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肌痹莫著急,療效看中醫

風濕病科:劉維超 雲南省中醫醫院

肌痹,即西醫學中的多發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是一種主要累及橫紋肌,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非化膿性炎症病變,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種皮膚損害,

也可伴發各種內臟損害。損害未累及皮膚者稱肌炎,肌炎伴皮疹則稱皮肌炎。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女性略占多數。該病的發生可能與某些病毒感染、弓形蟲感染、遺傳、惡性腫瘤及免疫因素等有關。

中醫學的認識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正虛不能禦邪,

風、寒、濕、熱、毒等邪侵犯肌表,損傷肺胃之絡脈,進而影響脾腎。根據中醫理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提示本病病機主要是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陽氣虛衰,衛外不固,致風、寒、濕、熱之邪乘虛而入,留於肌肉、經絡、關節,以致經脈閉塞,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暢,進而肌肉失養,則見肌肉消瘦、痿軟無力。

肌肉和皮膚是本病的兩組主要症狀。

(1)肌無力:臨床表現與受累肌肉的部位有關。

①肩帶肌及上肢近端肌無力:上肢不能平舉、上舉、不能梳頭、穿衣。

②骨盆帶肌及大腿肌無力:抬腿不能或困難,不能上車、上樓、坐下或下蹲後起立困難。

③頸屈肌可嚴重受累:平臥抬頭困難,頭常後仰。

④喉部肌肉無力造成發音困難,聲啞等。

⑤咽、食管上端橫紋肌受累引起吞咽困難,飲水發生嗆咳、液體從鼻孔流出。

⑥食管下段和小腸蠕動減弱與擴張引起返酸、食道炎、咽下困難、上腹脹痛和吸收障礙等。

(2)肌痛:在疾病早期可有肌肉腫脹,約25%的患者出現疼痛或壓痛。

(3)皮膚:

①向陽性紫紅斑:眶周水腫伴暗紫紅皮疹,它是DM的特異性體征。

②Got-tron征:亦是DM的特異性皮疹。皮疹位於關節伸面,多見於肘、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處。也可出現在膝與內踝皮膚,表現為伴有鱗屑的紅斑,皮膚萎縮、色素減退。

③暴露部位皮疹:頸前、上胸部(“V”區),頸後背上部(披肩狀),在前額、頰部、耳前、上臂伸面和背部等可出現彌漫性紅疹,

之後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或減退。

④技工手:部分患者雙手外側掌面皮膚出現角化、裂紋,皮膚粗糙脫屑,同技術工人的手相似,故稱“技工”手。尤其在抗Jo-1抗體陽性的PM/DM患者中多見。

特色治療

中醫藥以內治為主,辨寒熱虛實。急性發作期治以清熱、解毒、化濕為主,佐以補益脾氣;緩解期治以補益脾胃為主,佐以解毒、化濕、活血。

配予外用製劑潤膚消斑或蠟療、熏洗等理療,臨床取得良好療效。

調攝護理

早期飲食應清淡,中晚期要注意增加營養,肢體要適當活動,局部要自我按摩或請他人按摩,精神宜舒暢,出院後要注意檢查身體,以便早期發現腫瘤及其他合併症。除常規護理外,對肌肉無力者應常幫助翻身和肢體活動,進食困難時要囑患者注意體位,防止嗆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