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人類會存在意識,人類產生意識的目的是什麼?

每一個人從剛出生的嬰兒長大到兩歲時,大腦裡都會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意識到底是什麼?我相信每個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而在學術界,對於這個問題,大概有以下幾種假說。

笛卡爾,這位生活在17世紀的哲學家將物質分為“廣延實體”和“思維實體”兩種,廣延實體對應著物理世界中的物體,而思維實體則只有人類才擁有,並由此產生了意識。笛卡爾對意識的看法是典型的“二元論”,直到近現代,還擁有卡爾·波普爾等哲學家繼承了他的學說。儘管這種二元論學說能夠自圓其說,但它無法解釋靈魂,或者說“思維實體”,與大腦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

這種相互作用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

意識的本源是微觀量子的基本單元----量子比特序列資訊,而不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有可能是起到了“傳輸”量子比特態(自旋方向)的作用,其本身並不是序列資訊。所以有個體內部的意識產生到意識存儲再到多個意識連接成體系。

另外不同個體之間的意識也有可能通過量子糾纏形成“心靈感應”,但是意識卻不能脫離人體成為“靈魂”,因為量子比特具有“活性”的基礎是生命有機體,量子比特本身也是所有物質的基礎單元。

意識不是物質,不屬於大腦的一部份,也不是大腦本身,而是大腦產生的一種東西,我覺得可以稱為資訊。就像一畫,畫中圖像既不是指畫紙本身,也不是顏料,也不是畫反射的光,

而是紙和顏料這些物質所承載的資訊。

物質是守恆的,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消失,但是資訊不是守恆,可以任空產生,也可以消失。就像一幅畫,被燒了,畫紙本身轉為為其他物質,品質不會減少,但是畫所承載的資訊就消失了,完全消失,而不是去了其他世界。

意識的目的是什麼?首先要知道,目的是有主體的。例如某人做某事的目的,這之中的某人就是這個目的的主體。

意識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中的目的是以誰為主體的目的?如果以人的意識本身為主體,那這個意識的目的也就是這個人的目的,每個人都有他的目的。

如果問,為什麼這個世界會存在意識,這個世界產生意識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沒有目的。世界是沒有意識的,世界是沒有目的的。就像問一塊石存在在那裡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問人為什麼會進化出意識,人進化出意識的目的是什麼?同樣,進化是無目的的,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結果。有意識的動物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所謂意識就是某一瞬間大量感知神經活動引起的綜合感知狀態(或者稱為綜合感知體驗)。

沒有感知神經的活動就沒有意識,深睡眠狀態下,所有發送資訊的神經元停止工作,感知神經不再受到任何資訊擾動,意識活動停止,生命進入安靜休息狀態。

半睡眠狀態下,記憶神經元不再安寧,隨機發送的各類記憶訊號組合推動感知神經工作,對應感知狀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夢境。

如果腦幹部位元受到損傷,受損部分的神經接收不到記憶訊號,運動神經缺失了驅動資訊,肌體的對應部位自然形成癱瘓狀態。

同理,如果端腦局部受損,記憶丟失,驅動肢體的資訊缺失,同樣產生相應部位的癱瘓。

如果腦幹以下徹底損傷,顱外的所有運動神經接收不到訊號,這就是植物人狀態。儘管少數植物人的眼球會動,單獨的顱內意識僅僅是中性的鏡像感知,顱外意識體驗部分不再存在,生命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意識的形成應按神經模組化功能原理進行解釋,主要有四大功能模組。

同一功能模組中每個神經元按照能力大小承擔各自任務,大量神經元集合形成的功能就非常強大。比如,視網膜可對光波中400~760nm之間的波長作出反應,其中一個神經元只能對應一個波長。這是神經元集群形成功能的奧秘所在。這也是生命進化的動力之一。

(1)資訊採集功能模組:視聞嗅味觸分別採集外部資訊;

(2)資訊轉換模組:外部採集的資訊經各自對應的神經核轉換成腦內統一的電訊號;

(3)記憶儲存模組:整個端腦儲存了生命經歷過的所有事件,記憶按事件儲存,相互關聯構成記憶神經網路。記憶資訊按事件方式發送。突觸關聯會誘發相關的所有記憶資訊。

(4)神經感知模組:分為顱內神經感知功能和顱外感知功能,顱內感知形成意識鏡像,類似於資訊顯示器,對於外部客觀世界形成所見即所得。這種感知是中性的,沒有生命自身的任何附加條件。顱外神經感知系統特別複雜,這部分感知主要由運動神經組成。疼痛是最典型的顱外神經感知作用。人的七情六欲均由顱外神經感知引起。顱內意識感知與顱外神經感知共同構成意識體驗。

PS:易五月作品,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所有發送資訊的神經元停止工作,感知神經不再受到任何資訊擾動,意識活動停止,生命進入安靜休息狀態。

半睡眠狀態下,記憶神經元不再安寧,隨機發送的各類記憶訊號組合推動感知神經工作,對應感知狀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夢境。

如果腦幹部位元受到損傷,受損部分的神經接收不到記憶訊號,運動神經缺失了驅動資訊,肌體的對應部位自然形成癱瘓狀態。

同理,如果端腦局部受損,記憶丟失,驅動肢體的資訊缺失,同樣產生相應部位的癱瘓。

如果腦幹以下徹底損傷,顱外的所有運動神經接收不到訊號,這就是植物人狀態。儘管少數植物人的眼球會動,單獨的顱內意識僅僅是中性的鏡像感知,顱外意識體驗部分不再存在,生命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意識的形成應按神經模組化功能原理進行解釋,主要有四大功能模組。

同一功能模組中每個神經元按照能力大小承擔各自任務,大量神經元集合形成的功能就非常強大。比如,視網膜可對光波中400~760nm之間的波長作出反應,其中一個神經元只能對應一個波長。這是神經元集群形成功能的奧秘所在。這也是生命進化的動力之一。

(1)資訊採集功能模組:視聞嗅味觸分別採集外部資訊;

(2)資訊轉換模組:外部採集的資訊經各自對應的神經核轉換成腦內統一的電訊號;

(3)記憶儲存模組:整個端腦儲存了生命經歷過的所有事件,記憶按事件儲存,相互關聯構成記憶神經網路。記憶資訊按事件方式發送。突觸關聯會誘發相關的所有記憶資訊。

(4)神經感知模組:分為顱內神經感知功能和顱外感知功能,顱內感知形成意識鏡像,類似於資訊顯示器,對於外部客觀世界形成所見即所得。這種感知是中性的,沒有生命自身的任何附加條件。顱外神經感知系統特別複雜,這部分感知主要由運動神經組成。疼痛是最典型的顱外神經感知作用。人的七情六欲均由顱外神經感知引起。顱內意識感知與顱外神經感知共同構成意識體驗。

PS:易五月作品,未經同意不得轉載!