路暢通工程、農田水利建設、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項目,建立了黨群服務中心。

在改善村子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趙瑩還為村子裡引入了紙袋加工項目、袋料香菇種植等產業,為集體經濟發展擴寬了思路,付諸了行動。考慮到村裡沒有特色產業帶動也沒其它基礎,在聽說欒川中泰集團計畫在幾個村子搞試點投建紙袋廠的消息後,趙瑩頂著烈日先後往縣裡跑了三趟,吃了兩次閉門羹後終於見到了老闆,為村子建紙袋加工廠爭取到了難得的機會。

趙瑩在走訪中發現因病致貧的情況比較普遍,在徵求了村幹部意見並與醫院協商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醫院專家組成的醫療隊來到村裡開展義診。今年3月,趙瑩在村裡設立了“互聯網+醫療”就診點,使“互聯網+醫療”在這個偏僻的村莊安家落戶。通過與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進行面對面網路詢診,村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省級三甲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這讓患有食管癌的貧困戶杜石命緊握著趙瑩的手激動不已。隨著這種形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村民從中受益,常灣村也成為了互聯網醫院開展的首個示範村。

村裡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扶貧產業逐漸發展起來了,貧困戶的口袋慢慢地鼓起來了,貧困群眾的笑容也多起來了。趙瑩這朵“鏗鏘玫瑰”在常灣村脫貧攻堅一線絢麗綻放。(羅代彬 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